電影訊息
007:空降危機--Skyfall

大破天幕杀机/系列大破天幕杀机/空降危机(台)

7.8 / 731,509人    143分鐘

導演: 山姆曼德斯
編劇: 伊恩佛萊明
演員: 丹尼爾克雷格 雷夫范恩斯 哈維爾巴登 茱蒂丹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蕭秋水

2013-01-27 18:15:45

日落時分,何去何從


寫這篇文字,有點欲吐無力的感覺。

倒不是沒態度沒條理,在豆瓣打的分數是「還行」。看的時候目眩神迷,看完以後就出現大面積空白。

如果皮爾斯布魯斯南來演《天幕危機》,會不會更好?但是如果情節不變,只靠演員,還是不行。我承認在這部片子裡更喜歡拉爾夫·費因斯,但這不是我觀影的主要目的,如果想看一個演員,直接到網上搜索圖片就好了。

現在到影院看電影,基本上就是看場面了,故事情節是為場面服務的,美女們基本花瓶或敗事有餘,壞人有型有款有基情。光影的效果超炫,幾乎讓我忘了是諜戰片。

當然,倒也不是這麼簡單。

就我自己的角度這也是一部有爭議的片子,這種爭議,不是像少年派一樣為真相而糾結(其實我也沒糾結,我相信殘酷現實那條線),而是這部片子裡,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讓人覺得不好評判。

情節當然是硬傷。蘇格蘭高地,即使是為了體現某種久違了英雄主義,也並非太必要。從現代化大都市、駭客戰爭一下子回到古老陰冷的蘇格蘭古堡,用土槍冷兵器來戰勝敵人,這不僅是007、西爾瓦智商上的硬傷,更是編劇智商上的硬傷。相比倫敦大戰的大陣仗,雖然古堡一段打得精彩,但似乎完全脫離了時代,要知道西爾瓦並不只是精於超限戰式的戰法,既然能夠調得動飛機,原則上也不應該在後一場戰役中大敗虧輸,一把匕首……唉。

用戀母情結解釋,非要和拋棄自己的母親同歸於盡,從心理學上就能說通嗎?

全劇的精彩之處當然也不少,首先是攝影,光影效果卓絕,上海搏鬥過程中不斷閃過的光影,使整個場景如同夢幻,澳門的古老中國風情,中西合璧的美感,小島上西爾瓦的出場,倫敦西爾瓦的脫險(這一幕我覺得最好,在那個時間段被捉,當然是有逃脫的策劃,所以看到結果的時候,我覺得相當絕),M在聽證會上的表現,那首感人的詩。

從一部完整的影片中,單獨去欣賞某些切片,既是一部片子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經典的片子仍然是主題,而不是偏離了主題的其他。

除了這些切片之外,我感受到的,是時代的衝擊。戰爭已經轉變了形態,而007卻不再勇武有力,有自然規律,也有社會規律。在時代的狂潮面前,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會面臨日落時沉暮感覺。這就好像是幕府時代結束時,雖然武士們仍然身懷絕學,但是,從一定距離之外的一顆子彈,足以奪去他們的性命。在本片中,007的武器配備不算高級,除了可認指紋的手槍,另一個小玩藝兒簡直不值一提,因為是手機定位就可以做到的事——其實智慧型手機應該登場。那支手槍,在澳門賭場發揮了一點作用後也再無蹤影。不過,這樣設計也沒什麼,畢竟,相對西爾瓦的精深謀算,這些武器,真的不算什麼。

壞人總是足智多謀,棋局上招招歸扣,都在算中,而好人總是比較被動,電光石火的緊張時刻,若非猜到對方的意圖,真不好應對,007最後帶M去蘇格蘭,擺脫高科技的限制,看上去是高招,但也是因為高科技不是他的主場。007和小Q的配合,這種搭檔在目前的諜戰片裡幾乎是條定律,比如《不可能的任務4》,比如《尼基塔》,原因無他,讓一個人既有過人身手,又是技術天才,這個難度實在太大。

如果沒有搭檔,還能在這個時代里遊刃有餘嗎?

而如果只是電腦駭客戰爭,還需要007的身手嗎?

50年過去了,漫長,而又如同反掌。暮色蒼茫的蘇格蘭,又切回現代化的倫敦,強悍堅韌的M死了,男M上場,007的故事,如何繼續?

M引用的詩,來自AlfredTennyson的Ulysses: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 "

英雄的心,儘管被時間消磨,被命運削弱,我們的意志堅強如故,堅持。

如果非要在影片中尋找一些意義,我想,也許是這首詩對人們的激勵。世界需要科技的快速發展、年輕的果決的力量,同時,經驗、智慧也仍然必不可少,年輕,不需要過度張揚不可一世,年老,不需要因衰頹而自暴自棄,二者可以和諧共存,共同組成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