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碧娜鮑許--Pina

皮娜/翩娜(港)/皮娜鲍什

7.6 / 16,047人    USA:103分鐘

導演: 文溫德斯
編劇: 文溫德斯
演員: 碧娜鮑許 Malou Airaudo Ruth Amaran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神諭

2013-02-01 19:31:53

與生命對話 靈魂的舞者------紀錄片《皮娜》觀後


《皮娜》(《Pina》),是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為紀念「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Pina Bausch)而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影片將皮娜的幾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館》、《春之祭》、和《月圓》貫穿在學生和好友對她的追憶中,鏡頭從皮娜生前執掌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擴展到充滿工業景觀的城市烏帕塔,採用3D電影技術,立體化地詮釋了皮娜獨特奇妙的舞蹈美學,展現一皮娜充滿激情與創意的現代舞藝術,試圖為觀眾開啟一種全新而獨特的視覺發現之旅。

影片出現的皮娜的近三十位學生與好友,對皮娜進行了情感與專業上的追憶與評價。諸如:「她是個畫家;她能看穿一切,從未有人如此了解我;克服侷限,脆弱又堅強;她像復仇的死人,我去表現她的力量與孤獨;她清楚我們的位置;和皮娜共事,總令人感覺如沐春風;年紀不小,卻懷有童心;她說『別忘了,你要讓我嚇一跳』; 你承擔什麼責任跳舞;你的弱點也是你的強項;繼續尋找某樣東西;皮娜,請你出現在於我夢中;體驗失重的感覺;激進的冒險家,我們在等什麼,這樣的渴望源自什麼。「
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接受採訪時說,他想表現人安靜的一面,表現人優秀的一面。《皮娜》做到了這一點。


整體來看,紀錄片《皮娜》(《Pina》)中皮娜的舞蹈精髓大體通過如下幾方面來體現:
一、 表現個體存在與集體生存的矛盾
生命個體從誕生伊始便被投諸巨大的群體洪流中。在這個洪流中,生命個體得以學習、成長,成熟,汲取他所需要的一切力量,壯大自己,從而開展各種生命活動;也是在這個洪流中,生命個體體驗成長的阻礙,艱難,感受生存的機械與被動,覺醒生命的脆弱與孤獨。生存於群體包圍中的個體,在汲取成長能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飽受種種捆縛與傷害,深陷身心的痛苦與糾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思考著並更新自己言行的個體,他的成長都是在這種自保著開拓,堅持著蛻變,痛苦地歡樂中完成的。皮娜的舞蹈,很好地表現出了這種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存在形式以及對這種形式的深入的思考。
影片的第一個舞蹈場景,展現的就是春日之土地上,覺醒的生命,五個匍臥著的女人,象徵著覺醒與復甦的生命。覺醒後站立起來的女人自覺地共同起舞,只有一個女人,留戀著一件紅色的裙子,但又怯怯地不敢穿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共同的舞蹈,留戀紅裙子的女人不得不選擇了捨棄。直到象徵著另一重生命覺醒因素的代表------男子群體的出現,在集體共舞之後,一個男子用身體覆上紅裙,接著女子一個個接次捧起紅裙遞給那個男子,但又都恐懼地退卻,直到最後一個膽怯而又勇敢地遞給男子,並與他依偎在一起,而且穿上紅裙。此刻,紅裙,男子與女子成為一組新的符號象徵,迵異於其他人的一種存在。於群體中成長出來的個體,突然兀立於眾人之外。這種對個體內在的選擇的艱難與個體面對群體力量的窘迫感與威壓感,表現得非常生動。
還有一個場景,分佈著桌子與椅子的空房間裡,遠處是一個退避於角落的白衣女子,近處是一個坐在地上的無力抱起他的愛人的男子,桌子邊坐著一個只穿著一件短褲的女人。從個體存在上來說,這些人都有著自己的存在的真實。或者是疲憊的悲傷者,或者是無力的麻木者,或者是沉默的孤獨者,或者是遍體鱗傷的被損害者。而第三個人在男子走過來的時候穿起衣服,這一動作,揭示了生命個體內在的緊張與孤立,也揭示了生命個體之間的距離與隔膜,也代表也無數個體生命,在自我與他我之間的矛盾糾結。或者也是另一種現實的真實反映:每一個都生活在既定的秩序之中,而對於這種秩序的合理與否,則不具備基本的評價與改變能力。人們似乎只有適應它,而不能對它的荒謬做任何改變。這便形成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個體內在渴望自我的真實,心靈需要真情的慰藉,但是外在不得不披上生存秩序規範的外衣。這無異於南轅北轍和緣木求魚。皮娜的舞蹈生動地揭示出種種生存真相,令人怵目驚心。


二、 揭示內心渴望與外在習慣的反差
現代社會生存的一個特徵就是:人們為了維持生活,或者不是為了維持,只是自主或不自主地選擇了既定的生活與生存模式。在不得不陷入某些機械的程式的選擇過程中,忽視了心靈的內在需要。內心的渴望與外在的生存習慣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人痛苦不迭。
影片的一個舞蹈場景,在分佈著椅子與桌子的房間裡,一對男女輕輕相擁慰藉,身姿盡顯疲憊。一個男子從身邊走過,漠然相視。另一個男子,徑直走過來,調整兩人的肢體姿勢,讓男人女人相吻,並讓男人將女人攔腰抱起。但是他做完這一切 ,剛剛轉身,女人就從男人的手臂上掉落下來。如此反覆幾次,動作越來越急促,但最終仍然是以女人掉落於地上告終。這個舞蹈設計,形象真切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兩性的情感需要與實際生存模式之間的巨大矛盾。明明是需要相愛的兩個人,只能以淺淺淡淡的情感相互慰藉,卻無力給予對方足夠的飽滿的愛情。這種矛盾隨著舞蹈情節節奏的急促,造成觀者強烈的內心觸動。
再如小火車上的跳舞女人。她努力地,用心地想要站立起一個芭蕾舞蹈的姿勢,但是每一次將要成功時,就無力地倒下。她總是力不從心。這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他們所追求的事物的無能為力和無法停止。或者是一件小小的願望,或者是源源不斷的慾望。這讓人想起東方神話中的吳剛砍伐桂樹,和西方神話中西西弗斯推巨石。古往今來,人們都無法克服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而活著,我們為什麼週而復始去做這些事,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完,怎樣才會做好?這種內在需求與外在存在之間的矛盾,又轉而變成關於生存終極目的的思考。思想內涵頗為強大。而女人在黑暗佈景中孤寂地、面無表情地重複這一系列動作,又像徵著生命個體存在的沉寂與孤獨,而小火車上的開車者,則只是開著他的車,同樣面無表情地面對女人的重複性動作,則又表現出現實社會中,同樣孤寂與沉默的個體之間的隔膜與無援。


三、 展現女人的脆弱與掙扎 心靈關愛的缺失 堅強中的孤獨
不論女權運動開展了多久,發展到什麼程度,不可否認的是,世界如今仍然是個男權社會。從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發生質的變化的那一刻起,兩性觀念就已經難以復返地遠離了平等。當平等只是成了一種抗爭,一種承諾的符號的時候,女性的自我存在就成了現代社會的最大的奢侈和最大的艱難。
《皮娜》中有不只一處場景,表現的就是女人生存的強烈的自主意識,和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脆弱與孤獨。
上面例舉的兩個例子之外,還有若干場景,諸如樹林裡,男人與女人並行,走著走著,女人就直直地倒下去。男人扶她起來,然而走不了幾步,女人又直直地倒下去。如此循環多次。這個舞蹈場景,表現了女人在兩性關係之中,強烈地追求自主,但又時而力不從心的現實。男人能夠扶起她的身體,但是似乎沒有扶起她的內心;女人無力地倒下去,但是姿勢仍然是直直的。這樣的形體安排,既體現了現實社會中女性內心的焦灼,男性對女性內心關照的缺失,也體現了女人在脆弱掙扎中仍然堅持自我獨立的內在意識。從而使得女人脆弱與掙扎的生存狀態,更為令人憂心。
諸如有一個場景,閉著眼睛,軟弱無力的站著的女人,身邊有七八個男人,或者捏她的鼻子,或者撫弄她的頭髮,或者揉她的膝蓋,或者扯她的衣衫,沒有一個人能觸動她的心靈。男子對這個女子的行動,除了增加這個女子的無力與倦怠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她還是沒有睜開眼睛,沒有任何恢復力氣的跡象。這與現實生活中女性內心缺少關照的處境兩兩相照,非常真實。女性在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金錢,情話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對話。如果沒有心靈的尊重、發現與溝通,只有金錢和娛樂的女人,沒有真正的生命,只能是無力和倦怠的。但是男人們是否懂得這個道理呢?女人們究竟是要等待男人的覺醒,還是要呼喚他們,還是要求諸於己,更為堅強一些呢?這是皮娜引起我們的思考。
其實仔細來看,皮娜舞蹈對女性有著份量頗重的關注。關於女性的美與力量的表現,通過眾多舞蹈場景來表現。關於女性生存的孤獨與脆弱現實,通過女人的無力與倦怠,沉默與被忽視被誤解來體現。可以說所在皆是。
影片中間環節有一個集體舞蹈的場景。先是一個紅衣女人獨自表演,然後是更多女人表演,接下來是男子表演。最後,女子列隊站在牆邊,男子則列隊站在對面。雙方都快節奏地進行一系列的肢體動作。但不同的是,女人是原地不動的,男人則或走,或搬著椅子,隨著節奏的加快步步逼近女子列隊。 這種舞蹈場景,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理緊張。這昭示著,在現實生活中,女人與男人一樣,不停地為自己的生活忙碌,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但同時還要面對來自男人的,另一重壓迫與威脅。這種舞蹈畫面與聲音造成的舞台效果,將現實生活中兩性關係的矛盾演繹到極致。


四、 呼喚生命的自然與藝術的自由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都是同一的。 就是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表現對生命的尊重,思考,對愛與美,對真實的追尋。從這個角度來說,舞蹈,戲劇,音樂,文學,雕塑,繪畫,電影,本質是同一的。生命與藝術的本質也是同一的,就是自然與自由。作為一個舞者,皮娜她對生命的自然與藝術的自由的追求,詮釋得極為精切。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舞蹈就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這與文字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是同樣的。影片中的舞者,可以在室內跳舞,可以在公園中跳舞,可以在街道上跳舞;悲傷時跳舞,歡樂時跳舞,孤獨時跳舞,奮爭時跳舞。舞蹈無處不在,正如生命無處不在。不同之處的舞蹈,有不同的動作,不同的情節,或者伸展四肢,或者張開嘴巴,或者向陌生人求助,或者擺弄自己的手指。象徵著生命個體的種種生存的希望與存在的訴求。舞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 ,就如生命本身一樣,本質是自然。
而採取現代城市為背景,或者是人來人往的公園,或者是交通工具穿梭的街道,或者是靜物林立的內室,或者是泳池,或者是公車,或者是跟戀人或陌生人共舞。舞蹈表現的是藝術本身的自由,與存在空間的隔膜。在舞蹈入物與行為跟舞蹈場景之間的鮮明反差中,我們體驗的正是這種藝術本身的自由與藝術存在的不自由之間的強烈矛盾。皮娜舞蹈給我們的思考,不僅侷限於舞蹈本身,更在於舞蹈所牽動起來的藝術本身的一系列生存問題。


結語
讓生命煥發光彩的,一定是熱切的體驗;讓藝術成就不朽的,一定是深邃的思考。而這兩者,在皮娜這裡完成了統一 。她將熱切的體驗與深邃的思考,揉和在一起 ,為觀眾提供精警的呈現。
一個男人,喊著123、4、5、6、7、8、9、10我來了,然後是熱烈地舞蹈,用以表現他的喜悅;一個男人,用身體努力地平衡著肢體上擎著的數根木棍,象徵著人們努力要平衡的種種生存關係;花裙衣的美麗女人,綰裙子成花束,送給鏡頭著的你,她是如此熱愛生命;公共汽車上,白衣女子用力地踩著白色墊子,發出怪聲,每個人都曾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吧,像公共汽車上那個長角的男人,也許他知道,也許他不知道,也許別人看得見,也許別人看不見,到底長角的是他自己,還是沒長角的是他自己?草地上兩個男人,並躺下來,互吐口水,另一邊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卻在完成一個高難度的跳舞動作,藝術與世俗或許真是近鄰;一個男子不停地跳舞,在不同的女人之間,或者是他母親,或者是他姐姐,或者是他戀人,她們靜靜地看著,他累得滿頭大汗,或許你也體會到這種義無返顧的付出,和沒有回應的孤獨吧;一個男人,跳著舞,跳向一個女人,那個女人一直都沒有動作,直至男人吻了她,她才開始回吻,並且不停地吻,也許現代社會機械了麻木了的人,只會對有限的事情有所反應吧;在礁石與海水為佈景的舞台,天上下著大雨,有人在水中匍匐,有人奔跑向岸邊,有人在雨中舞蹈,面對同樣的生存境遇,不同的人因處境、個性及目標的不同,的確有不同的姿態與選擇;個人與群體的變幻,年輕與年老的變幻,正如生活中誰也不能迴避的生存體驗吧;湖邊有一對男女,疲憊地相伴前行,他們相互背負;一個女人被繩子捆縛著,長長的繩子牽制著她,她不能擺脫,卻不停要擺脫。一個女人快要倒下了,另一個女人,用鐵鍬一鍬一鍬地向她灑土,灑一鍬,她又抖落下去,土落到她的身上,臉上,皮膚上,究竟她會被土掩埋,還是會一點點逃開,她會走向何方,也許正是我們對自己命運的追問吧!


我想,面對生活的多彩與生命的考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種植一棵充滿生命力的樹。只有自己長成一棵高大的樹,才不會總是擔心被風吹倒的危險。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就來看看《皮娜》,那個紅衣女子已經給我們搬來了。


----2013/01/30 蓬蒿劇場觀影《皮娜》(《Pina》)翌日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