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雨中獨舞

2013-02-08 00:41:39

史匹柏再說歷史,詮釋內心《林肯》情結


好萊塢電影史上,大師們對林肯的興趣濃厚一直未減。早在1930年,格里菲斯就拍出《林肯傳》,1939年約翰.福特則推出《青年林肯》。這兩部電影和史匹柏的《林肯》在敘事角度上差異顯著:《青年林肯》說的是林肯在伊利諾州剛踏入社會時的菜鳥狀態,《林肯傳》循規蹈矩地呈現了林肯進入政壇到當選總統的過程,而《林肯》則聚焦於林肯遇刺前最後四個月的時光,核心是其歷史成就、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在合眾國境內或屬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隸制或強制勞役存在,惟用於業經定罪的罪犯作為懲罰者不在此限。」影片中,林肯與曾經的競爭者、現任的幕僚愛德華(總檢察長)、威廉姆(國務卿)、艾德溫(戰爭部長)以及薩爾門(財政部長)一起拼盡全力,爭取到共和黨足夠票數以通過修正案。倘若將這三部電影銜接在一起,則構成了林肯跌宕起伏的一生,而史匹柏顯然貢獻了一個「豹尾」。

在題材上,《林肯》與兩年前的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不謀而合——大導演史匹柏「斗膽」影像化的這位國君,是多年來都不曾有人敢搬上螢幕的偉大領袖亞伯拉罕.林肯。與喬治六世為民心克服口吃的勵志佳作不同的是,在史匹柏的這部電影中,林肯為第13條修正案舌戰群雄,上演了一出激盪人心的史詩大戲。而史匹柏登峰造極的美式主旋律招式,多少讓人聯想到它是獻給真實歷史的影像註腳、傳遞給美國民眾的正能量、以及寫給現任非洲裔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教科書。

說史匹柏是好萊塢最受推崇的「主旋律君」,可能沒有人會不同意,從將太平洋戰爭側面剖開的《太陽帝國》到二戰經典《辛德勒的名單》,從詮釋心傷重於肉體創傷的《拯救大兵瑞恩》到借動物喻戰爭與人性的《戰馬》,這些聚焦於半個世紀以前的影像,堪稱史匹柏作品的另一個重要標籤,而《林肯》似乎是他所要展示的離我們最久遠的一段歷史了。史匹柏每推出一部新片,都會習慣性地向外界陳述一個「情結」,而他對林肯的崇拜從他以往的作品中就能找出痕跡: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致比克斯比夫人的信」,還有《少數派報告》開篇小男孩朗誦的「葛底斯堡演說」。

電影《林肯》圍繞著解說辯論、家庭關係、內心糾結等各層面展開,對話篇幅密度極高,而史匹柏此前擅長的戰爭場景只是輔料。邏輯縝密且振聾發聵的台詞、絲絲入扣而富有層次的群戲、精準的配樂、與時代風貌熨貼的畫面質感,都顯現著史匹柏的大導氣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