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遊:降魔篇--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西游降魔篇/除魔传奇/西游

6.8 / 10,223人    110分鐘

導演: 郭子健 周星馳
編劇: 周星馳
演員: 舒淇 文章 羅志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3-02-13 07:32:14

一盤西味中餐


親愛的阿什莉:

新年好!去年聽你說起,對周星馳的新作《西遊降魔篇》頗多期待,可惜不趕巧,如今春節檔該片熱映,你卻人在海外,無緣一睹。我比你幸運,能從繁忙的走親訪友中抽身,去影院觀摩星爺五年磨一劍之作,中間感觸不少,和你做些分享吧。

2004年看《功夫》時,我曾和你說,星爺一定很樂意也很擅長向外國取經,那酷似《貓和老鼠》的卡通追逐,和民國城寨、中國功夫放在一塊兒,沒有半絲不協調,信手拈來的東西合璧,妙到毫巔。到了《長江七號》,他敢於把國產電影的短板——飛碟、外星人、超能力等當故事軸心,沒有流於粗糙和幼稚,也沒有讓故事氛圍不倫不類、不中不洋,算是難得了。但《降魔》是個太中國太本土的題材,星爺會冒險繼續大炒西味中餐嗎?告訴你吧,不但再接再厲,而且炒的比前兩次更興緻勃勃。

《降魔》沒有丟棄傳統文化,而是將之強化。我們熟悉的《西遊記》中,佛教文化佔據主導,源清本正,也是相關影視作品「神話味」的來源。佛家的寬恕是一種慈悲和愛,誤入歧途的生靈,只要真心悔改,便可回頭是岸,這是影片極力強調的,對原著改動極大。小說裡的孫悟空雖然桀驁難馴,鑄成大禍,但並非影片裡這般濫開殺戒的魔頭,沙僧身負人命無數只是虛寫,而豬八戒與片中豬妖間,更隔著孫悟空七八個跟頭的距離。雖然通過玄奘師父之口,道出三妖各自有不幸遭遇,可歸入「心魔作祟」的範疇,但從旁觀者角度,完全不足以為其罪惡滔天開脫,因此到了片尾,三人被收化歸服後,踏上取經路為惡行買單,格外昭示寬恕的博大無邊。與之相比,在通俗的好萊塢作品中,若一個角色殺害過無辜者,尤其是沒有反抗能力的婦女和兒童,那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得到救贖,要嘛接受道德法庭的審判而萬劫不復,要嘛認識到罪孽深重後自行犧牲或了斷,幾乎沒有靠「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贖罪的可能。

影片高潮處有兩個決定性的頓悟。中國人講究的悟,重在一個頓字,是指一剎那間的境界提升,是一種從大無到大有的飛速精進,而不是《基督最後的誘惑》那樣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玄奘的頓悟,是參透了大小愛之間的「辯證關係」,既順應「真實表達內心」的佛家教謁,也迎合了年輕男女觀眾百看不厭的真愛感召和生離死別,這是一種模式成熟的愛情類型片的既定套路,是觀眾鴉雀無聲、紙巾濕潤後的水到渠成,即使鋪墊不夠,在劇作上也足夠令人滿意。孫悟空的頓悟,則是一種與觀眾打通心意、「會心一笑」的粉絲式設置,不需要影片額外提供解說,觀眾就能明了。而沒讀過原著的人很難投入,多以為是打不過了就投降的刻板,失去了那種新瓶里喝到老佳釀的樂趣。不信的話,將來你身邊若有看《降魔》的外國朋友,可以問問他們對此段的觀感。

佛家的救贖,瞬然而徹底的頓悟,構成了《降魔》最核心的東方式表達,由此輻射出來的故事脈絡當然是純「中國風」的,不用擔心會走入風格怪圈。但框架間的視聽元素,卻可以任意用西式原料來填充。最顯著的,是讓妖回歸妖。早先的西遊題材影視,獸型的神仙妖怪造型高度同質化,要嘛憨態可掬,要嘛張牙舞爪,無論善惡都帶著擬人化的喜感,連那些神獸都像大寵物似的毫不可怕。一方面是化妝和模型技術侷限,另一方面也因為主創目的就是這樣威脅性極低的視覺印象。《降魔》的獸妖用CG製作,向西式怪獸片靠攏,完全推翻這種印象。魚怪仿若變異的水虎魚長著《第七礦區》的觸角,豬妖就是實實在在的大野豬,從獠牙到鬃毛都逼真復現,能直接放進韓國那部《食人豬》里,孫悟空的人形長著一張醜陋猴臉,比老版《人猿星球》更五官不正,露出真身後簡直是《金剛》的親兄弟。影片開篇完全是怪獸片演繹,雷同《大白鯊》的「抓錯怪物,群眾不信,本尊來襲」,與觸手的連番搏鬥,以及B級片歷史最悠久的嚇人段子——「我們在陸地上很安全」,然後,「啊,救命!」

90年代的無厘頭港片也有殘忍幽默,大棒亂打、踩下體、七竅流血之類,但被處理的高度卡通化,不會讓人感到疼,相反覺得主人公鋼筋鐵骨。《降魔》將之升級,媲美西式B級片的血腥、恐怖幽默,魚怪長著黏液觸手、吞食小孩,高家莊滿屋的屍體與鮮血、炙烤人肉的大爐、刺向腦袋的釘耙,打架時刺穿腳背、撕掉頭髮、扯斷四肢、拍扁腦袋,連演個戲都鮮血飈滿天,而且都表現的赤裸裸,在視覺上從無痛進化到了微痛。老港片裡不乏重口味作品,桂治洪,藍乃才,邱禮濤等都深諳此道,但那都是正劇,觸目盡心為嚇人,而不是《群屍玩過界》式的「噁心並歡樂著」。我知道你膽子很小,從不敢看肢解恐怖片,看《降魔》前要有心理準備,我那一場,有孩子被嚇得大哭。

不誇張的說,幾乎所有華語神話片、魔幻片、劍仙片,歸根到底,都是特效成份較重的功夫片。功夫是國粹,也是動作性和觀賞性很強的螢幕成份,在上述古裝片裡從不缺席。星爺是功夫迷,但他也知道依賴功夫造成的侷限。在《少林足球》嘗試特效掛帥,CG壓過了演員的球技,《功夫》玩的規模更大,但由於致敬題材,一招一式的打鬥仍得保留,到了《降魔》特效真正成為主角,幾乎沒有給拳腳相交留出餘地,目之所及,對抗妖怪的是滿屋飛竄的金鐲子、空氣驅動的「裝甲車」、大如山丘的巨腿、手指遙控的飛劍,以及「宇宙級別」的佛掌(簡直是某個美漫角色駕臨),角色等級越高,功夫的比重就越小,「神性」也就越濃,到了如來級別,已是無招勝有招,壓倒性的勝利。好萊塢有現成例子,動輒赤裸上身打架的《諸神之怒》、《驚天戰神》、《雷神》等人氣加起來,還不如一個揮舞魔杖的小正太,《降魔》的角色法術層層遞進,與後者在視覺上更「高級」是同一個道理,無怪乎他們要用「驅魔人」這麼西化的稱謂。

鑒於你是個老牌周迷,我有必要提醒一句,喜歡之前那個周星馳的人,可能會不適應他在《降魔》做出的改變。但只要你對華語草根喜劇和通俗愛情劇有足夠的熱情,同時不介意對古典名著更肆無忌憚的顛覆——我知道你是——那應該能從《降魔》中收穫足夠多的喜悅。事實上,我倒覺得星爺不出演是件好事,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角色適合他的。期待等你看了片一起再聊。

                                                                                                                            你永遠的朋友,
                                                                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