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遊:降魔篇--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西游降魔篇/除魔传奇/西游

6.7 / 14,121人    110分鐘

導演: 郭子健 周星馳
編劇: 周星馳
演員: 舒淇 文章 羅志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洪啟

2013-02-13 08:49:28

妖王抗爭與玄奘降魔——從《大話西遊》到《西遊降魔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妖王抗爭與玄奘降魔——從《大話西遊》到《西遊降魔篇》

其實《西遊降魔篇》是一個全新的故事,與《大話西遊》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但相信許多走進電影院的人,都是曾經的《大話西遊》粉——如我,我們曾經帶著這種情結去看《情顛大聖》、去看《越光寶盒》,並一次次失望。所以,《降魔篇》究竟還能對西遊故事能有什麼新的挖掘,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並沒有太高的期待。

走出電影院之後,我認為星爺拍出了一部合格、好看的《大話西遊》續篇,即便以一個《大話西遊》腦殘粉的標準來看,我仍然願意給此片打7分——但《大話西遊》的經典卻已經永遠無法重現。

與《大話西遊》一樣,《降魔篇》的主線依然是愛情。不過,愛情的主角由孫悟空變成了陳玄奘,愛情的期限從「一萬年」轉變成「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生所愛》由盧冠廷淒婉哀絕的粵語變成了舒淇直白通俗的國語。《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因為已有妻子白晶晶而不敢接受紫霞的愛,《降魔篇》中的陳玄奘因為所謂的「人間大愛」而不敢接受女驅魔人(舒淇)的「小愛」。最終,變成齊天大聖之後的至尊寶只能眼睜地看著紫霞飛向太陽而不得不放手,陳玄奘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女驅魔人被猴妖孫悟空打得形神俱滅而無力改變。兩部影片所要表現的,都是一種「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面前而我沒有珍惜……」的悵惘與悲劇感。

至尊寶變成法力無邊的齊天大聖所需付出的代價是不能再沾上人世間的半點情慾,而經過失去深愛之後的玄奘最終所領悟到的是,「人間大愛」之中原本就包含了「小愛」,只有經過執著之後,才會懂得什麼是放下。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拯救紫霞,是已成為齊天大聖的至尊寶必然要面對的宿命;而眼看著女驅魔人的死無力改變,雖然也使玄奘痛徹心扉,客觀上卻也促成了他的「升級」,使他離「佛」的境界更進了一步。

《大話西遊》中孫悟空的悲劇,是一種即便你是法力無邊的齊天大聖也同樣「在世間,難逃避命運」的無奈,這種宿命的悲劇跨越了時時代代的生死輪迴,無邊無際而且永無終止,即便孫悟空重新投胎了作了「很有前途」的凡人強盜,命運之手也要讓他跨越時空,重新遇上那個能給他腳底三顆痣的人,讓他重新變回孫悟空——就像俄底浦斯王無論怎麼逃亡也無法逃避「娶母弒父」的命運一樣。所以,他只能借夕陽武士之口自嘲「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當孫悟空口含香蕉皮遙望遠方時,遠方除了遙遠之外,一無所有。而《降魔篇》中的陳玄奘的悲劇,或許充其量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插曲,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刻骨銘心的經歷,玄奘為了「人間大愛」而要去西天取經的「大勇大愛」才變得合乎邏輯,就像《西遊記》中的九十九八十一難對取經是必須的一樣,女驅魔人的死對玄奘的成佛也是必須的,女驅魔人死後,展開在玄奘前面的,是一條成佛的金光大道。

所以,《降魔篇》講的是英雄成為英雄之前的心靈磨難歷程,雖然其中充滿種種艱難險阻與悲劇無奈,但我們都知道,英雄總歸一天要成為英雄;而《大話西遊》則一個有關英雄抗拒命運的悲劇,雖然英雄法力無邊,但我們都知道,英雄的抗拒終歸無濟於事——這,或許就是《大話》能成為不朽經典,而《降魔篇》只能稱之為好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PS:

作為一部商業娛樂影片,《降魔》在許多方面都是成功的。比如,降魚妖(沙僧)、豬妖(二師兄)、猴妖(悟空)三場戲都有出彩之處。乾淨俐落的開篇顯示了星爺把握觀眾心理的高超技巧,有人指責此段落過於血腥,豆瓣上有個妹紙更因為那個超萌超可愛的小蘿莉被妖怪吃了而給《降魔》篇怒打了一星,我卻覺得此段落拍得跌宕起伏、搖曳生姿,水準不在好萊塢大牛之下。

降豬妖時,高老莊食人餐廳烤豬那個特效場面做的氣勢恢宏,使人有驚艷之感。

降猴妖時,黃渤的猴妖造型很有顛覆感。脫困之前,他猥縮隱忍,脫困之後,他妖氣衝天,可以像貓玩耗子似的跟原本自己一口氣就可以吹死三個降妖人斗半天,然後再把他們一口氣吹滅;也可以因為憤怒而把剛剛還跟自己有說有笑的女驅魔人打得形神俱滅……正如九把刀所說,這體現了「周星馳絕不妥協的妖怪觀」——雖說妖也是妖他媽生的,但妖怪就是妖怪,誰說小蘿莉長得萌妖怪就不會吃它呢?吃童男童女,在《西遊記》原著中,不正是妖怪們的本色嗎?

其他如玄奘欲以《兒歌三百首》感化魚妖、玄奘被迫跳艷舞、空虛公子的老醜侍女等許多穿插橋段,或許已沒有星爺顛峰時期的風采,但仍然維持了很高的水平——至少是一部能讓人笑得出來影片。

我對此片最不滿意之處是,影片對降妖——尤其是降伏猴妖的過程與邏輯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想那猴妖,即便被佛祖在五指山下鎮壓了五百年,也未能磨滅其衝天的妖氣,剛脫困便大開殺戒;影片中那彌天蓋地的佛掌威壓也不能讓他有一絲恐懼與屈服,這才是「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的妖王本色,試問陳玄奘如何能憑藉一本《兒歌三百首》幻化的《大日如來真經》將其收伏,他又如何能讓孫悟空心甘情願地戴上女驅魔人無敵飛環幻化而成的金箍圈呢?

在我看來,任何以西遊為背景創作故事的人,如果未能對孫悟空如何戴上金箍圈作出合理的解讀與創作,都很難算成功。從少年時代起,我對孫悟空被觀音菩薩使詐戴上金箍圈的情節一直耿耿於懷,所以,當年《大話西遊》首先打動我的地方就在於,戴金箍圈成了孫悟空自由意志的選擇——要嘛不戴金箍圈,作個凡人;要嘛放下凡人的情慾,戴上金箍圈成為法力無邊的齊天大聖。他可以選擇不戴,但他卻只能選擇戴。這種別無選擇的選擇凸顯了「在世間,難逃避命運」的悲劇感。

《大話西遊》雖然以孫悟空為主角,但唐僧的形象仍然是豐滿的。雖然羅家英版的唐僧喜劇搞笑的成份居多,但僅憑他捨身救孫悟空、不願意讓孫悟空戴上觀音給的金箍圈這兩點,也足見其是具有大勇、大愛之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收伏」孫悟空的資格與可能性。而《西遊降魔篇》中玄奘性格的豐富與凸顯——且不說這種性格是多麼「主流」、「正確」與「高大全」,是以其他妖怪性格的簡化為代價的:收伏前殺人不眨眼,妖氣衝天;收伏後就像寵物一般,成了乖寶寶。

玄奘是如何做到的?

                   2013年2月12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