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遊:降魔篇--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西游降魔篇/除魔传奇/西游

6.7 / 14,121人    110分鐘

導演: 郭子健 周星馳
編劇: 周星馳
演員: 舒淇 文章 羅志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eonardo

2013-02-14 03:46:36

西遊降魔篇 搞笑背後頗有禪意


西遊•降魔篇
搞笑的背後頗有禪意

典型的周星馳電影,貫穿前後的無厘頭笑話,以及誇張搞笑的表演。選在賀歲檔上映,無疑獨樹一幟。周星馳這個名字,也已經是票房的保證。
雖然仍然難脫商業片的命運,但星爺在51歲高齡只導不演的這部電影中,還是蘊含著濃厚的禪意,滲透出了許多周星馳對人生的思考。
佛經與聖經
不知道有多少國人讀過佛經,不過知道《聖經》的人應該是俯仰皆是的,連我家的おどど也吵著要我買本《聖經》給他讀。通常所說的《聖經》所指的是《聖經•新約篇》,記錄著耶穌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至於佛經究竟講的是什麼,確實很難下定義,我所看過的佛經雖然讓我對佛的認識仍處於霧裡看花的階段,但讓我也有了一點概念,佛經中講述的其實也是各路佛陀的言行和故事。
總而言之,佛經和《聖經》都是在講故事,講了一個長長的關於眾生的故事。只不過語言不同罷了。
《西遊•降魔篇》取自於《西遊記》,《西遊記》是中國非常有名的一本故事書,一本講故事講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故事書。筆者覺得,這樣的故事書也稱得上是一本經書了,講著妖魔鬼怪的故事,講著變成妖魔鬼怪的人的故事。
《西遊•降魔篇》中對沙悟淨、豬剛鬣的來歷首次做出了非常人性化以及平民化的解釋,他們既不是天上的捲簾大將,也不是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帥,而是被誤解、被拋棄的可憐人,死後冤魂不散,化作妖怪,帶著怨念和執念,徘徊在人間依靠殺戮來麻痹自己。跟好友一起去看的《西遊•降魔篇》,她一直驚呼,這絕對不是賀歲片,完全就是部鬼片啊!其中對河怪以及豬妖的形象塑造,確實看著相當倒胃口,以及其中河怪在漁村中到處抓食村民這一片段的驚嚇程度跟《漢江怪物》有的一拼。不過佛語有云,相由心生,心中有多少怨念和執念,從皮相上就表現得有多醜陋,不過世人大都穿著兩身皮相四處溜躂。
正如影片中,高老莊這一段,豬剛鬣首次出現的片段中,鏡頭先是給廚房中的掛肉鉤、案板、菜刀等以特寫,最後才掃到豬剛鬣的身上,只見豬剛鬣穿著一身粉色戲服,頭戴粉色花帽,滿臉油光,好一個奶油小生!又奶又油的,油帥油帥的。走起路來也是標準的京劇步子,手部動作相當斯文。但當他開口說話時,便顯出原形了,大口中滿是參差不齊的牙齒,牙齦處黑黃潰爛。接下來便是被舒淇打出豬鼻子、豬肚子的片段,之前的奶油小生的形象讓之後的這種形象更加慘不忍睹,如果是手哥打分的,怕是會打到負無窮吧。這種皮相破裂,由美轉醜的過程,相當有意思,也相當有寓意。
但對於孫悟空的身世背景,影片中卻沒有太多的交代,不知這是不是導演為下步續集所留下的疑問。黃渤已經演戲演成戲精了,在《西遊•降魔篇》的表演可圈可點,但片中孫悟空的這一人物形象仍然太過單薄,所展現出的孫悟空的形象完全是殘忍暴戾的。但影片節選的就是將孫悟空從五指山下解救出來的這一片段,並在此基礎上改編而成。在這一片段之中孫悟空的戲份本來就不多,但筆者認為,為了使影片的故事敘述更加完整,可以適當減少影片中的「尿點」搞笑部份,將孫悟空的身世背景稍加交代,可以使得前後故事更加圓潤。
禪意——蓮花
蓮花的形象總是和佛家有著莫大的關係,最熟悉的莫過於觀音坐下的蓮花座和沉香用來救母的寶蓮燈了,一個是承載,一個是救贖。
在《西遊》之中,鎮壓著孫悟空的不再是五指山及山上的那張佛偈,而只是一朵無根的白蓮,盛放在困住孫悟空的山洞的洞口,在一片紅蓮之中,絕世而獨立。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困住孫悟空的不是佛不是蓮,而是他的心魔。善惡皆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只是一片蓮花花瓣,暫時地遮住了你眼中的世間。陳玄奘的大胖子師傅說,我心中沒有鵝腿,就算嘴中吃著鵝腿也想沒吃一樣。孫悟空的心中沒有明月,就算蓮花被拔去,世界一片晴明,他也看不見明月。
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念,倔強的執念,躲在蓮花之後,自成一個世界。
禪意——《兒歌三百首》
電影播出之後,《兒歌三百首》怕是要加印十次,賣到脫銷了。在第一部份河妖片段之中,陳玄奘以一本《兒歌三百首》對化作人形的河妖唱起了歌,什麼孩子你快快回來等。以一本《兒歌三百首》來降妖,不論是乍聽之下還是親眼看到,都覺得荒唐到極致。用唱歌的方法來降服妖怪的話,怎麼都得唱唱《四十二章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般「秘籍」,《兒歌三百首》的戰鬥力怕是連人參娃娃都會忍不住蹦出來給歌唱者一記迴旋踢。但《兒歌三百首》卻變成了陳玄奘所珍視的降妖秘籍。後來不識字的段小姐將那本撕碎的《兒歌三百首》拼湊成了一本《大日如來真經》,成為最後降服孫悟空的關鍵。
《佛經》是用來做什麼的,普渡眾生。《兒歌三百首》是做什麼的,普渡小孩兒?怕是不行的吧。但,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是有那麼一兩首甚至許多首的兒歌組成的吧,兒歌代表了人生當中最稚嫩最單純的階段,代表了一個人心中最柔軟最純真的部份。雖然孟子等許多哲學家都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說法,但人在生命初期的無知和無力讓筆者對這一說法堅信不疑。《西遊》中的《兒歌三百首》和《通靈男孩諾曼》中的《安徒生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本書都是生命初期的啟蒙讀本,也都扮演著安撫人心,喚醒在生命初期的善的角色。都是講故事的書,《兒歌三百首》是小故事書,《佛經》十大故事書,《兒歌三百首》是喚醒,《佛經》是普渡。
禪意——成佛
根據《西遊》介紹,筆者認為成佛的過程分為兩步,成僧——成佛。成僧的話,首先就是剃度,陳玄奘的剃度過程太過可怕了,滿頭的亂髮被孫悟空一縷縷地揪下來。從頭上扯根頭髮就夠疼了,陳玄奘還是被「拔發出家」,這也太可悲了。
通常幫僧人剃度的是寺廟中的得道方丈,《西遊》中為唐僧梯度的卻是妖王孫悟空,這是否也暗示著眾生也有佛性?
但大悲大喜大疼大痛方能大徹大悟,通常只有大悲大喜,但筆者覺得一定要在此處將打疼大痛加上,這兩個詞語就詞意上看來指的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這兩個方面,但有大悲的時候總是會伴隨著身體上的大疼大痛,而身體上的大疼大痛也往往構成了生活中的大悲大喜,疼痛既讓人麻痹又讓人清醒。陳玄奘的大徹大悟就是在大疼大痛大悲大喜之後,先是身體上被摧殘,後是心愛之人慘遭殺害化為星塵。
一瞬間的悲歡離合,一瞬間的大徹大悟,一瞬間的恨與原諒。

在娛樂化的大趨勢之下,為了迎合觀眾口味的需要,添加許多無厘頭笑點,運用偶像派演員,這些方法都無可厚非。雖然《西遊》還有很多不足,但其中的各種細節,以及編劇周星馳以作者的身份將自己對人生的體悟添加進去,無疑也讓這部電影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