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冷血--In Cold Blood

冷血/冷血杀手

8 / 21,396人    134分鐘 | Poland:129分鐘

導演: 李察布魯克斯
編劇: Truman Capote 李察布魯克斯
演員: Robert Blake 史考特威爾森 約翰佛塞斯 保羅史都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努埃就仨字兒

2013-02-17 15:07:37

新新聞主義之絕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之所以選擇67年的而不是拿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05版 是因為在這部裡面Capote本人參與了製作 應該更貼近作家本人的想法

不同於小說 影片開頭導演選擇從兇手方展開故事。迎面而來的長途車直接抓住的觀眾的注意力。當陰沉已經不足以表現兇手的身份時 導演直接選擇了完全的黑暗 只能看到Perry的鞋子(這個鞋底之後在Clutter家也作為重要證據出現)和吉他。音樂再此完全轉為陰森恐怖的格調 隨著一聲鼓響 一根火柴劃開了Perry的臉 美國影史上或許不是最恐怖的確實最真實的殺人犯之一Perry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片頭部份 為了保持這種陰森的氣氛 同時也為了渲染殺手的身份 低沉而特意拉長的絃樂 緩慢的軍鼓 尖銳的長笛反覆出現。
與之成明顯對比的 是對Clutter一家生活的描寫 舒緩的銅管和絃樂 讓人無法聯想到即將發生的慘案。

值得一提的是Nancy的電話/Perry的電話/Dick說出Perry名字 和Clutter先生剃鬚後低下頭/抬起頭變成Perry的連續的剪輯 莫名的在觀眾心中造成一個疑問:到底這平和的一家與這兩位神秘少年有著神秘關係。

緊接著 在兩位殺手的對話中 我們不僅了解到兩個少年的企圖 還通過導演對細節的掌握看到了兩人的關係和性格 看似強硬卻心有理想的Perry 看似弱勢卻油滑無比的Dick。由於對原作小說的尊敬 導演一如70年代的同儕一樣 毫不吝惜的使用深焦距鏡頭 看似保持著客觀的第三者觀察視角 卻在炫目的剪輯 和對殺手身份的表達中的特寫鏡頭裡不捨的展現了新新聞主義的客觀中透著主觀的特質和Capote大師在寫作中Clutter與殺手雙方的快速切換。

不同於小說 電影只用了全篇的1/4的時間 就直接交代了Clutter家的死亡。在此處 對克拉特家庭的與Holcomb居民的關係未作明顯的解釋 而把注意力著重放到了在死後的調查里。

在殺人後的故事裡 電影和小說都描寫了不安的Perry和滿不在乎的Dick 。而電影與小說不同的是 前者在拍攝Dick的特寫鏡頭是利用從下向上的光 表現出其內心陰森和可怖的特徵 而對Perry則沒有 這一點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兇殺案的真正罪魁禍首。

從兩人之後的詐騙中 電影則把Dick的人物形象更好的表現了出來:一個天生的撒謊者 當然這不得不歸功於演員Scott Wilson的精彩表演。

在表現殺人的過程以及屍體的時候 一如那個年代的其他作品(如驚魂記)一般 並不直接表現死亡或血腥等場面 利用剪輯的手法 同樣塑造了場景的可怖

另外值得提到的就是 在影片的最後 當Perry面對死刑時 他回憶起了他的父親。導演再次再次運用光影的效果 讓玻璃上的水流映在Perry的臉上 那水流的影子實際是Perry內心的影子 在哭泣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心。

全片手法幾乎按照小說的手法進行。與小說中類似 電影中視角的切換(作者講故事/Perry講故事/Perry的回憶/Dick的回憶)都運用的令人讚嘆的剪輯。影片的高潮看似是當Perry「講述」殺人過程 在這一部份 鏡頭的運用更加靈活 不像之前那般死板 也正是這整個故事真正發生的原因。然而導演卻依舊能在這一段做到平鋪直敘 同時這種不卑不亢的表現也讓觀眾感受到了 影片實際上沒有高潮 正如新新聞主義本身 帶著作者的眼光客觀的記錄整個事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