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ragonreborn

2013-02-18 00:57:59

從原著來看音樂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以前我也看過一些由原著改編的電影而沒有看過原著。當時對很多影評中原著黨的怨念很不屑一顧,不過現在同樣的也感到了一些不滿。

稍微簡單說兩句,最大的不舒服的地方就是長腿休所演冉阿讓話太多了,相比原著中他幾乎沒說過什麼,大部份都是側面描寫或者心理活動。另外一點就是人物形象和小說中有出入,比如主教請冉阿讓吃晚餐並且提供他住所之後。有這樣一小段情節。

主教把他的客人安頓在壁廂里。那裡安著一張潔白的床。

  那人把燭台放在一張小桌上。

  「好了,」主教說:「好好唾一晚吧。明天早晨,您在動身以前,再喝一杯我們家裡的熱牛奶。」

  「謝謝教士先生。」那人說。

  那句極平靜的話剛說出口,他忽然加上一個奇怪的動作,假使那兩個聖女看見了,她們一定會嚇得發獃的。直到現在,我們還難於肯定他當時是受了什麼力量的主使。他是要給個警告還是想進行恐嚇呢?還是他受了一種連他自己也無法了解的本能的衝動呢?他驀地轉過身來對著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種兇橫的目光望著他的房主,並且粗聲地喊道:

  「呀哈!真的嗎?您讓我睡在離您這樣近的地方嗎?」

  他又接上一陣猙獰的笑聲,說道:

  「您全想清楚了嗎?誰向您說我不曾殺過人呢?」

  主教抬起頭,望著天花板,回答說:

  「那隻幹上帝的事。」

而他之所以這樣,作者也在下一章做了一番解釋。和駱駝祥子一樣,和被關在瓶子裡的妖怪一樣,他給社會定了罪,祥子最後成了廢人,從一個熱忱善良的車伕變成了有便宜就占的賴皮,冉阿讓從一個普通的勞動人民變成了一個冷血的罪犯。

他憑心中的憤怒判了它的罪。

  他認為社會對他的遭遇是應當負責的,他下定決心,將來總有一天,他要和它算帳。他宣稱他自己對別人造成的損失和別人對他造成的損失,兩相比較,太不平衡,他最後的結論是他所受的處罰實際上並不是不公允,而肯定是不平等的。

  盛怒可能是瘋狂和妄誕的,發怒有時也會發錯的,但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確有理由,是不會憤慨的。冉阿讓覺得自己在憤慨了。

  再說,人類社會所加於他的只是殘害。他所看到的社會,歷來只是它擺在它的打擊對象面前自稱為正義的那副怒容。世人和他接觸,無非是為了要達到迫害他的目的。他和他們接觸,每次都受到打擊。從他的幼年,從失去母親、失去姐姐以來,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句友好的言語,也從沒有見過一次和善的嘴臉。由痛苦到痛苦,他逐漸得出了一種結論:人生即戰爭,並且在這場戰爭里,他是一名敗兵。他除了仇恨以外沒有其他武器。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在監牢里磨練他這武器,並帶著它出獄。

而電影裡的冉阿讓沒有這種感情,看起來就像一直在說可憐可憐我吧的平凡小賊,弱化了他的憤怒,那麼他醒悟之後也很難達到那樣的高度。哪怕是他洗心革面之後,他也是有「聖人心腸和罪犯技巧」而不是看起來完全像個老好人,小說中他被德納第抓起來的時候根本不害怕,敢拿烙鐵按在胳膊上,體力也沒衰退,最後逃跑的時候還是用藏在一個蘇中的小鋼鋸,對沙威也沒那麼害怕。這些電影中都沒體現出來。

芳汀也不是從開始就如此貧苦,她也是輕浮縱慾的人,只不過遇到了更加無恥的。

小說中的馬呂斯還是挺草包的,電影中一拍就成革命青年了。而他父親和祖父的影響在電影中也沒體現出來,尤其是他的祖父,對他愛得不得了,要啥給啥,然而思想上極為守舊,脾氣又很暴躁,電影裡就一個沒台詞的白髮老頭。

關於情節也就只談這些吧,畢竟不能強求太多,一部電影才多長時間。

關於其中的歌曲,必然是高潮那一段的幾首曲子了。on my own,one day more,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都是很感人的曲目,最後那一首真是聽得熱血沸騰啊。其他曲子都沒什麼感覺,I Dreamed A Dream歌詞和曲調都不是很吸引我。master of the house太長了,大概8分多,比很多人物的獨唱都長。我想可能是把這對夫婦當成一個噱頭吧,但是他們的惡趣味沖淡了悲慘世界的主題,雖然在小說中一直是線索人物,但是出場戲份不應該那麼多。小珂賽特唱得也不錯,很有聖誕夜驚魂的憂鬱氣質,可是為什麼那麼短?男主角在藍色粉末中出演一個神經質而且憂鬱的在殯儀館工作的小青年,和馬呂斯的形像有些相似,不過他的聲音太不吸引人了。

在我預想中有些不同,芳汀剛出場就在工廠里了,然而小說中她開始是在和一堆狗男女風流快活呢,戲劇性後面的分手也很諷刺。我本以為會有這麼一段,應該可以拍得很好看。其次就是主教去看望一位革過命的公民,這兩個人的對話也把小說的主題上升了一個檔次,主教雖然這樣那樣的好,他畢竟還屬於保守派,對國王的地位是堅信不疑的,而和這位公民的對話給他觸動很大,讓他對人世間的苦難有了部份新的認識,為什麼不改成一段對唱呢?

德納第夫婦那一段實在是有些無聊,和主題也沒什麼關係。我覺得完全刪去都可以。小說中有很長的一段描寫巴黎的地下世界,從流浪小孩到犯罪小幫派,還有黑話,這一段要是改編成群戲遠遠比前者有趣得多。

馬呂斯和祖父之間也應該來一段,互相對罵會很有看頭。

另外一個想吐槽的地方是,有些應該正常說話的地方,偏要演員哼哼著說,聽著真彆扭。即使是音樂劇也不用每句話都唱出來吧,明明台詞很普通又不押韻,好好說還可以節省時間。有一些調子反覆利用,但是感覺用得不好。比如I dreamed a dream 冉阿讓去接珂賽特的時候也用了,不如不用。

總體感覺還可以,但是不如媽媽咪呀和芝加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