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遊:降魔篇--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西游降魔篇/除魔传奇/西游

6.8 / 10,223人    110分鐘

導演: 郭子健 周星馳
編劇: 周星馳
演員: 舒淇 文章 羅志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璐小鹿開飛船

2013-02-19 05:56:23

我所能看到的關於所有的


——《西遊降魔篇》觀後感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看後,腦中有如此多的點 。零碎的紀錄下來,形成這樣一篇斷續的觀後感。

之一:

關於我能看到的禪意
觀看影片之前,有看過一個師兄對其評價:修行修禪的人,看這部片子再好不過,淺顯易懂的禪意,卻包含著大深意。一開始,我是持懷疑態度去看的,沒想到,的確是如此。

降魔二字,其實是降內心之魔;驅魔人,是驅除內心之魔的人。 魔佛本一身,徒弟們因被人誤解成怒,一念成魔;西行取經,一念成佛。

佛性與魔性,皆是一念之間 。人本心向善,只是經歷的事情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後果(還不能算結果,結果應該是在人離開這個世界最後的定義),即使是魔最初也是好的人,最後也有可能立地成佛。佛性眾生皆可有 。玄奘的師傅、玄奘、沙僧、八戒、悟空、段小姐…都是每種不同人性的縮影。

師傅是大徹大悟擁有大智慧的人,雖然片中星爺用一種搞笑的手段來描寫這個人物,可能也是因為不想讓人覺得擁有大覺悟者,是無趣枯燥的。其實原本就是這樣,真正擁有大覺悟,哪裡還會有煩惱?!

玄奘是修行者,從開始,他因為沒能救村民而抱著師傅痛哭流涕,這便是執著,他一方面追求人世間的大愛,一方面又因為沒能救更多的人而傷心。這些都是再修行路上難免遇到的。沒能大徹大悟之前,總是容易看到自己沒做到的,而看不到自己做到的。例如他師傅說的,你還救了一個嬰兒呢。而且也是玄奘幫助村民將沙僧捉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無法救更多的人,但只要是能儘自己能力救得一人,也是造化。

沙僧,魚怪的這個設定,其實是運用誇張的手法,放大了某部份人的內心,那便是做完好事反而被誤會的那一類人。從古至今,他們都是存在的,其實這類人,原本也是是懷著慈悲心,帶著仁善,去看整個世界,但往往是因為別人的誤會而導致三觀的改變。人人內心都有最陰暗的一面,魚怪就是將這種陰暗面放大放大再放大,你們當我是壞人,那我就壞個徹底。你可知道,也許他在吃人的時候,內心也是悲苦的。如果不能度化,那麼最後他也不可能和玄奘一起去取經。

豬剛鬣也是如此,有一種殺人犯,他們對擁有相同特徵的一類人,有著強烈的仇恨,以致於非殺之而後快。與其說他們有心理上的缺陷,其實我更喜歡理解為,他們過份執著。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強求只有痛苦。既然這樣,就放寬心態,順其自然。放下執念,是修行之路的必修課。放下的執著,也就是等於放下的痛苦。

 

另,不得不提到的一點。 最後,悟空出洞,因為玄奘雙手合十準備誦經,悟空惱怒,不停的扯掉玄奘的頭髮,還一直叫嚷。其實這表明了悟空內心的恐懼,越是憤怒越說明他對佛的恐懼。而後來,直到段小姐死後,他開始不停地質問玄奘:當你遇到困難,當你心愛的人死去,你的佛祖有沒有出來幫你?! 其實這不光是在質問玄奘,同時他也是在質問自己,佛可以關他五百年,可是為什麼卻不來幫助玄奘收了他?!到底佛在哪裡,到底佛能為眾生做什麼?!

這一系列的疑問其實早已被玄奘的師傅解開,在影片中斷,胖師傅吃鴨腿,玄奘問師傅,修行之人,為什麼要吃鴨腿。師傅答道,心中無鴨腿就不等於吃了。佛就在心中,你信他,他就存在,不信他,那麼也就不存在。這個存在既是真佛,也是自己的佛性。懂得大智慧,眾生皆可成佛,

最後,大日如來咒請來了如來,但影片中沒有用某個演員來飾演如來,而是虛像。每個人的心中,對佛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你所理解的佛的樣子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正因為佛以不同姿態存在於人心中,才能度化不同內心的人們。佛可是人,人可是佛,釋迦摩尼原本也是人。外表皆是虛,內心才為實。

之二
關於小愛關於大愛
《一生所愛》的曲還在,詞已非當年。本以為影片也許就這樣差強人意了,沒曾想其實是別有洞天。

段小姐的出現,就註定了她的消失,無論結果是生是死,她都將不復存在,她只是用來成就玄奘得到大智慧的。

之所以只差那麼一點點,還有一個原因,在我看來,段小姐代表的驅魔人,只是以暴制暴的方式來驅魔,這是和玄奘用真善美來感化世界的想法是有出入的,所以,三觀的不同,導致了永遠只差那麼一點點。

其實早在玄奘流鼻血的那一刻(有可能是在更早,但後來他說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不過也是泛指罷了),他就深深的愛上了段小姐。只是他一心想要修行,想要學習和感受到世間的大愛,於是他便從一開始的忽略,到後來被師傅點破後的掩飾,最後直到段小姐在自己面前死去才承認。承認他愛她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他錯誤的理解,修行,是不能動兒女私情,兒女私情是小情小愛,不能和他所理解的普度眾生的大愛相提並論。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執著,沒有小愛,何以見大愛,沒愛過一個人,怎樣去愛所有人。沒有段小姐的死,玄奘也不可能大徹大悟,因為愛過,才能放下。

這樣看來,其實《西遊降魔篇》更像是《大話西遊》的一個前傳。在《西遊降魔篇》中,悟空永遠不會知道,為什麼要等到段小姐死後,玄奘才能用大日如來咒喚來如來。而在《大話西遊》中,悟空對紫霞仙子說的那段至今仍舊經典的台詞(雖然最早應該是出現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紫霞仙子感動,以為悟空說的是她,其實當看到了《西遊降魔篇》之後才發現,悟空愛過了,他才懂得玄奘的愛。而不同在於,如果《西遊降魔篇》還是按照原話再講一遍,那就不能引出「大愛」這個主題,所以借段小姐之口說出了,一萬年太久,只要現在,這樣的話。

小愛包含在大愛里,無論小愛還是大愛,只要有愛,所有的人事物,都將是美好的。童謠的出現也是為了說明這一點,師傅為什麼會拿一本童謠給玄奘,用那個來普度眾生,僅僅是因為可以引出劇情?! 在我看來,童謠跟小情小愛是一個意思,愛過才能領悟到大愛的真諦,簡單的童謠,終有一日,也會變成普度眾生的大日如來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