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殺人告白--Confession of a Murderer

我是杀人犯/星级杀人犯(港)/

7.1 / 6,244人    119分鐘

導演: 鄭秉吉
演員: 鄭在永 朴施厚 崔元英 金姈愛 張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angyuanjun

2013-02-21 08:55:51

心理遊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知道海報本身是不是只是想經觀影者留下一個無比明確的懸念,還有所謂的電影概況,但這些圖文的描述都只是給觀影者造成了一個錯覺,以為,朴施厚所飾演的那個角色,真的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殺人犯。真的是嗎?挺想看他如何來表演殺人犯的樣子。這麼想著的話,就錯了。直接,就掉進了電影創作者,或者說,至少是電影海報和預告片等等先行獲知的消息所形成的一個明確的陷阱里而己。

朴施厚不是殺人犯。這是在電影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才從朴施厚以及他的合作者,警察的飾演者鄭在泳的台詞里,告知了觀眾,事實的真相。電影講述的,實際上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當連環殺人案件在公訴期到期的15年後,一本描寫當時的犯案經過的小說浮出水面,朴施厚做為小說作者受到公眾的歡迎與關注。做為當時案件經辦的警官鄭在泳也再次成為公眾的焦點。小說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一個男人在電視節目中打入電話,並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殺人犯,他並不懼於承認這個事實,因為,一旦案件的公訴期到期,警方將不能將他繩之於法。在他終於在電視台現身的時候,鄭在泳、朴施厚公開了真實身份,同時與之拼博。最終的結果是,鄭在泳當著在場的所有人,殺死了那個殺人犯,為自己換來5年有期徒刑。這次案件最終影響並導致更改了法律條文,將15年的公訴期延長至25年。

這是這部電影真實的電影概況。而這部電影究竟想說明的是什麼?除了律師、粉絲、書店老闆、小說宣傳方負責人等各方僅以個人利益為首的虐心反應之外,應首推心理遊戲。鄭在泳捉住了殺人犯的心理而開始的一場不為第三人所知的遊戲。


從一開始,殺人犯就對鄭在泳說,你,會是我的活字招牌。這將意味著什麼?鄭在泳決定將它的這句話變成事實是在朴施厚輸掉比賽灰心自殺的那個晚上。電影裡其實沒有交待,這個遊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電影只是交待,在朴施厚自白他是那名殺人犯時,遊戲就開始了。知道這場遊戲的真相的,從始至終,只有鄭在泳和朴施厚。所以,當朴施厚被做為殺人犯而被遺屬們劫持到山中時,鄭在泳為什麼會把他救出來,而當他知道是誰劫持了朴施厚時,他也沒有對那些遺屬提出控告或其他的作為,他不作為。當然,這合乎常理,如果,他也算是遺屬中的一員的話。但他救走朴施厚,並且把朴施厚還給他的宣傳團隊,卻是一個很奇怪的舉動!你會因為公訴期即將過去或者已經過去,整個案件已然失效而只能將一個罪犯視同一個沒犯罪的公民看待嗎?何況是一個熱血的跟案件打了15年交道的當值警官!

在電影順敘講述的中間,穿插了幾個無關緊要的片段,包括那個醫生問鄭在泳,「你,要不要把嘴邊的疤去掉」這樣的場景。但直至電影的末部,才會意識到,為什麼朴施厚會有另一個身份,而他原本的身份與鄭在泳的熟諗程度、鄭在泳與醫生的熟諗程度,都直接坦誠了一個事實:朴施厚變成另外一個身份的事實。

電影在剪接上的處理,著實是埋下了一個又一個的伏筆,但導演似乎忽略了一個情節,那就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不可能一下子就整理出朴施厚的原身份的全部資料和進行前後身份照片比對的工作。因為朴施厚不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的遺屬。即使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連遺屬的資料都準備得妥妥當當、充充分分,也不可能在控制台那裡瞬間便能調動到大螢幕來解釋朴施厚的真實身份。另一邊廂,真正的殺人犯在走進電視台的演播廳時,知道他所將面對的人物當中包括一個一直在追查他的下落的他的老對手——鄭在泳時,他怎麼可能不準備充分的全身而退?有些抱歉的是,那些打鬥得太過激烈的場面我都直接將它們忽略掉了。

無論如何,電影的拍攝手法、導演講故事的技巧,都相當相當的不錯。比起內地的某些偶像作品而言,實在是誠意十足!不過,在故事情節方面似乎略顯單薄了。不知這該是怪導演,還是該怪編劇?不過,也正因為不專業,也才想不出究竟是哪裡做的少了一些。也便只好另行琢磨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