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遊:降魔篇--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西游降魔篇/除魔传奇/西游

6.7 / 14,121人    110分鐘

導演: 郭子健 周星馳
編劇: 周星馳
演員: 舒淇 文章 羅志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棨昕

2013-02-24 07:13:26

一點點的差距——由《大話》到《降魔》的昇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到《西遊降魔篇》就不得不提《大話西遊》兩部曲,同劉鎮偉的《情癲大聖》和《越》相比,顯然這部《西遊•降魔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和更好的昇華。
不僅如此,同是講「愛」,悟空式的愛看似要比唐僧式的愛來得更加浪漫,更加轟轟烈烈,更加奪人眼球。然而,如果究其源,挖其涵,不難發現,唐僧的愛更加催人淚下,更加偉大而徹底。
看星爺此前作品,如《功夫》、《大話》或能猜到星爺信佛,然而我還從未看到一個導演能把佛性與故事本身銜接的如此完美。如僅從故事的佛性和哲理相比較的話,或許只有劉偉強與他的《無間道》系列才能與之比肩。
但與《無間道》裡面著重講的「解脫」不同,周星馳在此部作品中講的卻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說到愛,或許很多人對佛的印象依然是「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然而,這只是人們看到的一個點。也是片中唐僧差的那一點點。
師父拿起鵝腿說:「我雖然嘴裡吃著鵝腿,但我心中沒有鵝腿,你雖然沒有吃,但你心中卻在想。」這是本片中承上啟下的最重要的一句。最後唐僧終於在段小姐生命的末尾吃下屬於他的鵝腿,對她說出那句話,我愛你,一千年,一萬年。段小姐說,不要一千年,也不要一萬年,只要現在。至此唐僧終於補上了他缺少的那一點,而得成圓滿。段小姐死去了,化作了一千片,化作了一萬片。同時也寓示著唐僧的「愛」也化作了一千片,一萬片散向整個世界……
1.《兒歌三百首》與《大日如來真經》
影片中,反覆出現《兒歌三百首》,其中唐僧也曾反覆拿著《兒歌三百首》去渡化妖魔,然而往往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觀眾心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些許疑問,即《兒童三百首》真的能夠感化妖嗎?
其實導演旨在告訴觀眾,「真善美」就如兒歌一樣,誰都可見,誰都可懂,可是又有誰能親身體會與理解呢?
這與唐僧用說還是用唱無關,因為他心中無愛,因此唱的再多,也只是兒歌。而不能渡化妖魔。
隨著影片的漸漸深入,段小姐把唐僧的精神寄託《兒歌三百首》撕碎,又再度拼接。觀眾的心裡是否又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何拼接後的《兒歌三百首》卻成了《大日如來真經》?《兒歌三百首》到底與《大日如來真經》是什麼樣的關係?
其實拼接前的《兒歌三百首》與拼接後的《兒歌三百首》於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那麼為何拼接前的《兒歌三百首》於降妖沒有任何幫助,但是拼接之後就成了《大日如來真經》了呢?
其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愛」,拼接前的唐僧拒絕愛,因此心中無愛,他雖然心中有崇高的目標和偉大的志向,然而他心中卻沒有愛,一個心中無愛的人連自己都渡化不了,又怎麼能渡化妖呢?
相反,拼接之後的《兒歌三百首》,是由段小姐滿懷對唐僧的愛來拼接的,因此整部《兒歌》無論是否拼接完整,都蘊含了濃厚的愛的力量。那麼此時的《兒歌》既是《兒歌》又是愛,既可以是《大日如來經》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的經典。在這裡,導演顯然想告訴世人,當一切事物被注入愛的力量之後,都會擁有強大的力量。
2.關於妖(佛家的因果循環)
片中主要刻畫了三個妖,分別是水妖、豬妖、猴妖。其中水妖先以兇猛現人,卻以靦腆的人形結尾;而豬妖則以口不能言的人形出場,卻終以豬形結尾;最後猴妖先以能言善辯的人形出場,以妖形收尾。
水妖生前為一良民,救人反被人誣殺,這是因,因此由愛生嗔,化而為妖,見水中人而殺之,這是果;而水妖吃人是因,村民欲群起而殺它,這是果,由此水妖與村民陷入了因果循環的報應之中。對待水妖,唐僧採取了看似荒誕的方式來驅魔,但並沒有成功,可是這樣的作法卻是了結因果的正法。相反,其它的驅魔人採取以暴治暴的手段,同樣也身陷因果當中。
關於因果循環,片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段小姐在高老店中大殺群妖的場面。每一個被她打死的妖怪都化作了無數的塵埃,就在此時,段小姐在片中的命運已被註定。她種下了讓妖化為齏粉的因,因此得到了被妖打成齏粉的果。
不同於水妖的「嗔」,導演刻畫的豬妖是因「痴」生果。豬妖生前為一痴情人,卻被姦夫淫婦所殺,此是因;由此化而為妖,專殺世間以貌取人者,這是果。而後,段小姐打死他的手下是因。他替手下報仇是果。如果不是唐僧這一個點,段小姐與豬妖也誓必進會入到因果循環之中。
三妖之中,最接近人的就是猴妖,他沒有前兩妖的悲慘身世,他在入獄之前,就是南天門到蓬萊東路最有名的古惑仔。最輝煌的事蹟就是手持兩把西瓜刀從南天門砍到蓬萊東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來來回回三天三夜不眨一眼。與前兩妖的殺人在前不同,此妖卻是示弱在前,直等到騙得唐僧摘下洞中那幾朵蓮花之後,這才顯現其妖性的一面。由此,導演濃墨重筆的展現了感化他的過程。
說到這裡,我曾看到許多網友評論,說該片導演並沒有講水妖、豬妖是如何感化的,只講了猴妖,由此使結尾顯得過於草率蒼促。其實我想,這是網友會錯了導演的創作意圖,本片名為降魔,實為頓悟。雖處處可見降魔,然而卻處處在寫唐僧頓悟的過程。既然最後唐僧已經頓悟,那麼再去詳寫收伏眾妖的過程就會顯得畫蛇添足了。
3.驅魔人與妖的對立與統一
提到降魔伏妖,就不得不說一下驅魔人。在該片中,導演著重刻畫了五個驅魔人,分別是唐僧、段小姐、驅魔師、天殘老人和空虛公子。其能力是由弱到強,除了唐僧以外,這四個人都是採取了以暴制暴的手段。其中驅魔師、天殘老人和空虛公子都瞧不起只會用「思想教育」的唐僧,在這些強大的驅魔人面前,唐僧說出自己也是驅魔人的時候,氣場明顯也就弱了很多。但誰才是最究竟的驅魔人呢?結尾中導演給出了答案。
關於驅魔人、妖和人的定位,這其實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若無人類自身的怨憎惡貪就不會出現妖,若無妖殺人,世間就不會有驅魔人,但驅魔人殺妖本身同妖殺人是沒有區別的。由此,在過往的影視劇中,導演往往都是強化了人的作用,而在《西遊降魔篇》中,導演卻是相對客觀的,他既沒是否有定妖,也沒是否有定驅魔人,當然也沒是否有定人類自身。相反,妖是什麼?妖即是人類的怨恨憎惡貪的實體化表現。而驅魔人則是去除這些心中障礙的方法。真善美是妖消滅的根本,而暴力強制必然會遇到激烈的反抗。
說到暴力強制,最失敗的例子,不是以上五個驅魔人,而是如來。猴妖在五指山下被他強制關壓了五百年,可依然沒有改變其妖的本質。相反,唐僧以真愛之經卻能使枯地逢春,使猴妖歸正。
象徵愛的無定飛環
與原版的緊箍不同,《西遊降魔篇》中妖猴頭上的緊箍不再是禁錮妖猴思想的工具,相反,它成了愛的象徵。那麼,原本洗腦用的緊箍咒,自然而然就成了愛的輕語。
片中,導演把無定飛環與訂情戒指的功能合而為一,旨在賦予無定飛環「愛」的意義。
如果說唐僧沒有給妖猴戴上那支無定飛環的話,那麼也許本片就不會達到那麼高的高度。唐僧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另一個會施《大日如來經》的佛祖而已。因為一面是殺自己所愛之人的妖,另一面是《兒歌三百首》的自己。在這兩難之中,相信唐僧定會十分艱難,是殺人還是渡人。最終他昇華了,他把他的心愛之人的遺物戴在了殺愛之人的頭上。這樣的愛雖不如《大話》的壯烈,卻絕對比《大話》更加悲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