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那一夜,青春褪色--Bleak Night

守望者/寒夜/青春夜行(港)

7.2 / 1,313人    116分鐘

導演: 尹成賢
演員: 趙成夏 李帝勳 朴正敏 徐俊永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半腦行走

2013-02-25 04:31:16

《守望者》,一部青春必看的電影只看樓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守望者》,我想必須說點什麼了,也確實有點什麼要說的了。
說實話,一直有點反感那些韓星,尤其是男星,個個整得像小白臉似的,眉清目秀是不可否認,但總的給我的感覺有點娘,人人都長得一模一樣,辨識度太低了。因此幾乎不去聽韓歌,觀韓舞,看韓劇,也很少接觸韓國的電影(自嘲下:我是個小小的影迷),只要關於韓國的一切,在潛意識裡就先pass掉了。今晚會看這部電影,一是無聊得睡不著,再者就是它的百度評價居首位。不知是意外的巧合,還是命中的註定,總之是相遇了,幸好是相遇了。
在這裡,就不談那些敘述的方式,精彩的對白,畫面的色彩,劇情的安排,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以及所獲得的各種獎項,這些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懂,也不想懂,也不需要懂。在我看來,一部電影,能讓你在某一瞬間產生共鳴,給予你感受,就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對於每個看完這部電影的觀眾而言,最想知道無非就是答案,基泰意外死亡的答案。導演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確切的答案。我想每個觀眾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但還是希望別人給自己一個答案,即使這個答案和自己的不同。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心理,有機會的話,一定得請教下心理老師,不然改天再上網查查,我想一定非常有趣的。
在我的答案里,基泰是自殺的。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什麼自殺。我想這正是導演要我們思考的,而不是單純的主人公是怎麼死的。我們真正要尋找的不是答案,而是構成這答案的原因。
我們首先先分析下主人公的性格
基泰,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敏感,怕受傷害,想求得別人關注的孩子。他經常去他最好的朋友東伊和百熙家裡,但從不邀請他們到自己家裡做客,每當提及他家人時,總是轉移話題,連敷衍都省略了。當好友再三追問,不得不面對時,他防備地覺得他們是在嘲笑他,最後鼓起莫大的勇氣告訴了東伊和百熙,不是為了得到他們的同情,只因真的把他們當做朋友。是的,他回家得自己做飯,沒有母親督促他做功課,一年見不到父親幾回。他是孤單的,需要呵護的。他不想受傷害,變得異常的敏感,害怕被冷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他做那群混混得的頭,成為焦點,不再受傷害,而且有能力去傷害別人,保護別人。當電影揭開他為什麼視那壘球如生命,連東伊生日時要它做禮物,都不願意時,我被震撼了。原來這球是孩童時期,別人送他的,我想這一定是他母親送給他的。他收到這球時,想著的是成為世界冠軍,得到掌聲,成為世界的焦點。這是一個被家庭忽略多久的孩子,天真的讓人荒涼。
百熙,一個內向的,極端自我,一刀砍的孩子。在他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和基泰在房間裡聊天時(其實那是基泰在拒絕那女孩),便不分青紅皂白地質疑基泰;在自我覺得基泰沒把自己當做朋友,只是一個小嘍囉時,便決定和他絕交了。基泰知道百熙喜歡那女孩,也明白那女孩喜歡自己,他果斷的拒絕,並且努力地撮合他們。但百熙不知道,一刀砍斷了這友誼,任憑基泰怎樣的道歉,怎樣的發火,東伊怎樣的調和,都無動於衷。基泰也不解釋,也許他認為真正的友誼是不需要那麼多的解釋,也不存在質疑,他不知道哪裡出錯了。他很看重這份友誼,三番兩次的低下頭來挽救,但最終百熙轉學了。之後,他把視如生命的壘球送給了百熙,但百熙依舊自我,依舊極端,親手葬送了這份友誼。
東伊,一個重情義,生性善良,頭腦有點簡單的孩子。在基泰和百熙出現矛盾時,他努力調和,但方法不對,連起碼的原因都沒弄明白;百熙轉學後,便簡簡單單地把一切過錯都算到基泰頭上,拒絕和他交往;自己女友的緋聞被傳達沸沸揚揚,自己卻一無所知,而是在和基泰的一次氣話中才得知的。基泰之前是想告訴東伊來著,但問東伊是否真心愛那女孩,東伊回答是真心的,就沒有說了。我想基泰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東伊卻認為好兄弟應該知無不言,基泰在這個時候才告訴他,是嘲笑他,根本不把他當朋友。他便忍著痛,要面子地硬辯自己早已知道這一切。事後,找女友,想問清楚,但沒開口,因為自己真的是愛上這女孩了。他女友察覺到了,本打算要他的手錶做個紀念,但後來還是還回去了,選擇了輕生。東伊,痛徹心扉,簡單地認為是基泰對那女孩說了什麼,才導致了這結果。基泰,感到很驚訝,居然被最好的朋友認定做了這樣的事,一氣之下,什麼也忙不解釋,一口承認了。這頭腦簡單的,整一個單細胞生物。
縱觀整部電影,基泰的死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不難看出,其實有兩大因素是主要的。一是家庭因素。影片以基泰的父親尋找兒子死因為線索,事實上我們不妨說是他的負罪感在驅使,對兒子的疏忽,幡然醒悟,卻為時已晚。二是青春的因素。我們就談談這個,這給我的感觸最大,至於家庭的因素,老話題了,司空見慣了。
這青春的因素可以歸結兩點。一是不解釋,不傾聽;二是把對方當唯一,對方必須把自己當唯一。
真的有心照不宣,知根知底,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解釋的友誼嗎?看完這部電影,再回想下自己從前的經歷,答案是否定的。友誼是需要維護的,而解釋就是維護的一種手段。你不說,我不知道;我不問,他就不說。最後剩下的就是猜忌,這份友誼估計被弄的七零八落。影片中,三個主人公如果及時解釋,善於傾聽,那麼我想這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他們青春,青春是討厭多餘的解釋的,青春是感情至上的,青春是不善於傾聽的。細細審思下自己,越發的覺得可怕,那句「解釋是給那些不懂你的人準備的」,看來得再掂量掂量。你自己都不懂自己,別人能全懂你?簡直是天方夜譚。
沒有人會把你當唯一,也沒有人願意成為你的唯一。做唯一很辛苦的。當你把別人當成唯一,而得知自己不是對方的唯一,心裡自然會很不平衡,感覺像是被欺騙了。其實你沒有被騙,騙你的是你自己。對方是愛你的,但也許沒有你的深刻,因為他還要愛別人。同樣的,當別人把你當做唯一,而你卻不能像他如此,你會覺得交往很辛苦。你是被愛著,強烈的,但你會因此覺得束縛,覺得過意不去。誠然,這些的前提都是有真情意的存在,對於那種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是不會有這種負罪感和不平感的。影片中基泰把和東伊,百熙的友誼當作了唯一,也許是從小很少被關心,因此基泰對於這友誼看的很重很重。失去了百熙,基泰不至於奔潰,至少還有東伊;但當緊接著失去了東伊,基泰就奔潰了。他不知道哪裡錯了,什麼時候開始錯了。當東伊氣憤地告他,也許從一開始就不該有他的存在。他悲痛到了極點,他真的選擇不存在了。曾經自己心裡的唯一,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自己弄沒了。
家庭和青春是那堆炸藥,百熙和那女孩是導火線,東伊是那把火,活生生的把這悲劇點燃了。這不能說是誰的錯,但不能說誰都沒有錯。
《守望者》,一部青春必看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希望也有所感悟,有所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