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

晚期四重奏/浓情四重奏(台)/黄昏四重奏(港)

7.1 / 12,589人    105分鐘

導演: 亞隆齊柏曼
編劇: 塞思格羅斯曼
演員: 克里斯多佛華肯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伊莫珍波茨 凱薩琳凱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薄荷硬幣

2013-02-26 18:00:26

亞歷和妮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賦格四重奏。台上四架樂譜,四個位子。四把琴,四個人。清晰 ,有序,和諧一體。






台下是一鍋粥。

大提琴是整個賦格樂團的長者和導師。他在妻子三週年忌辰之際發現自己得了帕金森,還以為接下來最大的挑戰主要是如何忍痛退出舞台,並找到合適的接棒者。

中提琴首先難以接受現實,她習慣了身邊三個男子從不同角度給予她關愛,習慣了他們四人圍坐一圈編織成一個場,籠罩她的生活和音樂。大提琴從她孩提時起便一路緊密地照顧和指導她。她無法想像如果沒有他坐在旁邊,自己是否還有力量繼續演奏下去。

中提琴的丈夫是第二小提琴。他其實不甘屈居次席,看不順眼第一小提琴的嚴謹保守,認為正是此人限制了樂團對新風格的探索。他還擰著另一重更深的心結,緣自妻子和第一小提琴昔日的情愫。他一直不能肯定中提琴是否愛他,還是只是因為懷孕才和他結婚。然而,為了儘量讓樂團和諧,讓妻子快樂,他長年壓抑這重重積鬱,在同一個位置兢兢業業。

第一小提琴,嚴謹有度,不苟言笑,背負眾多壓力和期待,堅持根據做滿了記號的譜子演奏。曾經的愛人雖仍和自己天天相對,卻早已嫁作他人婦,日常生活也盡被樂團侵佔,滿腔深情只好全數傾瀉到弓弦上。

他們在一起二十多年,演出逾三千場,成為享有盛譽的四重奏樂團。在這個看似空曠清朗二十年如一日的舞台上,四個人無不是走過了千山萬水。

隨著大提琴患病,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所有的過往忽然都跟著隆隆響起,交織反覆,一言難盡,左右著每個人對下一步的判斷和選擇。大提琴致力於找到下一個大提琴。中提琴致力於讓一切維持現狀。第二小提琴致力於讓自己成為第一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致力於不讓樂團失控。

中提琴說,如果大提琴不再演奏了,那我也退出。第二小提琴說這是一個時機,讓我們做些改變。第一小提琴說,沒有比這更壞的時機了。中提琴勸丈夫做第二小提琴挺好的。第二小提琴悲憤交加,好啊你倆舊情人合起伙來欺負我,糊里糊塗地和別人上了床。這下輪到中提琴悲憤交加了,把第二小提琴趕出家門。第二小提琴索性開始撕破臉式的跟蹤追問一個看似和樂團完全無關的問題——這麼多年了,你到底愛不愛我愛不愛我愛不愛我。中提琴說,……我也不知道。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女兒則出於對第一小提琴的仰慕,以及對父親的同情和隱約的報復母親忽略自己的快感,對第一小提琴表露了愛意。第一小提琴修煉多年,一朝破功,陷入忘年戀中不可自拔,給另外兩人的火上更澆了一桶油。

於是在大提琴告別演出前的最後一次排練中,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當面冷戰,第二小提琴一拳把第一小提琴揍倒在地,第一小提琴說不我絕不和她分手,大提琴說你們都給我滾出去。





然後,四人還是一如既往地走上舞台,依舊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演奏,這一次大提琴沒能堅持到底。七個樂章不許間斷的貝多芬131號,他在中途停了下來,讓位於下一個人。樂聲再次響起的時候,一切依舊延續,也已然改變。





這個過程中,存在另外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亞歷。她不屬於賦格,卻又和它血肉相連。她是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女兒,大提琴的弟子,第一小提琴的洛麗塔。她和賦格一同成長,一同前行,繼承了四個人的才華、記憶、默契,也同樣擔負著他們的糾結與徬徨。她是整個賦格的凝縮與見證,又比賦格本身更清晰、更堅定。是她首先從一團亂麻中抽出最重要的線頭來——賦格不能解散。她為此主動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代價,和熱戀中的第一小提琴決然分手。那張哭花了的鮮妍的蘋果臉,展現出殘酷而又單純蓬勃的意志。

另一個是妮娜。妮娜就像是「狼來了」傳說中的那頭狼,作為大提琴的繼任者,她在故事開頭幾分鐘就被點名,一直在眾人的舌尖上滾來滾去,卻直到結尾幾分鐘才出現。他們不斷地提起她,但似乎並未真正做好迎接她的心理準備。可在最後那場演出中,她居然真的出現了,默默走上舞台,默默地坐上大提琴騰出的位置,似乎很突兀,又完全順理成章。第一小提琴沉思良久,也默默地合上了做滿記號的樂譜。新的組合、新的嘗試,人人都知道,賦格在這一刻翻過了長達二十多年的一頁。觀眾席上,亞歷微笑,大提琴熱淚盈眶。

亞歷和妮娜是這個故事的兩個斷面,是在每一個路口不得不了卻的過往,和不得不擁抱的新生。有很多的不捨得、不情願、不清楚、不明白,然而就是不得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