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末世纪暴潮/21世纪的前一天/奇日

7.2 / 78,381人    145分鐘

製片: 賴瑞卡薩諾夫 導演: 凱薩琳畢格羅
編劇: 詹姆斯卡麥隆
演員: 雷夫范恩斯 安琪拉貝瑟 茱莉葉路易絲 湯姆賽斯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3-02-27 01:05:37

末世狂情 ——凱薩琳·畢格羅和她的《末世紀暴潮》



她是極少數涉足科幻片的女性導演之一,雖然只拍過一部科幻電影,但該片已經榮登國外媒體的反烏托邦電影Top 50;她是影史第一位女性奧斯卡最佳導演;她的前夫是電影大神詹姆斯·卡梅隆,不過現在人們提到卡梅隆時經常講「這是奧斯卡最佳女導演的前夫」;她的近作《獵殺賓·拉登》獲85屆奧斯卡5項提名,可惜沒能再拿小金人(更遺憾的是本次沒有被提名最佳導演)。這位凱薩琳·畢格羅如今已經成了著名電影導演,她18年前拍的科幻片《末世紀暴潮》卻還少有人提及。

最爺們的女導演

凱薩琳·畢格羅的電影完全不同於一般女性導演,充滿了男性的陽剛之氣,全是關於動作、科幻、警匪、戰爭、搖滾樂等等的內容,鏡頭語言風格也非常寫實冷峻。
1951年11月27日畢格羅誕生在陽光充足的加利福尼亞,父親是油漆廠的經理,母親是圖書管理員。她是他們唯一的孩子。畢格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專業是藝術理論與評論,她的老師包括著名女理論家蘇珊·桑塔格以及當代藝術暨建築名家Vito Acconci等等。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還能做畫畫之外的工作,直到聽了Gunvor Nelson的一節課。」 凱薩琳·畢格羅一直鍾情於繪畫,這位瑞士實驗電影藝術家則啟迪了畢格羅。「我覺得美術和電影就是相互交叉的兩種媒介。電影有一點非常接近美術:它是一塊有聲音層的畫布。」「也許是因為我學藝術的背景吧,」畢格羅說:「你得把自己訓練到讓工作變成本能。各種電影所共同的地方大概就是一種藝術上的挑戰,或者是語言學上的挑戰,或者是某個有刺激性、獨特的形象。如果你拍電影的決定和理由是純粹的,那麼你的持久力將是無限的。」

也許正是這種學習藝術的背景,使得畢格羅完全不同於其他女導演——在藝術領域,很多女藝術家都避免強調其女性的身份和思維形式,盡力創作出與男藝術家並無特別不同的作品來;而在電影方面,絕大多數女導演的作品都帶著明顯的女性氣息。畢格羅的第一部短片就非常獨特,這部17分鐘的《陷害》(The Set-Up,1978)內容如下:兩個男人在一條黑暗的小巷中猛烈地互毆,背景音軌是兩位教授在分析哲學意義。影片想表現的是「為什麼在電影這種形式中暴力有著如此的誘惑力」……她的第一部長片《The Loveless》(1982)是關於摩托黨的,很像馬龍·白蘭度的《飛車黨》;接著的《血屍夜》(1987)是相當唯美飄渺甚至憂鬱的吸血鬼電影,可以看做是另類青春片,一點不像中文譯名那麼恐怖;《藍天使》(1989)講了一個女警尋找自己丟失的配槍的故事,充分展現了槍枝暴力問題;在1991年由基努·里維斯主演的動作片《驚爆點》裡,畢格羅把極限運動和搶銀行結合起來,其中一段平行拍攝的穿街越戶的追逐鏡頭相當驚艷;《末世紀暴潮》(1995)更是混合了世紀末情結、搖滾樂、電子毒品(你把它想成網癮也行)等,充滿色情、暴力、頹廢、驚悚的味道。至於其後的驚悚片《水的重量》(2000)、戰爭片《K-19寡婦製造者》(2002)和《拆彈部隊》(2008)、《刺殺賓·拉登》(2012)都常常會讓影迷誤以為畢格羅是個純爺們導演。2007年,畢格羅為蘭博基尼汽車拍了廣告片《零號任務》:烏瑪·瑟曼開著黃色的蘭博基尼一路過關斬將,讓人恍然以為自己是在看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風格化十足——從來沒有一個女導演能夠如此嫻熟且獨具風格地駕馭動作片、科幻片、驚悚片、恐怖片和戰爭片……

1988年,卡梅隆剛認識畢格羅沒多久,他幫自己的御用演員比爾·派克斯頓玩票的樂隊馬丁i Ranch拍了個MV,歌曲叫《Reach》。這是一個混合了《瘋狂麥克斯》和《日落黃沙》風格的東西,凱薩琳·畢格羅客串了一個沉默火辣的墨西哥女槍手,率領一幫姐妹與男人們對抗,簡直性感極了!這個高大的女人似乎天生就和槍而不是洋娃娃有著更多的緣份——不過《拆彈部隊》的主角傑瑞米·雷諾卻說:「如果你和她一起吃飯,她可能非常健談,但你能感覺到她是很柔和的。而在正式的社交場合,畢格羅可能會相當地害羞。」
說到畢格羅和卡梅隆合作的科幻電影《末世紀暴潮》,就要說說他們倆人的愛情故事了:1989年,卡梅隆剛和第二任夫人蓋爾·安妮·赫德離婚,他去了畢格羅拍攝《藍天使》的現場,本來想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演員,結果卻招募來了自己的第三任老婆。凱薩琳·畢格羅身材高大(1米82!),和1米88的卡梅隆真是般配!濃眉大眼長臉的她完全是個美女。更重要的是,畢格羅非常有才華,工作非常勤奮。卡梅隆傳記的作者馬克·夏皮羅說:卡梅隆覺得他找到了「一個女版的自己」。這年8月,卡梅隆和這個比他還大三歲的女人結婚了。那時畢格羅剛拍完《藍天使》,正在準備拍攝《驚爆點》——卡梅隆後來當了該片的製片人。
但婚姻恐怕真的不適合兩個工作狂,尤其在兩個人都是導演的情況下!1991年,結婚僅兩年後,畢格羅和卡梅隆友好地協議離婚(我打賭在兩年的婚姻當中,兩人在一起的日子恐怕比分開時候的都少)。後來畢格羅再也沒有結婚,卡梅隆成了唯一正式走入她生命中的男人。卡梅隆把自己獻身給了電影,畢格羅其實也是:她和一隻貓、兩條狗生活在一起(她現在的男友是《拆彈部隊》和《刺殺賓·拉登》的編劇,比她小很多),美術、電影成了她的全部。

科幻邪典:末世紀暴潮

《末世紀暴潮》是一部非常奇異的科幻電影,情節驚險複雜,頗有幾分菲利普·K·迪克小說的味道,不少場景都讓人聯想到《銀翼殺手》那種混亂頹廢的末世景觀。
故事發生在1999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20世紀末。洛杉磯退休警察林尼(Lenny)靠私下出售別人的記憶片段為生,這是一種FBI的技術,卻非法流入了黑市。人們從這些片段中去體驗別人的生活:可以是色情的,可以是溫馨的,使用者甚至可以體驗他人的死亡!林尼得到了妓女愛麗絲(他錄製色情記憶片段的演員)慌張間給他的記憶片段磁。之後他發現自己就被兩個陌生人跟蹤,有人還送給林尼姦殺愛麗絲的記憶片段!林尼恐慌起來,發現記憶片段里是一段黑人歌手同時也是黑人領袖被警察射殺的記錄!如果被公開,有可能引起整個城市的大暴亂。林尼一直深愛的的前女友Faith也涉及其中,時間馬上要進入新世紀了,他如何才能擺脫警察的追殺,拯救Faith和自己,甚至這個世界呢?

詹姆斯·卡梅隆當時已經和畢格羅離婚四年了,但兩人的關係還是非常好。卡梅隆是本片的編劇和製片人——在有了這個故事的點子之後,卡梅隆一直沒有時間去導演它,因為剛拍完《終結者2》,他還要忙於準備《真實的謊言》和《蜘蛛人》(沒錯,卡梅隆特別想拍這個,但最後沒有到手),於是他認為讓別人趕快拍出來最好,因為過了千禧年這故事就沒意義了。而畢格羅無疑就是最合適的導演人選。
《末世紀暴潮》中最突出的科幻概念就是能體驗他人記憶感覺的裝置SQUID。它把人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資訊用磁記錄下來,其他人帶上一個螃蟹殼式的輕便裝置就可以隨時進入這段體驗!影片中的裝置樣子來源於當時流行的Sony MiniDisc,不過想想現在的Google Glass也遠沒有SQUID那般神奇。影片中很多人沉迷於此(主人公林尼就整日沉浸在對女友的回憶中無法自拔),分不清現實與記憶,有人竟因此而變痴呆。更有人為了獲取暴利,專門搜尋怪異、色情甚至死亡片段賣給重口味的顧客。這一切,和人們如今對網路、手機、電子產品的依賴甚至沉迷何其相似,但在影片拍攝的1995年,連網際網路也才剛剛興起呢。

為了表現SQUID設備的真實感,《末世紀暴潮》有多段非常驚人的POV鏡頭(即觀眾通過某個角色的眼睛來觀看的視角)。我們知道主觀視角的遊戲(FPS類)非常多,例如《Doom》、《Quake》以及CS等等,但主觀視角的電影很難拍,因為受限於攝影機。一般電影中都是採用DV來模擬POV鏡頭,不過仍然顯得不夠真實。導演凱薩琳·畢格羅跟卡梅隆一樣是個技術派,為了拍攝影片開頭一段眾人搶劫出意外最後跳樓的POV鏡頭,畢格羅和劇組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準備、設計以及排練。為了能拍出真實的主觀感覺,她特別請卡梅隆手下的光風暴公司研製了一種只有8磅重的35mm攝影機,以便於跟拍(要知道當時還沒有流行輕便的數字攝影機呢)。
影片片名《Strange Days》來自著名樂隊The Doors的第二張專輯,整個故事是「後黑色電影」(Neo-Noir)風格:潦倒的主人公、善變莫測的蛇蠍美人(Femme Fatale)、墮落的警察、混亂的都市。在這裡,黑人白人的矛盾激化,人們對新世紀既充滿希望又莫名恐慌;宗教情緒四處蔓延,大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末日審判還是最終的救贖。
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歷史實際上總在兩種情緒的左右下發展:即世紀初的高歌猛進與世紀末的迷茫頹廢。在上世紀60到90年代,科幻片中出現過很多表現世紀末情結的電影,《末世紀暴潮》在這方面尤為出色,畢格羅在片中刻畫出了人們那種迷茫、恐慌、瘋狂的情緒,結尾一段千禧年狂歡場面極具真實感和衝擊力:漫天各種顏色的紙屑猶如飛雪,人們在街頭看著大螢幕,大笑、親吻、狂飲、互毆……科幻作家楊平當年看了本片後深受影響,其成名作《Mud駭客事件》中的某個場景與本片結尾頗為類似,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對照一下。

《末世紀暴潮》有著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驚險故事做外殼,開始看時似乎覺得故事背後陰謀重重,不過結尾只落回到主人公林尼的自我救贖,不免會讓有的觀眾感到不滿意。其實影片已經是資訊量超大,涉及主題非常豐富了。除了上面說到的世紀末情結和對電子毒品的隱喻,影片還涉及到了思維控制、種族矛盾、宗教拯救等等內容。但說到表現最精彩的,當屬片中的SQUID設備帶來的「看與被看」問題。SQUID設備之所以在片中奇貨可居,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體驗他人人生的慾望以及窺私慾。電影之所以魅力無窮,就在於它既能讓觀眾投入於觀看的情境之下,觀眾又可以意識到自己和影像之間保持著距離。看,或者窺私、窺淫所帶來快感,就在於「帶入」與「距離」的同時存在。《末世紀暴潮》的設定比現在的「電影」更進了一步。影片中多次出現角色帶著SQUID體驗到另一個人看著鏡子時的場景,這時,帶入與距離之間就很容易被混淆:A體驗著B的記憶,在鏡子中看到的也是B的臉,他就會有一種自己就是B的感覺。「看」與「被看」的界限竟然模糊了——更震撼的是片中愛麗絲被姦殺一段:兇手給愛麗絲帶上了SQUID設備,讓她能體驗到兇手作惡時的感覺,然後他又把愛麗絲被姦殺時錄下的記憶片段送個林尼。林尼在體驗這段記憶時,先是以兇手的視角觀看,接著體驗到的是愛麗絲被姦殺時的痛苦,最後又回到兇手的記憶上來。於是,兇手、愛麗絲、林尼(等觀看者)之間形成了多重的鏡像關係,兇手可以反覆體驗自己和愛麗絲兩種感受,林尼等人則在兇手、被害者和旁觀者三方面來回切換。影片中所有體驗過這段記憶的第三者無不痛苦無比——在這樣一部頗有情色、暴力內容的科幻動作類型片中,讓男性體驗女性被強姦殺害痛苦的橋段,這一手法徹底摧毀了以寫實手法(包括裸露鏡頭)表現可能產生的觀眾的窺視快感。觀眾不再跟電影中的內容保持著距離,他無法僅僅在「看」,無法置身事外。最終,凱薩琳·畢格羅以全然男性化的手法和內容,居然實現了女性主義的訴求!僅此一點,就令我佩服無比。
複雜有趣的情節,快速猛烈的動作場面,奇異獨特的風格性,值得玩味的隱含所指,還有極其好聽的音樂(我把片尾曲Fall in the Light聽了一百遍呀一百遍)……這一切都讓《末世紀暴潮》成為了我最欣賞和喜歡的科幻電影之一。它當然還達不到《2001太空漫遊》或者《銀翼殺手》的高度,但也足以稱為科幻邪典電影了!

Tips:
影片主演包括拉爾夫·費因斯、朱麗葉特·劉易斯、安吉拉·貝塞特等。影片中朱麗葉特·劉易斯飾演的Faith把毛巾扔給拉爾夫·費因斯,對他說:「給我擦乾。」——這個場景和《銀翼殺手》中的一段幾乎一模一樣。

片尾寫著 for Gertrude,這是因為主演拉爾夫·費因斯和英國女演員Francesca Annis有一段11年的姐弟戀羅曼史,1994年他們在舞台劇《哈姆雷特》中一個扮演Hamlet,一個扮演Gertrude。2006年他們宣告分手。

據說本片是柏原崇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贊一下他的品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