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iloV

2013-03-02 04:05:52

故事,卡司,Les Misérables


  前書云:湯姆霍伯攜《國王的演講》之威,奪金人。意得志滿,自覺大成,望天下電影各式,不過陳腐二字,無足道爾。既數年,攜《悲慘世界》歸,開人眼,新人目。閭巷士人觀之,嘩,撫掌相傳,贊之曰:音樂電影。


  一部電影成功與否,關鍵不過故事卡司兩處。拿了前人經典來拍,觀眾耳熟能詳是一回事,如何玩出新花樣又是另一門學問。聰明如於正老濕,大筆一書,把東方不敗改成嬌羞小女生,觀眾看得驚掉下巴,也算奪人眼眸。

  《悲慘世界》身兼名著和著名音樂劇雙重身份,得天獨厚。電影三方取材:用了原著劇情,借了音樂劇靈魂,取了膠捲形式。這麼一個三不像,效果竟然驚人地好。電影全程用歌唱的方式表現出來,音樂劇里所有耳熟唱段,諸如《Who am I》,《I dream a dream》,《Star》,《On my own》之類都予以保留。看預告片裡導演介紹,拍攝現場通過鏡頭外專人電子琴彈奏,微型耳機傳送,演員現場演唱的方式製作,後期再加進其他樂器輔助,托起氣勢。
  相比音樂劇全程單純地唱,電影這種形式有了更多的自由度:佈景,轉場,表演。演員可以時說時唱,幾句台詞間雜幾句唱,讓劇情的過渡更為流暢。這種手法在電影中被用了很多次,讓觀眾沉浸劇情的同時,不覺生硬。觀看過程中,觀眾知道:他/她的這段演唱,是在這樣一個情形下,他/她是想表現這樣一種情緒,周圍的環境是如此如此——這些優勢都是音樂劇難以企及的。
  最明顯的例子在於唱《One day more》那段,對電影裡每個角色來說,明天都是意義非凡:火車上逃亡的冉阿讓明天就能永遠消失;隨著冉阿讓逃亡的珂賽特明天再也見不到心愛之人;馬瑞斯等學生等著明天振臂一呼鬧革命;沙威摩拳擦掌明天欲痛擊革命隊伍。鏡頭就在這些人之間不停切換,待每個人唱完各自心聲,再一齊合一句「One day more」點題——比原著多了契合感,比音樂劇多了切換性,每個人盼著明日拂曉之後,各自命運如何,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說了優點,缺點也有:整片時間太長。《悲慘世界》25週年版音樂劇除去致敬環節,共140多分鐘,電影比之還長,用了157分鐘。特別是後半段從革命失敗開始,節奏緩到底谷,收不了尾。螢幕里冉阿讓氣若遊絲,奄奄一息,螢幕外觀眾呵欠連天,筋疲力竭,硬是拖到冉阿讓神遊幻境,死去的革命同胞揮舞大旗,著名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響起,終於亮燈終場。
  
  說完故事,再講卡司。
  冉阿讓是休格蘭特演的。從鬍鬚邋遢到睿智市長再到老年模樣,遊刃有餘。唱功也過關,先前傳聞他沒成名之前是百老匯演員,應該不假。只是他戴著高帽子的樣子總讓人覺得在看《致命魔術》。
  芳汀是安妮海瑟薇。完美,沒演多長時間,但《I dream a dream》唱得好到可以匹敵本片裡其他所有歌曲總和。
  沙威扮演者是羅素·克勞。百度了一下,就是《美麗心靈》裡的男主角。這個角色選得太糟了,前兩天特意去預習看了25週年版音樂劇,裡面的沙威雖然是黑人,但無礙其傳神:劍眉寬肩,表情堅毅,嗓音渾實。相較之下,羅素·克勞的沙威毫無氣勢,唱歌時中氣也不足,作為一個警察,毫無懾人之感。
  珂賽特由兩人飾演,蘿莉期可愛到爆,成年期就長殘了,像賣菜大媽。
  愛波寧和25週年版是同一個人飾演。姑娘長得不驚艷,但可人得很,一對酒窩惹人愛,海豚音更是沒話說。
  愛波寧的爹媽也值得一說。爹不認識,媽是鼎鼎大名的海倫娜·邦漢·卡特,蒂姆波頓的妻子。音樂劇版里愛波寧的父母選了兩個腦滿腸肥的演員,極盡庸俗之態。電影版卻耳目一新,突出夫妻的荒誕貪婪,倆人每次一出場,就充滿歡笑,讓人覺得亂入到蒂姆波頓老師的電影裡。總之,兩者各有千秋。
  
  最後說點題外話:
  我小時候看過不少世界名著,現在回想那時最喜歡的作家,我會選大仲馬和雨果。前者跌宕起伏,後者娓娓道來。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過雨果的作品會以這種面目登上螢幕,不過真的觀看下來,確實不錯,光這種形式,絕對就能留名青史了。
  事實上,有趣的是,《悲慘世界》從來沒有英語譯名,都是以《Les Misérables 》,即法語原名示人。而音樂劇版的《悲慘世界》,卻偏偏用英語唱響。
  現在又有一個英國人奇思怪想,用別樣方式搬上大螢幕。這當中的姻緣,也算冥冥之中註定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