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借來的時光

2013-03-03 05:46:47

悲慘世界-心動的除了冉阿讓還有沙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院選座位是一門學問, 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曾發表文章,稱「只有坐頭排才能被稱作真正赤裸裸地看電影」。而那些熱衷於數學計算的「畢達哥拉斯派」影迷們則會告訴你,如果是只有9排的小影廳,6排中間的1、2、3號座位才能給你完美的視聽享受,是所謂的「皇帝坐」。我討了個巧,電影的前半段我選在了6排1號,後半段則坐到了1排1號。

    從我可以隨意調換座位可以想像得出這部電影的上座率並不好,百來人的小廳,坐了不到五分之一的觀眾。在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不斷有人低聲抽泣,影片結束後大家集體起立鼓掌、以致於最後出演職人員字幕表的時候很多人都還久久不願離去••••••

       對於這部電影的劇情是透無可透的,因為你看了原著也會知道裡面的劇情。沒看原著,假設你也準備去看這部電影的話,必定體會不出多少電影裡人物表演所包含的感情,何況這還是一部歌劇形式的作品呢!劇不劇透,也就沒有多大關係了。所以,沒看原著去看這部電影的人是你的損失,也會是這部電影的損失。

    我看這部書的時間比較晚,那是在2011年炎熱的暑期,那時候拼死命背英語單詞,在枯燥無聊的時候為了換換口味讀了這部書,現在想來,英語沒有過關,是不是因為當初背的時候開了小差、看了《悲慘世界》,才會導致考研結果悲慘呢!

    還記得在書的最後,冉阿讓快要死的時候淚水湧出了我的眼眶,一滴滴灑落在了書的頁面上。這種幸福的感覺太難以言明了,以致於陳常春看到我的慘象後罵了一句神經病我就快活得要死。

    全書可說的內容太多了,這裡只講沙威。

    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很固執的人,如果固執得做了一件事,而且這事對旁觀者來說不是那麼的可以理喻,那麼他或者她就得背上固執的糟名聲。但是如果固執的只做一件事、時日一久,我們反倒覺得這人固執地可愛、固執地有魅力了。沙威就是這樣一個固執地只做一件事的人,為了維護他心中的「正義」,永遠不知疲絕的追捕冉阿讓,像是偶然、又像是宿命,冉阿讓到哪裡,他就跟到那裡。

    就像我每天中午散步的那個小公園,那個吹薩克斯只會吹「嗚」調的中年人,從我去年九月份上班到現在,他就日復一日的在公園裡不斷地吹出這個音,也許他真的沒有音樂天賦,但是他的這份固執在如今看來卻有一份獨特的魅力。對於我來說「嗚」也不再是簡單地一個音了,而成了這一小塊天地裡別有韻味的一首曲子。

   「嗚」昭示的是他的存在,追捕冉阿讓則昭示著沙威的存在。存在是什麼呢?存在就是我在電腦這頭敲字,期盼著電腦或者手機那頭的你有所回應;存在就是問問里那麼多喜歡回答別人問題的人;存在就是老鼠和貓玩的遊戲••••••然而存在真的是這些嗎?

   《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一段感慨刑滿釋放的老人因為不適應「正常世界」的生活而上吊自殺的台詞:開始你恨他,後來習慣了,你就不能沒有他,這就是體制化。沙威也是一個被體制化的人。對於他來說,追捕冉阿讓,維護正義就是它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存在的意義。他也是一個悲劇的人,被束縛在這樣的理念里,以為這就是他所有的夢。

    沙威最後自己跳進了塞納河裡,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他來說這也許是最浪漫的歸宿了。我的記憶中還會時常浮現出卡西魔多和吉普賽女郎最後化為粉末的畫面;霍賽•阿卡迪奧•布恩迪亞綁在槐樹上死去,下起漫天黃花的場景;也聽到別人敘述夢見自己化成海妮,沉入海底、變成海星的故事;希望有一天扛槍上戰場,被子彈射穿頭顱,仰面貼近泥土裡的願望•••••••死忙,恐懼又迷亂、對死亡方式的崇拜其實早已經植根於我們最原始的血液里。但對沙威的死我多少還是有點失落。
 
    雨果被自己祖國的人民尊稱為法國的莎士比亞。冉阿讓問:我是誰?沙威跳進了塞納河。這裡麵包含一種關於哲學和宗教之間很微妙的關係,電影的最後相對於書本來說做了比較藝術化的處理,冉阿讓被芳汀迎進了「天堂」,似乎是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也似乎是明確了自己存在的意義。然而雨果會不會相信上帝是無神論者呢?哲學、是永恆的疑問,宗教則是赤誠的信仰。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哲學家仰望星空時渴望得到神秘力量的啟示呢?為什麼又有那麼多虔誠的宗教徒在他們的神之後發出疑問的感慨呢?電影最後這種處理方式我覺得並不好,只不過會為觀眾的情緒加分而已。還有就是最後那個鏡頭是想表現我法蘭西的偉大嗎?導演腦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