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sako

2013-03-03 07:53:59

又臭又長倒不至於,但長是絕對的長


為了漂亮的運鏡多加一星。


這是一部有企圖和情懷的電影。無誤。但要命是,這部電影不懂留白。真是要了親命了!

從頭到尾情緒都是滿的。從安妮公主的I Dreamed A Dream到金剛狼的Who am I, 他們的表情之猙獰,態度之糾結,讓坐在影院前排正中的我都不敢看他們的臉。資訊太密集了,爆點一個接著一個。不是爆點-停-爆點-停-爆點,而是爆點-爆點-爆點-爆點-爆點,沒有停的時候。尤其剛開始的劇情,簡直是像滾雪球一樣隨著音樂翻騰,完全沒有什麼節奏可言。配合著兩個多小時的時長,真的很抱歉,到了影片中後部,伴隨尿意頻頻襲來,我已經急著想離場了。無奈坐在正中出入不便,方才挨到劇終。

舞台上的音樂劇,和螢幕上的同名音樂電影?這兩者的區別在哪裡?我在走神的間歇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我想人們之所以不會對音樂劇中煽情的詠嘆調感到不適,是因為舞台上故事的大部份細節已經被捨棄,剩下的是較為明快的故事線和臉譜化的人物,就連舞美也是相對簡潔的。因此,觀眾才有餘力將注意力放到歌舞和抒情上。舞台的侷限性需要演員賣力演出,動作表情的誇張都是常理。可是這直接搬到螢幕上,真的好看嗎?

電影裡的某些橋段,放在普通片子中可能就是一般的過場戲(比如冉阿讓帶著珂賽特在逃亡的路上),而在這部片子中則都要用唱段來填滿。而事實上,唱和演不是那麼的兼容,甚至是互相拉扯互相牽制的。螢幕上擠滿了細節:唱要使勁地唱,完了還要伴著哭,台上人物很多,佈景顏色也雜。於是細節淹沒了劇情,沒有了關注的重點。另外隨著故事的推進,角色的內心感受有時不再需要那麼煞有介事的唱出來。例如「啊珂賽特,你像太陽給我溫暖」之類的歌詞,在冉阿讓溫柔撫摸睡中的珂賽特的鏡頭面前,既空洞又多餘。如此畫蛇添足的戲碼,讓我在觀影過程中數次都有衝動喊一嗓子:「好了知道你要說什麼了,快閉嘴巴」!而芳玎臨終前閉著眼睛躺在病床上的那一段唱,以及愛潑寧中彈後的一段唱,放在大螢幕上簡直堪稱荒謬,我個人反正是瞬間齣戲。

儘管這是部如此「飽滿」的電影,但有些地方,導演又沒交待清楚。比如冉阿讓何以能從一個假釋犯變成市長?給一個沒讀過原著的觀眾看去,不是很摸不著頭腦嗎?而偷燭台這麼重要的情節居然被導演難以置信地一筆帶過(就記得冉阿讓先是在神龕前跪著,然後忽地站起,一邊唱一邊情緒激動地在一間小室的走廊上走了個來回 = =)。我看到了導演和編劇想把故事講全乎點,想讓人物立起來;社會、歷史、人性、愛情,什麼都有。但是密集的唱段,激烈的表演、頻繁的轉場與精緻的服裝舞美互相搶戲的結果就是,嗶,全破功。我認為演唱削弱了演員的表演,音樂的過多介入干擾了一部電影正常的敘事,而歌詞似乎又不能讓角色進行充分的表達。於是沙威的死也變得很生硬。一個對原著和法國曆史不盡了解的觀眾,要如何理解雨果傾其一生來描寫的社會、宗教、自然這三重心靈枷鎖?於是他們要如何理解沙威最後的自盡?導演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讓他在第一次追捕冉阿讓到修道院時,就先預演了一回「走邊邊」的把戲。

最好的一場戲我認為是起義前夜的群戲。最驚艷的角色是小男孩伽弗洛什。這個小正太太靈了,表演流暢自然,口音更是萌點。我看著他,就覺得如果《獅子王》裡的小辛巴變成了人,也就是這樣了。演的很好很好。

還有,這電影太不法國范兒了!某些鏡頭我忍不住穿越回了「皇上無話兒」。不過說到底,音樂劇畢竟是英國出品的嘛!

激動了點,因此刻薄了點。


ps1 千言萬語一句話:乃們就不能好好說話嗎!一個Yes一個No也得掐著嗓子唱。唱的又上氣不接下氣的,聽著真心累。
ps2 豆瓣的評分再一次讓我自慚形穢了。
ps3 有好多場戲,我一邊看一遍心中默念「咦,不和諧啊」。


這篇影評真淘氣,哈哈哈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ulture/2013/01/theres-still-hope-for-people-who-love-les-miserables.html?intcid=obnetwor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