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索馬利亞難民

2013-03-05 08:03:29

被隱去的淚點


以前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原著,當時就被《悲慘世界》深深吸引,因為它裡面對苦難的描述,讓我自小便了解了什麼是悲憫。看過電影,為它一氣呵成的流暢和精準的攝影感到折服,然而對比一下原著,會發現它真的少了很多淚點——這讓很多人在後半段時呵欠連連,大失風度。
當然,我沒看過歌劇版,這也可能是我看的影院版的問題,也許有另外的更長的版本把這些被隱去的淚點表現了出來。但不管怎麼說,此刻我只好藉著回憶,把原著中寫到的,電影中卻隱去的淚點寫一些,抒發一下這種「淚沒流盡」的感覺,


A。

芳汀在電影裡的悲慘遭遇:

電影基本是準確無誤地表現了芳汀的遭遇——賣頭髮,賣牙齒(原著中似乎賣的是漂亮的門牙),賣身,被塞雪球導致肺炎——然而關於芳汀的死,實在是表演得有些太過幸福。原著中,冉阿讓救下病得奄奄一息的芳汀,她在醫院中已經略有恢復,但冉阿讓去過法庭之後,沙威帶著警察們破門而入,嚇得可憐的女人躲在冉阿讓身後,沙威又當著芳汀的面揭穿冉阿讓是逃犯、苦役犯的事實。芳汀接受不了自己敬愛的市長如此巨大的轉變,又驚又怕,最後活活嚇死。

冉阿讓為此怒不可遏地抄起一根棍棒要和沙威搏鬥,沙威被震懾住了,冉阿讓隨後在死去的女人耳邊輕輕說了些什麼,才讓芳汀臉上的表情似乎終於變得柔和了一些。

在那之後,冉阿讓被沙威捉走,但卻在途中逃離,去救柯賽特去了。


B.

柯賽特的悲慘遭遇:

可想而知,柯賽特從小被當做下人使喚的劇情和劇中差不多,但原著中有個真正讓人傷心的場面,就是柯賽特偷偷摸了老闆女兒艾博妮的娃娃,被狠狠虐待的情形。儘管只是一個小事,但柯賽特為此揪心裂肺地哭泣的難過情形,比肉體的虐待更惡毒。電影中,柯賽特的懷裡抱著一團布假裝一個娃娃,也許是想暗示這一劇情曾經發生過。

有趣的是隨後被修改的劇情,原著中,冉阿讓是先給柯賽特買了高級的漂亮娃娃,再帶著她,拎著水桶,一起回到了旅店。這下輪到艾博妮了,她看著柯賽特漂亮的新娃娃,嫉妒的難以言表。

C.

潛入修道院的冉阿讓:

原著中,冉阿讓化名「割風」,是為修道院園丁的弟弟。但園丁去與修道院院長嬤嬤溝通之後,卻有了一個難題。冉阿讓已經翻過院牆進來了,要怎樣才能裝作是「遠道而來」走進修道院裡呢?所以只能讓他偷偷先出去,再光明正大地從大門進來。園丁老人最後和冉阿讓商量了一個很可怕的方案,讓冉阿讓躲在死人的棺材裡,偷偷運出去之後再讓園丁放他出來。

於是這個計劃就這麼執行了。柯賽特(我記不太清楚了,似乎她躲在一個筐子裡,反正小孩比較容易躲)和冉阿讓就這樣出去了。但計劃出了岔子,冉阿讓躲藏的棺材被很徹底地埋進了土裡。老園丁花了好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支走了埋棺材的工人,再把他從土裡刨了出來。等到打開棺材蓋子的時候,冉阿讓已經沒有了呼吸……

老園丁傷心的哭聲,和外面和煦的清風,終於走在鬼門關面前的冉阿讓醒了過來。計劃在差那麼一點點失敗的時候成功了。冉阿讓和柯賽特就此進入修道院,一個做園丁,一個做學生,最終成功地躲藏了九年,直到老園丁去世,他們便借奔喪的名義,離開了修道院。


D。

艾博妮的悲劇:

嚴格來說,艾博妮的悲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她沒有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原著中的艾博妮有著類似吉普賽人般的氣質,性格狂野,格調低俗,口吐髒話,坑蒙拐騙,敢愛敢恨,卻有著一顆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高貴的靈魂——正是如此,她的愛才顯得如此的真實,她的去世才顯得如此的可惜。電影方面,我覺得演繹得足夠好,但也許是表現時間不足吧,所以最後她替馬呂思擋子彈,最後死後求得一吻的場面,稍顯淚力不足。

E。

沙威的悲劇:

我看的這個影院版,將沙威這一兇狠的譯名直譯成了賈維爾,這就是讓沙威的震懾力大打折扣。其次,羅素克勞是個好演員,但長得和善了點,唱歌也缺乏狠勁,所以他先前的緊咬不放的獵犬形象和最後的取義自盡反差不夠強。搞不好讓羅素克勞和金剛狼換個角色會更好呢……

總之,沙威的悲劇在於忠義不能兩全其美,他既不能對法律不忠,也無法對冉阿讓不義,沙威見識了無數不知悔改的惡棍,但一個被救贖了的改變了的苦役犯卻讓他意識到了,人是可以向善的,自己曾經所徹底堅持的正義,或許並不是真正的公道。沙威的內心矛盾使他只能選擇自盡,這一點我覺得是同樣的感人至深的。因為沙威的悲劇是社會促成的,一個不存在寬容和寬恕的社會,造就了一個無路可退的警察,造就了一批無可救藥的惡棍。究竟是無可救藥的惡棍製造了惡毒無比的社會制度,還是惡毒無比的社會制度造就了無可救藥的惡棍?沙威的死,其實很耐人尋味。


F。

冉阿讓的結局:

這一點頗為讓我不滿,悲慘世界最有衝擊力,最能體現冉阿讓心胸寬大,令自己和所有人得到救贖地方,恰恰在這個結局的地方。那就是在拯救馬呂思之後,馬呂思對待他的態度,和他對待馬呂思的態度。馬呂思在電影中沒有展現對冉阿讓的疑惑,讓最後一幕的淚點大失水準。

原著中很明確地寫過,馬呂思在得知冉阿讓身為苦役犯的身世之後,內心對他產生了疏遠。之後再在報紙上得知警員沙威的死訊,更是對冉阿讓產生了懷疑,最後導致他在婚後,指示家人不得讓冉阿讓入內,對其謊稱外出,阻斷了冉阿讓與柯賽特相見的各種機會。衰老,孤獨,貧窮,這些要不了堅強的冉阿讓的命,但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兒被奪走的痛苦,才讓冉阿讓受了致命的傷。

儘管如此,在德納第用那枚戒指勒索馬呂思之後(原著里有趣的是馬呂思還為了這個真相,而賞了德納第一筆錢),馬呂思得知了真相,帶著柯賽特來到冉阿讓面前懺悔之時。儘管冉阿讓已經臨終,儘管他可以譴責馬呂思,指責他的背叛,指責他奪走了自己所愛的女兒,但他什麼也沒有說,冉阿讓諒解了他,寬恕了他,祝福了他。他將從主教那裡繼承來的燭台交給了馬呂思,以自己的生命教導了人們什麼是愛,寬容和救贖。

人生來便有著自私的天性,但冉阿讓已經超越了這一膚淺的自私的本能。即便是有著悲慘如冉阿讓的身世,也能夠誕生如此光輝的人性,我想這可能才是原著里所要體現的結局的意義。

電影最後遵從歌劇版將結局導向了革命,雖然也不錯,但確實是氣勢有餘,淚點不足。悲慘世界嘛,慘一點比較好。



最後提一下原著中冉阿讓臨終時讓我最為動容的一段吧。那是老女僕問冉阿讓:「您需要一位神父嗎?」冉阿讓盯著某個虛空,他看見了主教仁慈的笑容,於是回答道:「不,我已經有了一位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