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派翠克,一歲半?--Patrik Age 1.5

养子十五岁/派翠克,一岁半?/一岁半的帕特里克

6.9 / 8,393人    103分鐘 | Canada:10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艾拉列姆哈根
編劇: 麥可莊克 艾拉列姆哈根
演員: 古斯塔夫史柯斯嘉 托克派特森 托馬斯柳恩格曼 Annika Hall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烤魚先生

2013-03-10 21:35:14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不是看後面的影評我就錯過了結尾的一幕溫馨,以致於我不知道怎麼定義為喜劇還是悲劇,在這個不尊重一切的社會,電影院都是聽到片尾曲就切斷影片為的是早點賺下一場的錢的地方,我也被同化了。我再次打開了連結看到最後的一幕,才懂得怎麼去定義這樣的一部電影。
    
        第一次寫在豆瓣的影評,用了阿甘正傳的ost之一的名字作為標題,
影片要表達的就是愛,在瑞典這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依然是需要愛的。
        對社會對任何人的愛,就是Goran的個人魅力所在。
        Goran為孩子注射疫苗的時候,孩子問他同性戀是什麼的問題,孩子的家長生怕他會對孩子做什麼而態度惡劣地帶走兒子,那些表面上看到的街區其樂融融的畫面都只是人前一套,儘管那些孩子不知道玻璃是什麼意思,卻會按響門鈴,砸壞信箱,然後大笑對他們說玻璃玻璃;在診所孩子問Goran,Goran很坦然地告訴他,玻璃就是男生喜歡另一個男生,其實這些歧視,對於敢於攜手住進這個街區的Goran來說是沒有殺傷力的。在砸壞信箱的時候,他沒有生氣,Sven是不高興的,而Patrick聽到孩子們說他也是homo的時候則是生氣地衝過去揍了比他小很多的孩子們一頓。Goran為此特意去和鄰居們一個一個道歉,卻發現鄰居都不在家,最後在一個鄰居家發現他們正在舉行街區party,而Goran從來都是這樣的,面對鄰居的把邀請函丟失的搪塞之言,完全沒有憤怒的感情流露。在和Sven分手,或者說是離婚之後,Goran在雨中慢跑的時候踢壞了一個垃圾桶,但是卻彎腰把灑落的垃圾撿回到垃圾桶里,這是他這個不崇尚暴力的人對感情的溫柔宣洩。他對於「兒子」patrick的理解和接受也是洋溢著愛的寬容。他讓社工護士接納他,一起分享二度領養的慶祝蛋糕。他能和自己的前情敵Sven的前妻相處的那麼融洽,後者和他談心,安慰他能找到更好的。
       對於patrick來說,這樣的好爸爸也令他感受到他所渴望的愛,儘管那時候他可能還沒有承認Goran擔任的是爸爸的角色,但是至少在大家眼中的問題少年,能和Goran說笑談價錢,其實已經被Goran的內在所感染了。 patrick本性是好的,只不過從小缺少了愛的關懷,他只能不斷做些什麼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即使是惡意的關注也好,這讓我想起了火影里賣弄的naruto。在他聽到社工和Goran的談話之後,看到那一盒保留了很久的照片的時候的悲傷;知道自己要回到福利院說他寧可去死;Goran拿出領養申請問他你怎麼看的時候,他想了一下,接納或者說是理解了Goran是玻璃的事實說的OK;和Sven的女兒的談論讓他們年輕的一代彼此理解。
      至此他也開始和Goran一樣,成為愛的散佈者和傳播者。到最後設法努力撮合他的「兩個爸爸」和好,it works,影片以最大的喜劇模式結尾了,一家人慢跑到山坡上,太陽正從山的背後鋪撒著溫暖,女兒最後吃力地跟著他們跑來。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叫我們所知道的生活,講的也是領養的故事,那一部是完全的喜劇,而這一部電影,我覺得像暹羅之戀一樣,不能單純定義為同性電影,它更多的講述的是對社會的愛,和社會的回報,以及喝一杯威士忌亦或是龍舌蘭的對生活的享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