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razyInDark

2013-03-16 07:54:45

看望自己心中的神——看《悲慘世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來像俺這樣上了年紀受不了厚重已經只願意看商業片的人,是不會去看悲慘世界的。但是自從它得了幾個奧斯卡、被引進國內,居然吵開了鍋,愛者深愛,惡者深惡;觀眾紛紛退場,票房慘澹的報導不絕於耳;網上一邊挖出了「不要迷信好萊塢」的古墓,一邊又有人抽風似的大喊悲慘世界甩少年派三條街。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並且隱隱覺得,這電影會對我胃口。
    悲慘世界,哥是看過原著的。初中。

    是的,正是那個什麼都未必能看懂,但什麼都敢啃,什麼都有胃口啃的年歲。金庸接著周易,時間簡史接著悲慘世界。
結果當然是囫圇吞棗的,上下冊厚厚的書,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和小說故事毫無關係的戰爭場面的恢弘描述:「三千顆有灰色髭鬚的人頭齊聲喊道:『皇帝萬歲!』」

    至於雨果,我當然同樣大胃的啃完了他最出名的四部小說: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個熱愛抄襲史料、東扯西拉、美其名曰描繪宏偉時代背景,實際在騙稿費的作者。
    
    於是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幫我復習那部厚重的小說,不如說是讓我重新去發現,重新去和那位我所不理解的法國大文豪交談。如果它真如傳說中那麼沉悶,我也認了。
 
    等到我從電影院出來,臉上淚糊糊,身上汗涔涔,腳下軟綿綿——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受到這麼大的震撼,這是我至少五年以來,看過的最好的電影,我不吝用任何高亢的詠嘆和華美的辭藻去讚美它。
 
    其實電影裡,我一直在流淚,當圍脖里有人問:淚點在哪裡?我一怔,好吧,這感覺就好像一個男人在女人身上欲仙欲死的時候,女人問了一句你進來了嗎。
 
    非要細細數來,電影裡最觸動我的有五個地方。
 
    安妮海瑟薇那段網上已經很出名的獨唱。就算這歌詞我已經幾乎能背下來,但是當真的看到她一字一句的唱出來,這種爆發力和衝擊力,還是讓我嘆為觀止。那不是韓片中動輒歇斯底裡的吶喊,或者國片中動輒莫名其妙流淚能比的,那是一種從內迸發的能量,那是只有偉大的演員才擁有的操縱人心的魔力。那種絕望,那種不甘,那種內心的翻騰和跳躍,在呼吸哽咽間,在高喊淺唱間,如同洪流般直接湧入我的心裡,沾濕我眼眶。我是歌手,里聽歌動輒淚流滿面,我曾經覺得虛假,瞬間就理解了,僅僅一分鐘,一分鐘的演唱就能給人帶來多大的感動,只是,讓我依舊懷疑的是,那些依靠高音震人或者選歌討巧或者消費回憶的歌者,有海瑟薇十分之一的感染力嗎?問了下度娘,果然她是舞台劇出身的呀。
 
    珂賽特的出場讓我第二次流淚。本來,灰姑娘的故事是我們從小都讀得審美疲勞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比珂賽特慘十倍呢,賣萌裝可憐這樣的招數還對我們有效嗎?不得不說,珂賽特在劇中實在是非常符號化的人物,她就是善與愛的化身,凡間的天使,與世無爭,沒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立場,永遠折射的是人們對美好的一切嚮往。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簡單的設定,加上晶瑩童聲的演唱,達到了一個美的極致。雲中的城堡,一個媽媽,撫摸我,愛我,這樣簡單的要求和幻想,和之前芳汀彌留時爆棚的母性美疊映在了一起,哎呀怪蜀黍我實在忍不住了。。。另一個孩子當然也是個大淚點,伽佛洛什,比起他的犧牲,在許多人絕望消沉的時候,他用稚嫩的聲音唱響戰歌,讓所有人燃起了鬥志那一段更讓我感動。他帶來了任何勝利的希望嗎?其實並沒有,但是在那清澈和樂觀中,便有一種至美的東西,那也是所有人拿起槍來去抗爭最原初的原因。事實上,小p孩只唱了一句,俺就開始擦臉了,這才是浪漫主義的極致啊。
 
    接著就是緬懷朋友的那一場戲。我不願意用「戰友」這樣一個詞,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一切「革命」之類的詞彙,總是充滿警惕和下意識的排斥的。當馬呂斯在革命前夜愛上珂賽特,而「戰友們」告訴他還有更崇高的事業,並裹挾他也融入了戰歌的大合唱,我心裡吐槽說愛情才是更崇高的事業啊。但是在這場戲裡面,沒有化悲痛為力量的革命情懷,沒有充滿憤怒的階級仇恨,只有純粹的友情,純粹的悲痛:「不要問我你們的犧牲是為了什麼,空的桌子,空的椅子,朋友們不再一起歌唱。」這就正戳中了我的點。雨果本人在《九三年》里就說過:「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在他看來,人性是高於一切革命和道德口號的,這種想法貫穿了悲慘世界、以及他眾多的作品。影片中反覆吟詠著Look down,或許這確實是底層人民的吼聲,但我覺得,它呼喚的不僅僅是廟堂之上的人關心人民的疾苦,更呼喚的是每個人低下頭去傾聽自己心的聲音——那,是真正永遠值得去聽,也永遠不會說謊的聲音,也是一定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聲音。
 
    影片最後,是一個悲喜交參的小團圓。在彌留中,冉阿讓卸下了一生的重負,收穫和休息的時間到了,小禮拜堂里,年輕的新人嚴重是疲憊憔悴的老人,而老人已經去到了別的境界,他看見的是芳汀,是神父,是救贖和接受他靈魂的兩個人,他們帶著他走向天國;而我看見的,是同在天國的爺爺。
 
    就在神聖的音樂里,那時刻也顯得神聖起來,回憶好像一道閃電照進我的回憶深處。我清晰的看見爺爺和我聊起悲慘世界時的情景,他坐在窗前那張轉椅上,問我最近讀了什麼書,他告訴我那對燭台閃耀的是人性最美的光芒,而我當時還是覺得雨果是個騙稿費的;他當時還告訴我朗特奈克拯救孩子(九三年)時給他的震撼讓他淚流滿面;我還記得他是怎麼教我去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樂,在管弦奏出的情感海洋上衝浪;還記得在談起古詩詞的時候評論年少的我只知一味崇拜豪放派,而忽視真正好的文字內在的力量;還記得小時候每次他送給我的禮物,必定是古典音樂的磁帶,或者是書。他教給我的道理並沒有我父母的十分之一多,只是彷彿無意般的把人類最好的最閃亮的東西遞到我的手上,就好像神父把燭台交給冉阿讓一樣,而這麼多年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當我看懂了這一部電影,瞬間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在此時此地,能看懂它——那一剎那,彷彿天地宇宙都在轟鳴,浩大的音樂從體內和體外同時奏響,電影本身的音樂都顯得渺小,淚水終於決堤湧下,那不再是感動或者傷心,那是一種感激,那是一種幸福,那或者也正是愛的感覺——如同電影中所說,只有通過愛別人,才能見到上帝。
 
    因此這樣的愛一定也是一種傳遞,它從神父傳遞到了冉阿讓手中,從雨果的筆下、傑克曼和海瑟薇的表演中傳遞到觀眾心裡,從無數年邁的老師一絲不苟的傳授,從無數父母給孩子們講的故事,從我爺爺在窗前吟起的那句古詩,從文藝復興、傳遞到法國大革命、傳遞到這個過度絢麗的時代,永遠的傳遞下去,不停的種下、發芽、結果、再種下,這才塑造了最好的人類。
 
    這就是這樣的電影偉大的地方,它只是講了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故事,卻用最美的人性,去喚醒所有人自己的思考;牽著所有人的手,去拜見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那是一塊屬於神的領域,借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愛人、我們的師友、甚至只是一本書、一部電影,被神親手安放在那裡,那麼柔軟,那麼堅固。
 
PS 最後還有一點槽一定要吐。影片的結尾是我所不滿意的。周老師疑惑的評論道:為什麼最後天堂變成了大革命呢?這句話頗戳中我的笑點,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人性的力量必定會將大革命推向成功,抑或只是為了利用「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法蘭西新的長城」這樣的熱血感把情緒推向高潮;然而那簡直是畫蛇添足之筆,反而有些意識形態上的刻意(其實包括雲圖在內的不少美國片都有這個毛病):道理有的時候說八成,是最好的,因為最後的兩成,往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結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