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惡靈古堡V: 天譴日3D--Resident Evil: Retribution

生化危机惩罚/恶灵古堡天谴日(台)/生化危机之灭绝真相(港)

5.3 / 150,172人    96分鐘

導演: 保羅安德森
編劇: 保羅安德森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蜜雪兒羅莉葛茲 席安娜蓋蘿莉 李冰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君

2013-03-20 20:06:09

爛片之中的亮點


雖然生化系列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一部比一部爛,不過念著我對遊戲的深厚感情,趁著《惡靈古堡5》國內公映的機會,我還是勉為其難地將本片過了一遍(當然,網上過的,去電影院就免了)。看完之後的總體感覺,依舊是一個「爛」字當頭。從劇情、場景到人物,讓人無語的地方實在太多。我已經不準備問為什麼威斯克上一集裡飛機爆炸為什麼還沒死的問題,但連個交代都沒有就直接從Umbrella的高層變成了反Umbrella聯盟的領袖,這跨度實在太大;我也懶得吐槽克里斯兄妹的下落或是那些生硬加入的遊戲原創人物,或是李冰冰飾演的Ada氣質與我想像的有多大不同之類。這些已經有很多人說過了,我也基本同意他們說的。說老實話,這真是一部拍得令人失望的影片,然而這倒並不意味著本片一點引人思索的地方都沒有。有一些地方,還是拍出了頗值得玩味的,對一部爆米花級商業片來說出乎預料的亮點的。

耐人尋味的的場景出現在劇情中段,Alice和複製人小女孩(她在模擬實驗中的女兒)在穿過冰下試驗場的過程中,無意來到複製人的生產車間。鏡頭中,數以千計的複製人懸吊在流水線上,如傀儡般穿梭,其中也有Alice自己的複製體。面對這一幕,女主角露出驚恐無助的眼神,面對小女孩的問題「媽媽,那不是你嗎?」「你到底是不是我媽媽?」她只能唯唯諾諾,不知何以作答。這是Alice的噩夢,也是現代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以一種看似偏離「惡靈古堡」主題的方式,插入了本片之中。

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而驕矜,卻又驀然發現自己不再是物的主人,反成了物的奴隸。或者更確切地說,物的趨同。在如同機器般運轉不休的工業社會中,個人顯得渺小而缺乏主導性。他成了工業機器上的一個可替換零件,一個為一定功能而塑造的流水線上的產品,他的智力、外觀乃至人格,也成了可供交換,待價而沽的商品。這種被馬克思稱為「異化」的過程無疑導致了個人自我的喪失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和驚恐。也許早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中,我們已經能夠捕捉到這種情緒的映射。而步入後工業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複製技術的發展,驚恐進一步演變成了噩夢。因為複製技術一旦用於人類自身,那麼「人的產品化」就不再僅僅是學者們的比喻,而是無比真切的事實。本片描繪的場景,不是孤立的。在《逃離複製島》《雲圖》等眾多影片中,我們一再看到這一幕的重複,正如同噩夢的反覆襲擾。如果說複製技術還只是導致了對肉體方面的擔憂,那麼靈魂的秘密是否也將不保?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記憶可以如同《第六日》中那樣被隨意複製,或者如《全面回憶》中那樣加以灌輸乃至篡改,那麼我們又如何確定真正的自我?我的生活會不會只是一個被灌輸的謊言,或者如《楚門的世界》中那樣,是一個虛假的秀?甚至如同本片中那樣,只是一些被導入了某個"設定「而置入特定場景的實驗體?這種懷疑和恐懼,在平日裡因維護社會運轉的需要而被壓抑入社會整體的潛意識之中。然而,正如個人的潛意識在夢中顯現一樣,社會的潛意識也在人類製造的夢境中現形。這夢境就是電影。雖然如今的電影,主要編織的是讓人們進一步逃離現實的迷夢,但有時候,做夢人也無法控制夢境。

本片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在無意識中重現了這種恐懼,更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在片中,Alice在逃離試驗場時,來到了自己的複製體被當做實驗對象的」容器「中,在那裡她遇到了那個叫她」媽媽「的聾啞小女孩。那麼她到底是不是女孩的母親?按照理性的揭示,理應不是。她並不是女孩的生母,她的本體甚至沒見過這女孩,只是她的複製的經歷以某種精神共鳴而留存在她的腦海中而已。甚至她的複製體與這個小女孩的」母女關係「,也不過是系統為實驗需要而設定的」情節「而已,是偽造的記憶。小女孩本身,也如Ada指出的那樣,是一個隨時可以替換的複製體,」冷庫里像她這樣的複製體,也許還有上百個「。一句話,她與這個女孩的關係,都是構建在虛假之上的。然而,當女孩衝過來喊她」媽媽「的這一刻,她卻無法拒絕,並最終決定帶她一起逃離,甚至在路上為了她不惜以身犯險。這又是為什麼?是母性本能的瞬間萌發?是對弱小者的憐憫與保護之情?還是她似有所悟,在這重重的虛假與欺騙之中,也存在著某種」真實「呢……

如前所述,電影在現代社會,主要功能是提供」逃避途徑「,好萊塢的商業大片,更是擅長通過」造夢「來幫助觀者逃避現實的殘酷,以強烈的感官刺激緩解高壓力下的麻木不仁。然而,就在這樣一部即使在好萊塢商業片中也只能算三流爆米花爛片中,卻映出了現代人對自身狀況的憂慮和思索,這實在是耐人尋味。也許這恰恰是自我尚未泯滅,希望猶存的證明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