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

海伦凯勒/苦海奇人/热泪心声

8.1 / 20,832人    106分鐘

導演: 亞瑟‧潘
編劇: William Gibson (Ⅰ) William Gibson (Ⅰ)
演員: 安妮班克勞馥 Victor Jory (Ⅰ) Inga Swenson Andrew Prin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源漾以溪

2013-03-22 01:08:57

點亮心中的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電影的時候,喬說,最後海倫終於學會說話,是需要運氣的吧。東東說,如果海倫生活在貧窮人家裡,也許很早就會死了吧?在看到海倫終於學會了思想,學會了utter「wa-wa「的時候,父母親緊緊抱著她那一刻,熱淚盈眶。也許觀影的我們,一直就在等待一個高潮的好結果,期待撥開深沉的畫面迎接故事的美好結局。我們更加願意去評論海倫的成就 ,而對她的成長的苦難則在心理上的儘可能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就像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功的光鮮一面,自動屏蔽掉背後的苦楚。
       回到海倫開口說話的運氣問題。毫無疑問,海倫生活在一個家庭條件優越的家庭,母親對她有深深的愛和愧疚。海倫機智聰明,對世界的一切有強烈的好奇心。她又十分幸運地遇到了沙利文老師。這一切造成了她的運氣。但其實,海倫是小機率事件中的那一個。因為她的奇蹟才能廣為人知。影片中,沙利文老師講述著育幼院的情況,可以管窺殘障兒童處境的艱難。因此海倫的成就才能更為人們所驚嘆所折服。她就是奇蹟和運氣。嗯,也許該去讀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的童年生活在188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大地正飽受列強的進攻,中國人民為鴉片所困擾,為自強而奔走。慈善救濟事業經過民間人士的努力有所改善,但也很難得到重視。19世紀末期,美國已經有專門的學校和老師為殘障學生進行教育。儘管這是需要幾經申請才能完成的。這是不是也說明,美國確實要比中國的進步許多年呢?
       6歲的海倫出場時,以她跌跌撞撞地從樓梯地爬下樓梯。首先出場的是她的影子,而後不斷變大。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雙手不斷在摸索,對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是被家人同情和寵愛長大的,沒有人盡力教會她規矩。於是她野蠻,暴力,渴望表達卻無法發生,只能通過不斷地破壞來滿足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影片用許多個鏡頭展示海倫的暴力,不懂規矩。雖然是個女孩子,卻跟一頭猛獅無異。沙利文老師教會她用叉子,折餐巾紙那一段,教會她學習拼音字母那一段,人物都是充滿掙扎和痛苦的。沙利文老師渴望改變,相信教育能讓海倫懂得思想。海倫更多時候憑藉本能在生存在破壞。家人給她的是放任和同情,而不是一個人來看待。所以中間出現了種種衝突。好在奇蹟真的會出現,好在老師並沒有放棄,好在海倫天資聰穎,成就了19世紀的奇蹟,帶給後來人強烈的震撼!
       假如沒有光明,沒有語言,沒有交流,人的痛苦會無限放大。教育,語言實踐,一方面是在規範人類的行為,一方面也教會人更多的交流和表達的方式。正常人應該無法想像沒有光明的日子,所以我們學會用火,製造了電燈。
    光明應該是永存於心間的,語言,思想,教育的意義在於,點亮心中的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