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3-03-24 01:31:23

領航青春的三節課


(一)
  
   現在回望自己的青春,有點傷感。青春好像是一隻小鳥,掠過生命的天空,還沒來得及看,只聽見遠去的聲音如雲飄渺。每個人的青春大多在校園裡默默成長,好像一根沒人注意的小草,可是長得太瘋狂了,卻會有人來剪掉探頭的草尖。
  
   在草樣年華里,那時候的心事曾經對給誰說過?記得曾經遙望遠方,或對書沉思,或用那支開裂的鋼筆,划過潔白的紙,傾訴內心的困惑。那時候的困惑很多,老是糾結著一些問題,例如我為了什麼活著?為什麼現實不像課本說得那麼美?為什麼大人總說我做錯了?等等。所有的問題,壓抑在內心發酵成青春裡的莫名憂傷。
  
   那時沒有人告訴我應該怎麼辦。但是青春稍微離開了所謂的正常,馬上有許多力量來自四面八方,按住探頭出窗的思想,關進原來的封閉空間。這樣的青春一定缺少什麼?原來真的不太明白,這樣的青春到底缺少什麼?現在才知道,這樣的青春缺少一位船長,一個青春領航人。沒有船長的青春之船,會隨著風浪毫無目的地飄蕩。
  
   對青春之所以如此憂傷的總結,乃因為看了電影《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可是又慶幸自己看過電影《死亡詩社》,才明白青春為什麼會如此憂傷。正是這部電影讓我反思曾經的青春。曾經的青春應該可以作為思考的素材並由此獲得一些感悟。「反思」是目前常常浮現的態度,從來沒有用這麼多的文字,思考自己的青春並理性地總結。回想曾經的青春,結合電影《死亡詩社》,寫下此文,或許能給正在青春的學子一點啟示。
  
  (二)
  
   應該的,一位優秀的老師應該成為青春的領航人,而不是僅僅捧著教科書說教。優秀的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如何發現生活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善待周圍的世界,並認識自己。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應該怎樣度過青春?」
  
   這問題的答案,基廷老師告訴過他的學生。基廷是誰?他是電影《死亡詩社》裡的「船長」。基廷老師和學生第一次見面時,就自稱「船長」。在電影中,他給孩子上了三節課,告訴學生青春該如何度過。
  
   第一節課,青春的權利就是及時行樂。初次見面,基廷吹著口哨從教室的前門進來,把手插在褲袋裡,悠閒地穿過那些青春少年的視線,踱到教室後門,學生目瞪口呆。基廷微笑擺擺頭,說:「來啊!」這群少年才遲疑著站起來,跟著老師來到校史陳列室。
  
   在那裡,基廷老師要學生將耳貼近泛黃的照片,聆聽已經沉沒在時間深處的聲音,好像從一口古老的井裡傳出。其實是基廷老師在輕聲地呼喊:「及時行樂,及時行樂……」
  
   我喜歡及時行樂的做派,它體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古詩云:「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歌最能表達基廷老師的及時行樂的本意。
  
   「樂」是什麼?是手捧好書閱讀之樂,明窗下與同學辯論之樂,終於解答難題之樂,甚至單戀心儀異性之樂。諸如之類的樂,都是值得及時行使。若身在草原而不放馬縱歌,若身置暗城而不明燈前行,若身處青春而無洶湧激情,則人生有何意義?珍惜目前,即是好好活出目前的滋味,暢享目前所蘊含的「樂」。
  
   及時行樂絕不是醉生夢死,更不是青春的頹廢墮落。僅因為青春擁有其他人生時段所沒有的特質,為什麼不好好享受青春呢?不僅僅是讀書,還有編織夢想、藐視失敗、憧憬愛情等等。許多事情,青春時候不做,一輩子不會做了,因為許多事情,唯有青春者才有心思大膽去做。
  
   青春的權利就是敢於奮鬥也敢於失敗。所以,及時行樂的本質是珍惜眼前的青春,莫留戀過去的童年,莫恐懼將來的成年,活出青春特有的風華。
  
  (三)
  
   第二節課,生活是審美的過程。在電影裡,基廷給孩子們講詩歌,叫學生朗誦一篇詩歌理論的文章——它用一條數學公式去評價詩歌。基廷微笑說:「這是屁話!」然後讓孩子們撕掉這一頁,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迷信別人說的,相信自己的判斷。」
   接著,基廷說:「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醫生、律師、商人、工程師,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但是詩意、美、浪漫、愛才是我們活著的原因。」
  
   這話讓我想起學校里那簇茂盛的迎春花。一年又一年,它不知疲倦地積蓄著開花的渴望,僅為盡情綻開時候的美麗。它的一生即是詩意的美麗的浪漫的熱愛春天的一生。可許多人的青春卻沒有詩意,一個個不如學校裡的迎春花。
  
   在我的青春里,沒有誰告訴過我為什麼活著?或許課本曾經寫過:「為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而奮鬥吧。」一個宏偉又遙遠的政治理想成為青春生命的意義。可是家長又這樣說過:」為了好飯碗努力讀書吧。」一個實在又焦慮的生存理由成為熱烈心靈的奮鬥理想。前者讓人無措,後者讓人無奈,沒有一個詩意的理由讓青春燃燒起來。
  
   可基廷認為,生活就是審美的過程。那些似乎高貴的工作並不是生活目的,它們僅僅為了達成生活之美。可是在現實教育中,生活卻是一個逐名追利的過程。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缺少審美教育。
  
   我不大相信,僅僅通過解答很多很多的數學題目,寫過很多很多的命題作文,背過很多很多的英語單詞,聽過很多很多的政治教育,就可以把一位處在青春的孩子的心靈安頓好。在我們的教育中,許多是破壞美的教育,譬如具有良好語言美感的文章被分析得支離破碎。即使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等,許多孩子居然不喜歡甚至討厭。缺少審美教育的孩子,在他們長大之後,心靈如何能豐潤,生活如何能優雅?
  
   或許缺少審美教育或者審美教育的失敗,使得許多人即使功成名就甚至居於耀眼職位之時,依然如此乏味無趣,甚至趣味惡俗。我相信,一個具有良好審美觀的人,會有敏銳的道德感,不會做破壞審美情趣的惡事;他也不會老有生活的幻滅感從而使得精神猶疑不定。
  
   基廷老師在第二節課里告訴學生,生活是審美的過程,他解答了為什麼活著的問題,就是——發現生活裡的詩意,創造生活裡的美好,享受生活裡的浪漫和愛。
  
  (四)
  
   第三節課,在他人的喧譁中傾聽自己的聲音。在電影中,基廷站在講壇桌子上,微笑著環視學生,問:「我為什麼站在這裡?」學生回答:「為了高點。」基廷說:「不,我是提醒自己必須經常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基廷叫孩子們都站在講壇的桌子上看看。基廷對圍上來的孩子說:「當你了解某件事情時,必須再以不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來似乎是愚笨或者錯誤。當你閱讀時候,別只想到作者的見解,要想想你的見解。」
  
   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有多少,而是在於他有多少獨立的思想,哪怕他為這個獨立付出了代價。現在的學生有獨立的思想嗎?我們的教育是要求他們記憶知識,馴服於標準答案。記得少時候讀歷史,要死記歷史年表和歷史事件,甚至要記住對某一件歷史事件的標準看法。記住這些東西,對考試有用,可對思想有用嗎?我悲哀地感到自己被塑造了,象工廠裡的標準零件。直到最近幾年,才漸漸有了反思的力量。
  
   反思力量源於何處?就是基廷老師所說的,要提醒自己必須經常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可在青春時候,常因為侷限於單薄的閱歷、膚淺的閱讀和叛逆的性格,看待問題容易偏激甚至偏執錯誤。當一個人的頭腦被某種觀點牢固佔據的時候,往往失去自己的思考力難以自由思想,從而失去自我。
  
   法布爾的《昆蟲記》里有一篇文章,叫《松毛蟲的故事》。文章說,松毛蟲是跟著領頭的蟲爬的,即使領頭的蟲沒了,後面的蟲子也以充分的信任,沿著領頭蟲子留下的絲線,一圈又一圈地爬著。其實人也差不多的,很多時候不會聽從自己的內心的指示,卻讓領頭帶著他走。
  
   並不是要把學生都培養成思想家,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自由思想者。所以要時時刻刻尋找自己的聲音,不要讓自己淹沒於他人的喧囂中。正因為此,最後基廷被學校無理解僱的時候,很多學生紛紛站在桌子上,向他們的青春領航者——基廷老師——送行致敬!
  
   西方的教育喜歡強調個人的生命價值,個人的思想自由,即使你可以認為這有點偏頗,但是你不得不承認,這正是我們教育所欠缺的。(作者:逆流的游魚,來自http://hi.baidu.com/nldy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