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类接触/第三类接触

7.6 / 216,700人    132分鐘 (special edition) | 137分鐘 (director's cut) | 135分鐘 (original version)


演員: 凱拉塞吉維克 蘭斯漢里克森 李察德瑞佛斯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演員: 瑪琳黛蒂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olette

2013-03-27 07:43:08

特呂弗與《第三類接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借了一本特呂弗隨筆集,《眼之愉悅》,裡面評論了許多電影和電影人,其中有一篇講述了他在史匹柏導演的《第三類接觸》里扮演克勞德.拉孔布經歷。他的一段話讓我很好奇,「常常有人問我,我是否想對我的同行史匹柏提些意見或發表些評論。答案是不,決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員,從不抱怨,從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議。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當他喊『停』時,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員一樣,把目光轉向他,看他是否滿意。」通常人們總說文人相輕,當一個導演如此謙虛而誠懇地表達出對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時,足以引起人們的驚異。
    這好像是一部沒有第一主人公的電影。1.一個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個小孩走路的姿態怪怪的超可愛,而且長得有點像彭於晏);2.一個電工出於撓心撓肺的好奇背棄了家庭;3.一群科學家嘗試和外星人建立聯繫。特呂弗說過,法國電影首要關注的是人物,而美國電影首要關注的是具體的情境。而這部電影中,三條主線各由其性格決定其命運,而他們的最終命運則在最後一場的飛船降臨的全景里交錯。好萊塢的大場面與法國電影人文關懷的精神核心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為一部經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說。雖然這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科幻巨製在今天看來有些破綻。但沒人能否定那些場面的宏偉和視覺衝擊給心靈帶來的震撼(反觀中國科幻片,無論是架構氣勢還是誠意都難望其項背)。例如電影開頭那個科學家們在沙漠裡發現飛機的場景,是在加利福尼亞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劇組在四架不停旋轉的巨大螺旋槳面前把一隻只沙袋倒空,製造出極富現場感的沙塵暴。有趣的是,雖然當時的技術有限,人們卻發揮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比如在溫水中擠入白顏料,拍出洶湧翻滾的雲;大量運用重疊的方法,直接在膠片剪輯中把發生在地上、頭頂上、天空中的畫面重疊。
    特呂弗還特別指出了一幕:科學家們在接觸到第二類人後相互鼓掌道賀。「這一刻讓人感覺是影片的最後一幕,觀眾感到失望,他們希望還有故事發生。果然,不一會兒,有人向天空看去,他看到了空中洶湧翻滾、千奇百怪的雲……影片就從那著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開始……」
    對於電工洛伊這個角色,一開始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他極端強烈的好奇心,在於外星人第一次接觸後的反應好像太過激了,有些難以理解。但導演的情感傾向在洛伊帶領另外兩個人逃跑時凸顯了出來:特呂弗扮演的科學家看到他們的反抗時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這也是科學家自己內心矛盾的寫照。影片的最後,科學家對洛伊說,我妒忌你。這句話讓這個角色有了靈魂,它暴露了一個科學家的軟弱。洛伊是怎麼成為被送往太空的人選的?為什麼最後只有他一個人登上了飛船?
    影片的最後也沒有再交待洛伊的家庭如何。看來在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們逃離他的時候他們就不再對他產生任何牽絆了。此後他的表現完全脫離了常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他終於脫離了社會的規條,回歸了本我,只跟著自己的心走。在他和那個小孩的母親親吻擁抱過後,有一瞬間我錯以為他們會產生另一條感情線。但洛伊已經不是那樣的人了,或許他已經從人類社會中解脫,他追問的是宇宙的真相。一個完全自由的人總有種狂喜的氣質,也許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會由衷地羨慕他的原因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