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回來--Anyday Now

爱若此时/大爱同行(港)/爱回来(台)

7.5 / 5,316人    98分鐘

導演: 崔維斯凡恩
編劇: 崔維斯凡恩
演員: 艾倫康明 葛瑞特迪拉杭特 法蘭西絲費雪 葛瑞格亨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cFate

2013-03-31 11:49:13

不喜劇的故事和現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於美國的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來說,本週是至關重要的一週。加州第八號提案和DOMA(婚姻保護法案)被送交最高法庭。平等的進程究竟會被推進還是推遲,取決於最後的裁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LGBT群體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人權運動組織發起了「更換你的Facebook頭像」活動,鼓勵網友將頭像改成人權運動的標誌,通常你看到的是藍底黃條紋,然而,為了支持婚姻平等,人權運動組織特別設計了紅底粉條紋的版本。目前為止,活動響應很好,好到如果一個不知情者打開Facebook,八成以為電腦感染了最新的網路病毒。

我支持LGBT,但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宣揚過立場。不是因為害怕受到攻擊,而是我實在腦力不足但又想得太多,關於LGBT的各種成因,關於大範圍支持他們對社會的影響,諸如此類的問題想著想著就能把我繞進去。對於我不能完全確定的事情的看法,我習慣將它設定為private。

今晚跟美國朋友Sandra出去,我說到昨晚看的同性題材影片Any Day Now,Sandra開始對同性戀發表看法。原話大致是,不支持同性戀,據她所知大部份同性戀者年幼時都受到過成年同性的侵犯,所以長大以後對性別困惑,這些人雖然可憐,但還是得改。雖然這些話我沒一個字同意,但也懶得跟她吵。後來去超市購物,出來時我拎著半打啤酒,Sandra又說,不支持人喝酒,據她所知大部份喝酒的人都有醉酒的情況,醉酒會引發犯罪,所以,雖然聖經(此人基督徒)都沒有說喝酒是一種原罪,但還是應該杜絕酒精。
我感到憤怒,不僅因為她對於飲酒者的推論毫無邏輯價值可言,更因為她試圖改變我。我相信沒有哪個心智成熟的人喜歡別人干涉自己,尤其是那種根本無所謂對錯,也絲毫不干涉他人的習慣或生活方式。
最後我們不歡而散。回到家我突然意識到,Sandra對同性戀者和飲酒者的態度如出一轍——不了解,以道聽途說來的反面特例當作主流,然後表明反對立場,聲稱這個群體需要改變。而一切的起因,說白了不過是他們跟自己非同類,又不願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觀去了解這個異己群體而已。
所以我該慶幸飲酒無論在任何國家都是流行文化,我不會被大眾排斥,個別人的看法可以忽略不計。而同性戀者仍是少數群體,仍在經受主流群體的誤解和非難。說到底,我們所有關於平等的訴求,追求的都是不同群體的相互包容。包容多數情況下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但其實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對異己者有深入的了解(對於同性戀者,就是因為我尚且沒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依然有困惑),因為這需要的不僅是時間,還有眼界。但我們至少該明白,這個不同於我們的群體(中的絕大多數)如果只是在用不同的(且並不危害社會的)方式在實現人類共通的價值或情感,那就該包容他們。
09年我看米爾克時寫下的感想是:米爾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為同性戀者爭取權益,他的鬥爭是為了所有的少數族群。甚至可以說,是為了所有因為他人的無知與偏見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當一個社會能坦然地聽取各種聲音,這才是一個有胸懷的健康社會。時隔幾年,我更加認同自己當時的說法。那時並沒有想真的效仿米爾克。而今天因自己飲酒被朋友質疑之事,我突然意識到公開支持LGBT的意義,不僅是明理人幫助蒙昧者明理,更是有包容心的人教胸懷狹隘者學會包容。

再說回週四看的影片,Any Day Now。其實是在網上列印了四張免費電影票,四個人浩浩蕩蕩準備去看新版Evil Dead。到電影院被告知滿場,不過可以換成任意其他場次。於是就換到了時間最近的Any Day Now。進場後只有我們四個人,蕭條地完成了觀影。
Rudy是同志酒吧的異裝舞者,他性感,熱烈,活得灑脫有趣。Paul讓他講述自己的故事,他用一首歌唱出自己的經歷,如何生活艱辛,夢想被現實擊碎。Rudy像極了風月俏佳人裡茱莉雅•羅伯茨飾演的女主角,如果他是個女人,一定追求者無數。
Paul是行跡於上層社會的律師。他結過婚,擁有過自己的公司,但不甘於麻木不仁的生活。於是離了婚,學習法律,他的夢想是改變世界。
Rudy和Paul一見鍾情,他們彼此被對方的特質吸引,彼此深愛。因為Rudy愛憎分明的一顆赤子之心,他們還意外得到了一個孩子——患有自閉症的男孩Marco。Marco喜歡自己的芭比娃娃,喜歡吃垃圾食品,喜歡Rudy把自己當作主角編進故事裡,雖然電影裡Rudy的故事從來都只講一個開頭,但可以猜到,它一定有個好結局。
然而現實中的Marco卻結局悲慘,Rudy和Paul的同志情侶關係被揭發後,Marco被生活淫亂的生母奪回撫養權,他最終走失,孤獨死在一座橋下。不是因為他出走後忘記了生母的住處,那條路他走過無數次;只是在他心裡Rudy和Paul才是他的家,但因為世俗的干涉,那個家他再也回不去……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雖然情節涉及到兒童撫養權,但影片的重心並不在同性家庭是否有資格收養兒童這個比同性戀本身更複雜很多的問題。Marco的作用還是拷問社會對同性情侶的不公正——因為和Rudy的關係被揭發,本來即將陞遷的Paul丟掉了工作,同時他們失去了對Marco的撫養權,唯有Rudy唱歌的夢想僥倖沒有被打破,他夜夜在酒吧,唱一首讓人心碎的輓歌。
影片在很多時候顯得情節失控,導致目的不明。看完我仍然會困惑它到底想說的是同性戀受到不公正對待,還是同性情侶是否有資格收養小孩,再或者,是如何關愛特殊兒童。作為探討敏感問題的電影,本片顯然力道不足,而導演耽於煽情,演員入戲過深長期飄在自high狀態(尤其Rudy)更加重了煽情意味,也讓電影更加綿軟無力。影片很多情節設計很像撐同片的典範費城,比如律師被發現是同志後丟掉工作,比如最後沒有人願意接同志的案子所以主角求助黑人律師。但費城分分鐘都是劍拔弩張的氣勢,湯姆•漢克斯為它掉的每一斤肉都是打在保守世俗臉上的響亮耳光。而本片思想較費城並不失之毫釐,但力度卻差之千里。
然而我相信,任何對於現存問題心懷誠意的探討,都是有價值的。至於有人提到的Rudy和Paul的情感發展缺乏鋪墊,沒有說服力,可以套用我一心思細膩的朋友對新版笑傲江湖的評價:劇情是狗血的,感情是真摯的。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