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91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色的微笑

2013-04-01 06:47:46

《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第一次看到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因為朋友在QQ空間的分享。他在評價中寫了一句話,所有當老師的人都應該看看……我是個老師,那我當然應該去看看了。可是很遺憾,當時我並沒有看完,似乎覺得電影並沒有別人說得那麼好——當然,那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我正是喜歡看恐怖片或者槍戰片、武打片之類的電影的年齡,對這種著重內心情感的文藝片實在不感冒。
過了這麼些年,如今再來看這部電影,恍如重逢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這種電影有別於商業片「拳頭加枕頭」的模式,不會在視角的絢麗宏大上下功夫,但是它用真情的角度淡淡地進入你的內心。比如,劇中馬修老師有可能差點就要收穫到美好的愛情的,但最後他還是孤身一人——影片沒有類似大家司空見慣的商業片那樣,去故意誇大渲染這種愛情,而仍然用一種平淡的視角來繼續講述馬修老師如何和孩子們快樂的學習音樂。這種平淡,讓我感覺到一種真實的踏實。
故事情節很簡單,說的是一位充滿愛心的老師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一群叛逆的孩子的經歷。
馬修——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工作,他如同一個不小心墜落地獄的天使一般,就那麼來到孩子們的身邊。在這裡,他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無法無天的叛逆以及同時內心的可憐無助……這一切讓他產生了一種想改變現狀的衝動。馬修老師的方法,就是用利用音樂的力量。通過努力,他用音樂喚回了管教們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受傷的心。
很顯然,影片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友愛、寬容的精神,這是符合目前我們提倡的教育理念的。
電影看完了,有幾句想說的話。
……如何當一個好老師?這問題並不是很好回答。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最起碼,那種不苟言笑嚴厲苛刻,動輒打罵處罰的老師,絕對不能算是好老師。不管他們有著多麼正義的理由:「老師是為了你好」。古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老師的教育過程必須是通過高壓和強迫,我只能說,這個老師還算是負責的,不壞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說,學生就是學校的「商品」。這些「商品」到社會上「賣的好」,這學校和老師就有輝煌的明天——實在想不明白,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學生,如何與那些工廠車間工具機上做出來的冰冷的機器相類比!方法對頭了,和學生相處比工廠的機器容易多了,因為學生有自我能動性,可以自我調節、學習;方法不對頭了,和學生相處比工廠裡的機器麻煩多了。因為工廠的機器總是安安靜靜「呆著」,絕對不會主動給你惹事。
 要學生自主學習和老師的教育達成一種教育的合力,最根本的一點,老師要愛學生。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和老師是對立的。一旦讓學生體會到了老師和自己之間的對立,所有的教育效果都要大打折扣。這就是人和機器的區別,人可以感受到來自某個人的關心,會有一種溫暖的力量促使自我轉變……劇中的馬修老師就是這麼做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馬修老師對待這些孩子的「好」,沒有任何功利性,他只是就覺得這些孩子需要關愛。僅此而已。
如果是那些很差勁的學生呢?也要讓我關愛他們?關愛他們的什麼?關愛他們的調皮搗蛋不認真?——也許有老師要這麼問。某些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某某學生如果是我的孩子……看我不幾巴掌打過去!其實,如果真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真用這種「幾巴掌」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了嗎?不能說家長對孩子一點點體罰都不行,但是如果「巴掌教育」養成了習慣,形成了慣性了,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惰性了——我曾經見一孩子冷冷地對自己父親說,打吧,用力點,最好打死我去,你不就是會這招嘛……家長和孩子之間溫暖的情感變化成了冰冷的關係。這樣的教育結果,就算是孩子考起了名牌大學心理上其實也學會了和父母冷戰。這不是我們需要的。
所以,對孩子的愛更主要體現在一種包容性上。老師從心理上首先要明白,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就算是教育某調皮孩子100次仍然沒有效果,你就應該做好教育101次的打算……我們自己的家長從小到大教育我們,哪次是一說我們就能記住的?如果學校里開學初校長把全體學生召集到一起,告訴學生們要認真,然後學生一個學期都能認認真真學習了——那老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劇中的馬修老師被學生給自己畫漫畫形象,馬修老師並沒有動怒,僅僅是叫學生站好,然後自己給學生也畫了一幅漫畫頭像,而且是卡通的,比學生畫的更加可愛……這裡其實就是一種包容。
說句題外話,老師也是普通人,要用一種博大的包容心來關愛任何一位學生,這個確實有難度的。不過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讓自己更淡定一點,多和學生交流,對老師自己也是一種保護。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如果沒有注意好溝通,一定要等發生一些什麼事了,才急匆匆說「我是為學生好呀」,那個時候的辯解是蒼白無力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和愛的教育有關的好電影,不過仍然需要一分為二的思考學習。
影片中故事合理性存在的一個前提是,馬修所在的學校是一個管教類型的學校,有點類似我們中國前些年流行的「青少年特殊訓練營」。也就是,那是一個不需要看重學習成績的地方——除非是在一個音樂學校,不然,馬修老師那麼熱烈地和學生們練習合唱,甚至校長不允許的時候他們偷偷練習合唱——如果像普通學校需要考察老師的各學科教學成果,馬修老師的這種搞法不能行得通。因為太偏科了,同時絕對會影響到其他老師任教的學科。
因為是「特殊學校」,所以家長對孩子普遍失望,有愛心的老師比較能成為孩子心中的溫暖的源泉。這就好比把「問題學生」心裡打開了,這些學生會比普通學生更俱有「向師性」一樣。同樣道理,這些孩子的家長不會對學校和老師的工作過份干預。
還有,馬修老師是一個單身老師,他沒有家庭的牽絆,他不會需要考慮如何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馬修老師是一個「代課老師」……他可以更加「放得開」,他能有想法就去做——大不了「老子不幹了」。
所以,綜合起來說,普通學校裡的老師所承受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馬修老師並沒有。普通學校的老師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和需要做的事情更多。很多老師畢業都是豪情滿懷充滿了對自己教育事業的美好的幻想……為什麼最後都變了?難道都是這些老師的原因嗎?
孩子遇到馬修之類的老師是一種幸福,同樣社會也要給馬修之類的老師創設一種更好的生存環境。希望這種氛圍越來越濃烈,願孩子們的歌聲能貫穿自己的人生。理解萬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