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毒戰--Du zhan

毒战/破冰/

7 / 10,934人    107分鐘

導演: 杜琪峰 韋家輝
編劇: 遊乃海
演員: 孫紅雷 古天樂 黄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3-04-03 17:27:03

讓港味再多滲透一點吧


和過往的內地警匪片相比,《毒戰》是個異類,尺度、立意、格局都令人意外;放到杜琪峯的警匪譜系中,那些意外,都不能叫做意外。灰藍色調、緊湊情節、雙雄對峙、宿命悲劇,一貫的杜氏特色,而他的特色並未完全釋放,只是保留了幾分而已。

驚喜或遺憾,來自於內地和港區的隔閡。一邊再正常不過的影像,放到另一邊,卻成了少見多怪的稀有之物。談論《毒戰》好壞與否,難免要添加一些設定,這稱不上壞事,也不是好事。褒揚來自突破限制的部份,接著產生遮蓋輿論的功效,在這個被限定的語境裡,那些重複、平庸、粗糙的部份,成了可以被原諒、被忽略的正當畫面。添加了設定條件的誇獎,即便客觀,也像摻假的水貨一樣,有點廉價。

在一百多分鐘裡,情節推進和槍戰動作輪番上陣,沒有讓人喘息的地方。鋪排一段情節,設一個坑,拖著觀眾跳進去,猛地轉一下,繼續拖著走。直至終點,沒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收穫的最強烈印象便是非常緊湊,整體事件簡單但情節曲折。全片的故事,只是一場緝毒行動,而情節一波三折。這是杜琪峯和他的團隊的能耐,他們在實際發生時間很短的事件中,製造了環環相扣的轉折與遞進。

全部在內地取景,稱得上十足的內地警匪片。杜琪峯入鄉隨俗,使用內地影視慣用的伎倆,虛構了一些地名,如粵江、津海。只有地名,太虛,比如電影人可以在加拿大拍美國故事,就能忽悠絕大多數人。本片鏡頭下的景觀,「內地」二字烙印明顯。杜琪峯電影中的香港,在風格化的鏡頭下,有著別樣的寫意美;拍攝灰濛濛的內地,就像在他的風格鏡頭之上,再噴上一層霧,沒有了美,只剩冷峻,寫實感卻很強。從醫院到公安局到夜市再到港口,構成了一幅接近真實的內地全景圖。

在這個內地故事中,杜琪峯沒少添加他的「銀河標籤」。他作為導演北上拍片,他電影裡的黑幫,也開始北漂。台詞提到的「和聯勝」(字幕中為「連」)、林雪領銜的七人幫,都是典型的銀河趣味。港幫北漂,可以當做《黑社會》(內地版叫《龍城歲月》)的外延或後續。張兆輝演的口水蘇,和他在《黑社會》裡的角色師爺蘇對照起來,幾乎是復刻。他們在和內地公安的槍戰中死去,無疑摻雜著導演對港區電影人、港人和內地人關係的影射。

「銀河」元素很多,充其量只是點綴。重要的,是風格,杜琪峯沒讓銀河映像的風格完全流失。片頭沒有「銀河映像」的logo,用江湖點的話說,這是丟了字號。而他、韋家輝以及游乃海,盡他們所能,在事實上捍衛了銀河派的旗號。鑒於太多港區導演在內地的作品,港味盡失,我們可以說,《毒戰》讓港味在合拍片中多滲透了一些。「壞人必死」的內地定律,杜琪峯無力改變,他用黑幕伴著法院的宣判,再切到死刑現場,蔡添明(古天樂飾)口中爆出一堆毒梟內幕,戛然結束。這個收尾,可謂妙筆。一個惡人終結,惡與毒並未終結,杜琪峯破解了內地警匪片多是毫無說服力的光明尾巴的俗套。

時至今日,杜琪峯自是港區導演的代表,也是堅守港味的代言人。而港味是什麼?沒有定論,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盡皆過火、儘是癲狂,這是對港片流傳最廣的概括。杜琪峯「銀河映像」時期以來樹立的風格,克制、冷峻、目的清楚,有意識地在類型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絕不過火,更不癲狂。他在《無味神探》以前的作品,和主流港片相像,沒什麼個人特徵,從《無味神探》開始,直至「銀河」時期以來的作品,他改變了早年的創作觀念,這是和以前的割裂,「銀河」這個字號,是港片開始衰落後才崛起的派別。《毒戰》的港味,只是銀河味道,是杜琪峯的風格。

善變通的港區導演,他們的主流趨勢是奔著內地市場,快速撈錢。保持水準的,不過杜琪峯、徐克等寥寥數人,參照黃百鳴、陳嘉上、文雋那幫人,他們的行為很「不港」。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杜琪峯堅守的,不是什麼港味,而是那份對電影的虔誠,該有的基本節操,一種認真的態度。《毒戰》里,內地和香港演員的表演,融合得相當自然,作為一個靠譜導演,杜琪峯不允許他的演員表現糟糕。

《毒戰》情節流暢,節奏緊湊,卻也僅止步於此(額外意義由內地特色貢獻)。如果希望有更多回味,深度更進一步,人物更立體一些,還要港味再多一些。這裡的「港味」,是說自由的味道。少些創作束縛,杜氏風格才會全數移植過來,才可能在杜氏譜系、而非內地警匪片上有所拓展。這些年,杜琪峯的電影大致可以分為「槍炮」與「玫瑰」。杜琪峯曾戲稱不懂女人,他導的愛情故事,的確是差作居多。而他的槍炮,需要自由,若只有純港製作允許他盡情揮灑,那麼他以後的北漂作品,恐怕只能徘徊於《毒戰》的水平線。【搜狐娛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