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忠烈楊家將--Saving General Yang

忠烈杨家将/一门忠烈杨家将/杨家将

6.3 / 2,908人    102分鐘

導演: 于仁泰
編劇: 黃子桓
演員: 吳尊 周渝民 鄭伊健 林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iyie

2013-04-07 03:50:26

一部電影,為難了一群人


不論從哪方面而言,這都是是一部很難拍的電影。編劇故事很難寫,電影的境界很難昇華,演員硬要把它拗成英雄主義的戰爭片又難以逃脫它本身偶像電影的基礎,電影能拍出現在這個模樣,大家都為難了。

首先。不論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是如何發生的,亦或是後代的評書如何來演繹這個故事,楊家將的故事從開場到落幕,環環相扣,情節順時而發,人物逐一登場,各司其分,說句草灰蛇線,綿延千里都不為過,那麼這部電影拍什麼?要怎麼拍?就是主創們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如果要想把楊家將的整個故事由頭至尾的擺上螢幕,只怕沒三四個小時都拿不下來。所以編劇們單只拿出整個故事中最精華、最高潮的部份做加工、演繹,實在是無奈而唯一的對策。至於故事情節中其他必需的部份,沒關係,用些零散的片段稍作補充,只要觀影過程中觀眾能看明白就行了,反正整齣戲的重頭在戰爭場面,這些片段只需要發揮他們過場戲的作用即可。

於是在這樣的編排下,整部電影的聚光點都圍繞著楊老令公和楊家七子身上和相關聯的戰場戲份,其餘人物和情節顯得多餘而可笑。還記得楊六郎和柴郡主在花田裡談情說愛的那場戲嗎?還記得擂台比武嗎?還記得皇帝在某個類似哈利波特校長室裡,那段為高潮部份做鋪墊的前戲嗎?還有柴郡主與楊六郎緊緊相擁,離別情深的戲碼,統統都是敗筆。

台詞是可笑的、場景簡陋的、人物是空虛的,連一貫能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奸角都顯得傻、大、空,

電影的拍攝難點除了敘事方式,更難的一點在於如何表達你的人文主義情懷,你所想表達的情懷,又是否能為觀眾所接收。忠君愛國的思想在現在的社會已經很難引起共鳴了,反而在目前的場景下有很容易被質疑成封建社會的愚忠思想,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電影是很迴避這一點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的「忠孝禮義」,唯一的落腳點只能歸於「孝」了,以「家」的概念為核心和出發點,才讓一切有了合理的解釋。

七子上戰場,不是為了要擊退侵犯邊界的遼軍,而是為了救父親回來;父親撞李陵碑而死,在電影的渲染下,我想幾乎沒有人認為是為了守節,還記得蘇武的話嗎?「大羊不死,小羊難活」,所以楊業的死是為了兒子們能活;而就算是父親已死,也不能就地埋葬,而是要拖著屍首回去讓母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而從老大開始,一個個的楊家將最終成了戰場亡魂,其實還是為了父親能完整回家。

你能說忠君是愚忠,你能說愛國是死腦筋,但你不能批評孝道,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向父母盡孝是怎麼樣都不為過的。於是這走得又是一招安全棋,卻遺憾得難免把楊家將的故事和精神狹隘了。

在上述兩個問題存在情況下,各人物的戲份是否平均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好在這就是一部人物的群戲,看得就是人物之間的互動與撞擊,單個角色若是戲份太過出挑倒會顯得很有問題。以上兩項均表現平平的電影,唯一能看的只有一票養眼的帥哥和精彩的打戲了。

所謂帥氣是靜態的,把楊家七郎一個個的拿出來單看,那都是百里挑一的美男,至少每個人都曾經有被觀眾記憶深刻的角色。而這廂聚在一起,孰高孰低,孰優孰劣,一眼就能看穿。

我認為此番角色完成度最高的,最右人物特色的只有楊大郎鄭伊健和三郎周渝民。

早在古惑仔的時代,鄭伊健就已經是帶頭大哥,此番再次出演大哥已經是駕輕就熟。何況歲月在他身上洗去了曾經角色中的匪氣和痞氣,褪去了不成熟,從男孩變成了男人,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現在的楊延平。沉穩,淡定,平和,對,是平和,你很難看到他的情緒變化,因為他是楊家七子的領軍人物,是穩定軍心的唯一關鍵,兄弟們吵架,等吵完了,才談談來一句「以後我再也不想聽到這樣的話」,就化解了大家尷尬的氣氛。這才是眾兄弟們信服敬重的大哥。

他沒有情緒變化嗎?不,他是有的。在整部電影裡,他唯一的一次爆發是在兩狼山,聽到七弟單槍匹馬得去向潘仁美討援兵,他毫不猶豫也毫不客氣得打了六弟(打得好!),「你就攔不住他嗎!」。因為他知道,七弟這一去就是有去無回,必死無疑。同時,對照之前的擂台比武,對照後面楊六郎向父親懺悔說早該攔著七弟時,你應該知道,老大可以忍你第一次犯錯,卻不能忍你一錯再錯。

在和母親單獨交談的這場戲,簡直把他在多重身份中擔任的角色體現到了極致:看過「七子去六子回」的之後字條,他仍是堅持要去救父親,然後安慰母親,對母親承諾既要救回父親也要保全兄弟,言下之意,即使犧牲自己也全不在乎(當然,他最後也是這麼做的),此時,他不僅對父親盡孝,也對母親孝順,他不僅是兒子,更是長子,是大哥,他的身份影響、造就了他的性格。

他已經習慣把所有的情緒都化解為無形,只是淡淡得接受事情的發生,然後做好自己該做的。就連自己的死亡,就連聽到耶律原那一番簡直是羞辱的話,他也只是平靜的,接受現實,接受自己死亡的現實。

而如果說鄭伊健的表演需要我們細細去品,而周渝民的驚艷卻是能直觀感受到的,每個看過電影的女性觀眾都無不感嘆於周渝民的出彩。武器使用上的討巧使得他的特寫鏡頭最多,不單單能讓只想看顏的觀眾得到滿足,最重要的是讓周渝民有了發揮的餘地。演員能通過什麼來表達人物的情感?動作、語言、表情或者說眼神,特寫鏡頭讓仔仔在眼神上有了發揮,讓觀眾能更多和楊三郎有接觸、有共鳴。

楊三郎是訥言的,他甚至比大哥更靜。大哥的靜,更多的體現在謀全局的沉穩,對兄弟們的關愛和照顧,大哥要在兄弟們都受傷的時候,查看每個人的情況,要在六弟慌亂無神的時候,鎮定他的心神。

而他的靜更多的是性格特徵。平日裡他也是靜默的,默默得承受兄弟們的爭吵,默默得承受著流血的傷口,他不會說父親陷於危境是讓自己多麼焦急,他不會說自己腿上的傷口需要醫治,直到大哥看到並給他遞上了燙過的匕首。他和楊大郎,在隊伍中共同扮演了守護者的角色, 而他守護的意味卻還要更多一些。

還記得出征前,鏡頭掃過楊家七子的狀態嗎?他在做什麼?只有他一個人手中懷抱著剛出世的幼子,那樣的溫柔,那樣的滿足,還有什麼比這個場景更能打動我們的心懷?還有哪個場景更能說明楊三郎的形象?他天生的就是保護者,對家人,他是溫柔的,愛護的,對敵人,他是冷酷無情、毫不手軟的,拼盡所有來抵抗。

他用箭,為兄弟們除去視線中的盲角,護其周全,保護兄弟和父親不受傷害。所以,戰場上的他從來都是殺伐果斷的,每個眼神都是那樣的兇狠,每一箭都射中要害,即使和敵人貼身近戰,也毫不畏懼,絕不猶豫。

你絕對不會認為這個人物沒有存在感,就在於靜與動的反差實在太大。在馬廄裡面,楊二郎問六弟,你有真正上過戰場嗎?你有聽過過骨骼斷裂的聲音嗎?你有看到過戰友、敵人在你身邊死去的場景嗎?楊延安有,他見過,他的手上了結了太多敵人的性命,他對視著遼國神箭手的雙眼,俐落得射下那支箭,卻從來不會膽怯於戰爭的兇殘,也不會因此嗜血,對戰爭亢奮。

在死前的最後一刻,當他看見耶律源拖著哥哥們的兵器時,一切都瞭然了。那個眼神,讓人神傷。

這就是仔仔詮釋下的楊延安。人人都會愛的楊三郎。

於是,在這兩個精彩角色的對比下,剩下的兄弟們顯得很尷尬。

其中最最尷尬的莫過於於波的楊二郎--楊延定。作為一個從未在主流商業片中亮過相的內地演員,夾在一票港台明星中,相關經驗和氣場的缺乏讓他很難把楊二郎演出挑。注意,是出挑。

他也是能打的,但是當鏡頭都給了四弟在沙場上赤身練拳的場景時,他的武藝從何體現?他也是有想法的,在蘇武廟時想帶著兄弟再突圍,只不過被大哥否決了。他也是關心兄弟的,會關照愛馬對自己的兄弟好一點,會在已經離開後,後返回大哥的所在處,不讓大哥一個孤軍對敵。百度百科中,對楊二郎的定位是單純、直率,只是這份單純和直率如何和七弟那種初出茅廬的青澀感做區別,而已經身為二哥的他,似乎在弟弟們面前還沒有存在感和威嚴,這是最致命的問題。

而讓我最感動的,還是在和大哥分手之際,他接過大哥的字條,霧氣漸漸濕潤了眼睛,卻還是爽快得說:「我們雁門關見」。也許,編劇和導演對覺得的定位,只在於完成了這場戲份即可。但對於於波而言,這樣的不完整是永久的缺憾了。

至於李晨--四郎楊延輝,林峰--五郎楊延德,這兩位的尷尬在於,如果角色互換的話,你會完全沒有違和感。甚至會覺得,讓現實中活潑好動的林峰來演後來去做遼國駙馬的楊四郎,文質彬彬,說起話來來一套套的李晨後來出家當和尚也許更合適。當然了,在港台演員壓在內地演員之上這一合拍片中的定律來看,主創還給了林峰會醫術這一特長,這兩個人互換角色的可能性也實在不大。

一部戲中出挑的戲份就那麼幾個,現在是哥幾個戲份分豬肉還分不了,更遑論出挑,群戲都出彩的除了《士兵突擊》我還沒有見過第二部。而對於這二位,角色的特性和之前的角色有所重複也是造成平平無奇的原因,尤其是林峰,在TVB這條電視劇生產流水線上,什麼主角沒演過,什麼職業沒當過,說到醫生,古代有《布衣神相》,現代有《天涯俠醫》;而有情有義的古裝青年,林峰更是駕輕就熟,卻了無新意。

至於李晨,他實在不是一個會將感情外化得很明顯的人,連談了新女友,也沒有大肆宣揚,這次的楊四郎,很難讓人點評出個褒貶。

一部戲中出挑的戲份就那麼幾個,現在是哥幾個戲份分豬肉還分不了,更遑論出挑。而對於這二位,角色的特性和之前的角色有所重複也是造成角色平平無奇的原因。

在愛說電影這一節目中,主持人問林峰,「五郎應該算是比較內斂的角色吧?」,林峰的回答是,「算是吧,但要看和誰比了」。很可惜,二、四、五郎們,就這樣被比下來了。

至於剩下吳尊的楊延昭楊六郎,和付辛博的楊延嗣楊七郎,實在是沒有點評的亮點。倒讓我想起另一對楊家將:胡歌和彭於晏。

作為楊家軍中唯一生還並肩負楊家將保家衛國遺志的楊六郎,無疑是戲份最吃重的一個。他好了,整齣戲的情感和境界都得以昇華一個層次。《少年楊家將》中的胡歌,是我的成長經歷中所接觸到的描寫楊家將故事裡,表達得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

無論是之前的青澀魯莽,還是成長之後的擔待,胡歌都用出色的演技,令人感同身受並且信服。胡歌和吳尊,曾同出演影片《劍蝶》,前者演反派馬文才,後者演大主角梁山伯,可是胡歌卻用悲痛的淚水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失去愛人的痛徹心扉,而吳尊卻用緊縮的雙眉和抽搐的面部,告訴沒有什麼叫做抽筋。對於這位商業電影的常客,我想說,請你再練練演技再接片吧,不然你演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個樣。

而當年電視劇中的七郎-彭於晏,今年練得一身好肌肉,只怕不必吳尊遜色,演技也更勝一籌,也許電影中的六郎讓彭於晏來演,恐怕要好得多。

而至於付辛博,連要拍需要裸露上身挨打戲份都不知道提前練肌肉,而只在片場臨時做伏地挺身來就急的人,也沒有什麼被點評的意義了吧。

其他女性角色:

佘太君-徐帆

只能說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角色,但是和楊業的那場夫妻之間的對話,對於你們這個年紀來說,真的合適嗎?!!!太肉麻了吧

柴郡主-安以軒

這是一個很讓人齣戲的角色,搭配上吳尊之後,戲出得更加不知道去了哪裡。

她是一個很神奇的演員,在於她的每一個角色,讓人的感覺都是她自己,而不是角色本身。她的說話方式與表演方式並不會因為角色而改變許多,而這麼多年來都有角色找上門,也許是因為演員背後更強大的因素吧。

安以軒是個只適合演林月如那樣在窮山僻壤的小鎮中長成的無拘無束的小姑娘,這才是她的本性。她連妓女的才情與媚氣都演不出來,更遑論郡主的高貴。

李倩

之所以把她單列出來,真真是我的私心。想當初《大唐雙龍傳》中,還曾經迷戀過仲致配,現如今在同一部電影中碰頭,一個已經是真正的少爺,而另一個卻降級為丫鬟了。
也許男女演員戲路的差別就在於此吧。

花了一個下午還多的時間來寫出自己的觀後感,即便這部電影有許多的吐槽點,我還是會把戰爭場面一段段的拿出來反覆看,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唯一的著力點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