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忠烈楊家將--Saving General Yang

忠烈杨家将/一门忠烈杨家将/杨家将

6.3 / 2,908人    102分鐘

導演: 于仁泰
編劇: 黃子桓
演員: 吳尊 周渝民 鄭伊健 林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achel

2013-04-09 03:42:55

忠烈楊家將還不賴,不要因為演員都是偶像而否定電影的水準,惡意打手fuck yourself,羽扇一搖不要亂鏈他人的影評充作自己發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言:不要高估自己的眼光,而低估眼前還沒有看的一部好電影。雖然這部電影的偶像很多,故事也不是很完美,但不失是一部好的電影,因為一向的偶像演技都在這部電影上有進步,並不像以前的電影裡耍耍帥,他們都有進步。電影取自楊家將演義,對小說沒有過大的改動,演義劇情60%,架構和劇情原創40%。

內地版100分鐘,香港試映版、台灣版和公映版都是120分鐘。兒時的二郎經常和大郎打架,打傷大郎的故事;變陣拋酒囊火攻的時候,周渝民在部隊後握箭,列兵指揮弓箭部隊放箭;二郎看懂七子去,六子回的意思,回來救大郎;大、二、三、四、五郎的打鬥場面,都沒有完整在內地版出現。內地版剪得太多,與香港版對比,少了20多分鐘,所以顯得打鬥、受傷太突然和倉促,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至於佘太君摸著七郎的面部,一個分鏡剪接到出陣前,摸著大郎,其實這個是導演的風格。七郎問娘親皇上批准我們了嗎(大概是說批准他們七子出兵救父)?一個剪接,佘太君還是那個佘太君,但摸著的是大郎,七子穿上盔甲就像軍人列隊站在廳中,這裡已經回答了七郎的問題,沒有婆媽台詞,反而聚集在出戰前,母親和兒子離別前的互動。我非常喜歡這個剪接,真的很不錯。導演整部戲幾乎都是用歐美手法去製作,如果看不明白,你就會覺得導演雜亂無章亂剪,叫導演重新剪過。出戰前的昏黃天空和環境,那種色感、色彩氛圍是在表達楊家將出征救父的沉重情緒,並不是說潤色差,拍攝差,導演不會拍。出戰的日出和將近結束的日落,承上啟下和前後呼應,開始的日出是七子出戰的故事開始,日落是六郎完成任務,也是應驗了七子去,六子回的預言。最後徐帆的佘太君望著六郎,她表達得很愕然,她沒有問六郎其他的兒子去了哪裡,她大概頓時明白預言是什麼意思。她抱著楊業的頭,對六郎說「我們~~~~~回家」結尾式語句,這是六郎和自己失去親人的慰籍,也同樣是給觀眾而說的。給觸碰到敏感處的觀眾填補脆弱心靈的止痛藥,也是給觀眾對楊家將的慘烈作出釋懷的語句。我比較討厭總是彰顯愛國精神的電影,電影的恰當溫情反而符合我的要求。如果電影有完整版本的BD光碟,我必定會購買。

缺點:內地版那些剪接真的令觀眾接受不了,一個鏡頭來回,已經開戰和受傷,細節位刪除了。那個應該某局檢視完再剪去血腥的部份,七郎那把什麼子母槍武器,根本沒看到過他用過,弄出來只不過是裝飾罷了。整部電影,他的打鬥基本少少少,完全就是為了被射殺而誕生。如果不是簡介和宣傳說楊大郎單挑遼軍80精騎,真的不知道那就是80精騎,看內地版應該要先去看簡介,才會弄明白發生什麼狀況,因為都沒有像120分版那樣跟你解釋。二郎在中國和外國的評價,都是死得過快沒交代清楚,最後的打鬥過於平淡。還有的是楊家救援軍的士兵全葬送在土城,主帥和將軍竟然拋下麾下的士兵,然後為救父親離開土城而撤退,這個是什麼邏輯?在逃亡兩狼山到被追殺這段時間,場景很荒蕪,只有7人互相對戲,個人感覺有種說不出的話來的感覺。四五郎在最後的戰役才知道他們是超越所有兄弟的兄弟,除非你是粉絲一直關注這部電影,你才會一早知道他們兩個的鐵桿關係。特效比較一般般,如其說這部電影的特效很好,我倒覺得光線的畫皮2特效比較不錯。國際版預告的某些鏡頭最好不要盡信,有很多鏡頭都是重新構思的。在正片出來後,可能前部份一樣,但後面他承接出來是不同。就如鄭伊健最後單挑,國際版預告是彈上去敵人的兵馬裡面,正片出來後是走上敵人的盾牌那裡再躍入敵人的兵馬裡面。四郎國際預告是滾地,正片出來後是和五郎廝殺。國際版預告是四五郎單挑那個遼將,然後好像說是推遼將落懸崖後走投無路,兩人自己跳入懸崖,而不是一起推下去。劇照是四郎被弄爛衣服,五郎在預告中被打到凌空旋轉噴血,正片都不是這些,都是群殺,所以四郎的衣服沒有爛,五郎也沒有被打飛。七郎劇照是有怎樣逃出兩狼山再偽裝,正片是沒有的。所以還是不要信國際版預告,如果都有國際版預告裡面某些鏡頭,可能更好看。整體上拍得很唯美,卻和新倩女幽魂一樣的缺點,場景大,身邊的人數很空泛。

結局大家都知道,在劇情上沒有懸疑的情況下。電影公映前的數月,忠烈楊家將官方部落格還要每次發佈電影片段,發了十幾條視訊,每個角色的結局都公佈,連電影的所有情節都劇透,這樣的行為使觀眾離開了一部份,失去期待。恐怕電影官方部落格連電影都沒有看過都不定,楊二郎楊三郎在發佈會的時候已經說明了叫楊延定,楊延安。然而在他的部落格卻寫楊延廣,楊三郎一直寫楊延光。之後公佈了電影人物預告,他就把楊二郎寫了楊延安,楊三郎一直寫楊延光。當你看過電影之後,你就會發現,在電影的名字,楊二郎名字是楊延定,楊三郎名字是楊延安都無誤,反而官方部落格一直亂寫名字,把沒有看過楊家將的觀眾都誤會了楊二郎和楊三郎的名字。每天發佈劇照,如果你看過這電影就知道這張劇照出自哪個情節,但官方部落格他的劇照介紹完全就亂來介紹,完全跟沒有看過電影一樣。電影公映前的十幾條視訊,基本把電影的50%看了,真的完全把所有郎的劇情和結局他都發出來。那時候電影還沒有上映,他這樣做根本就是趕走觀眾期待,許多粉絲或觀眾看完,大部份的評價都是,我已經在預告裡頭看過。還有的是官方部落格將日本真三國無雙遊戲的配樂放進去這麼多條他發佈預告片裡面,如果這電影被日本這遊戲的公司追究,不知道怎麼辦,智慧財產權薄弱。我真懷疑官方部落格是不是幫華誼做事的,為什麼這樣說,你們看下面就知道什麼意思。

還有之前的SJM韓國組合主題曲,最終沒有放在正式電影裡面,但可能是事前的炒作,這樣又讓一部份有點愛國的觀眾離開了。如果說主題曲,本人覺得大上海的主題曲張學友主唱的定風波很貼合這部忠烈楊家將,無論是曲風和歌詞都很配合,但這只是我的幻想而已。這次的SJM主題曲除了香港版的廣告宣傳是有使用到之外,無論哪個地方的正片上映是沒有放到電影裡面。

整體上是聖鬥士星矢套路,你們走先,這裡我頂著!我們在下一宮再見。

電影算是蠻有誠意的電影,至少比血滴子、楊門女將高上不只是一、兩個檔次。劇情基本上是小說中某部份橋段拿出來,影片完全把武打跟戰爭場面實際拍出來,楊家將的楊家和將字,很清晰的表現出來,不像以往的楊家將作品,輕功、氣功你都用上,我想問楊家將會輕功、氣功還叫楊家將嗎?一躍而上,不用藉助任何物體到達最高點。在地下打到天上,從天上打到樹上,我比較反感。何為楊家這個家庭整體,何為將呢?這部電影可以體現出來,大致上算是不錯,個人覺得不差。至於人物方面,電影把楊大郎、楊二郎、楊三郎都成功塑造出來,人物細節位會表現出每個郎的特點。在歷來的影視作品,這三人完全被影視作品硬生生作為過場角色,平時是佈景板,不到最後死那一場都是沒有戲份。反派和姦臣都有人性的一臉,而不是一貫的反派作風,壞人都有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出場就是壞。奸臣也有自己的感情,這才是「人」的表現。令公和佘太君在電影裡耍花槍,某部份鏡頭和對白位置,緩解戰前、戰鬥中的氣氛。結局有些人說沒有結局,其實結局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刻意要說結局,要等到十幾年之後的楊家將戰役,那時候還是個開始而已,這樣反倒沒完沒了,現在電影的故事結尾用一堆文字記述而結束,我覺得既簡單又容易。當電影比較少提及忠的時候,觀眾就說沒有忠;提及了忠,觀眾你又說愚忠。以前的時代和制度,你是現代人你根本不能理解,還說得頭頭是道愚忠?

豆瓣評分和內地的評分完全可以說不中肯,豆瓣評分根本就不能信。有些電影還沒有拿獎之前是被評價爛片和低分,當電影拿了獎項,分數和評價馬上飆高。有很多低分的評價,都是隨便把別人的語句重新複製一遍來打分,有的看到很多偶像級參演而打低分,還有的是看影評和看預告就當作自己看過,以上四種根本連看都沒有看來打分。高分也有一部份是為自己偶像而打分,說實在,100分鐘的電影版本是中規中矩的表現。沒有看先給低分黑出場,只能說你對葫蘆娃和楊門女將毒害罷了,連電影都沒有看就別學人黑,別說什麼爛片,因為你連說這句話的資格都沒有,回家去睡吧。還沒有看就亂吠亂差評,內地的跟風評價和惡意打手可以用「吃屎狗」形容,不尊重電影,不尊重導演,不尊重沒有看的觀眾之餘,還不尊重自己道德的底線。

還有的是,英文電影名是起給外國人看,並不是起給中國人看,你認為你直接把英文名翻譯是個笑點嗎?外國電影照顧中國觀眾,起一個中文電影名讓中國觀眾明白,莫非也是給自己國家人看?如果要笑還是笑你自己,本來翻譯給外國人看的英文名,你卻翻譯給身為中國人的自己看。直接翻譯楊家將給外國人看有多少個認識?如果Die hard這是一部新電影,而不是較早之前誕生的電影的話,按照你的所謂直接翻譯,又被某些網民直接翻譯電影名字,Die Hard和虎膽龍威不相關,亂笑亂吐槽。

撲街不要亂用,這是粵語文化,某些國語人根本就不會粵語文化,還亂用粵語文化,死=撲街,撲街的意思不是死,說這片角色撲街的人,反而是個撲街。會粵語的人,真想毆打這種不會地域文化的人。亂吐槽又是你,亂笑電影本身小說有的設定又是你,亂理解英文名的用處又是你,亂用粵語文化又是你,果然夠強大呢。實際上你什麼都不知道地錯漏百出,把自身的槽點以為是電影槽點不吐不快的人。影片被這些亂用文化的人亂黑,電影沒可能不一蹶不起。楊家將人物本來小說就是死四個,死了就罵別人導演、編劇把每個人物弄死,本來從以前到現在的設定都是這樣,沒可能把他們復活吧?不是對你有偏見,是你根本沒有看過楊家將才能說這樣奇芭的評價。

什麼鬼谷子的出現,蘇武廟,七子去,六子回歇後語,三個郎陣亡,潘仁美妒忌楊家等恩怨,與七郎求援不成反被自軍射殺,有看過小說和戲劇版本,或是做過功課,大概也不會對劇情和結局感到意外或陌生。因為這些全都在各版本的楊家將小說裡面有設定,說這是笑點和槽點,那證明對楊家將小說故事不認識,說以上的設定是槽點的評價人,反而會被人恥笑你根本沒有看過楊家將故事,如其說沒文化,還不如說你沒有看過小說故事,還敢亂說話。比較搞笑的人,他(她)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吐槽這電影的台詞少,自家偶像的台詞少,正因為有以上的人,所以導致票房低迷,或者評分不中肯、影評差的原因所在。如果你有心在電影院裡面去觀看電影,而不是在電影院裡頭吐槽,然後又在網上炫耀你沒有留心看電影的吐槽點。假如有觀眾還沒有看,打算去看的時候,都會被這樣的影評渣子阻礙觀眾的左右。

如果有全片,這電影應該有4分以上。楊家將結局大家知道的前提下,這麼簡單的劇情就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搞什麼懸疑,不需要秀什麼智商,這題材還需要弄這些嗎?沒有劇情是因為你沒有認真看罷了,語句上的簡煉,真正表現出戰場上的緊張感,戰場上的默契。看到有人說台詞少就是爛片,我不明白戰場上要婆婆媽媽說這麼大堆台詞做什麼,情節快而緊張,你就是要這些戰爭電影婆媽,打仗婆媽婆媽做什麼,我認為台詞少根本就不等於是爛片。電影根本就不多裸露戲份,誰知道被人黑到整部電影都是是裸露戲份;電影不是說愛國電影,還沒有看就說愛國爛片,又是證明一堆水軍打手沒看過。不按楊家將評書寫愛國,你這個打手又說不愛國;寫了愛國,你這個打手又說愛國腦殘電影,你不看就不要做惡意打手。有些人都不留心看,還一直說幾十人把對方幾萬軍隊消滅,又說垃圾爛電影。對白已經說了是200兵馬就試出七子實力值得,何來說過幾萬軍隊和楊家軍對峙被消滅?以我所見,特效把那裡200遼兵造了差不多800-1000人,絕對沒有幾萬人。不過古代的兵馬數總有虛數,我不覺得奇怪,感官方面給人的感覺太多人,不止200人。好萊塢電影的愛國主義電影把你弄到感動,你就拍爛手掌給高分,說好電影不去吐槽,拿了獎更加好評。簡介寫了是兄弟情、家庭愛,看完回來還要亂噴亂吐槽。竟然還有人說少年楊家將和楊門虎將是歷史,我笑而不語,輕功、氣功、妖術都用上,改了95%劇情;還有的說為什麼不是歷史,果然是一部垃圾電影,問題是沒人說過這是歷史電影,我從來沒有當過和看過楊家將影視作品是有任何歷史可言。我看楊三郎的確是搶戲角色,寡言的設定其實有什麼好糾結?但他的角色搶戲並不代表他真的好演技,只能說是一個新突破。一直以來的電影,如果主角群里有弓箭手拉射的男角,那個角色是最突出,這個是一定的。

電影的內地版本雖然不算很好的電影,但是也賺得不少眼淚,故事剪短了,顯得中規中矩,楊家將能拍成這樣已經算不錯。

如果刪除七子去,六子回設定,這樣大郎的英勇犧牲,二郎屠殺一隊遼兵精騎或者把大郎殺剩的讓自己接替來殺光再死,反而死得其所,而不是被這幾個字弄成心魔去作戰,二郎看到大郎而無心戀戰去救援。假若將設定設回一貫小說故事和歷史那樣,八人不敵,才讓七郎去搬救兵,這樣反而最好。現在反而覺得好像不夠團結,分散開來了被殺,如果按回小說,就不會像電影七郎出了一會就掛了。呼延贊,你是最慘,因為沒有觀眾記起你的犧牲。帶令公快走→被遼將殺→那遼將再被楊三郎怒殺

有人說楊大郎X耶律原是配對,這個嘛,個人看法:其實他們代表的動物都是鷹,楊大郎的右肩甲是鷹模樣的肩甲,而耶律原的雙肩都是鷹模樣的肩甲,代表兩種不同的鷹,鷹的勇敢果斷,堅韌,老謀深算的睿智,看準目標,勢不可當,這就是鷹的特徵,這也是他們二人共通的特徵。楊七郎雙肩其實也是鷹,但我可以理解他是雛鳥,還沒有成型長大,勇敢果斷,勢不可擋他是有,但睿智暫時還沒有成熟。

大郎X二郎,這個嘛,電影已經很好表現了出來了。受傷部份,這二人應該也是配對的吧!大郎受傷的部份是左腕,所以左腕的腕甲拆了下來,腕部的衣服卷束起來了;二郎受傷的部份是右腕和背部,所以右臂腕部的衣服卷束起來了,左臂X右臂?

可以看看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他們的肩甲上都有花紋或者紋理,而六郎的肩甲是完全沒有任何花紋,七郎的肩甲以我看來是雛鳥型的肩甲,證明他們二人都是初上陣的青年。大郎是進攻和智力的文武統率型武將,所以肩甲右肩是鷹,左肩是二郎、三郎、四郎、六郎差不多的肩甲,這個左肩的肩甲與2346郎外貌差不多,大概是進攻類型的肩甲設定吧,大郎在這種進攻肩甲下層還有肩甲,證明他的謹慎,還有與其餘六郎與眾不同的大郎位置。二郎和四郎都是非常非常擅長進攻,所以他們兩個人的兩肩都是這種進攻類型的肩甲。三郎是看時機進攻類型,他屬於輕裝,所以是裹衣裝而沒有披風,單肩甲。左臂部連接著手腕的疊加盔甲,這個和五郎的差不多,大概是保護類型的手甲,保護拿武器的地方,七子除了三郎都有披風,因為他是遠程射擊類型,輕裝,後背還配備兩個箭囊,所以披風就得拿下,變成前視的裹衣設定。至於五郎的左右肩甲是疊加型的,左手是拿防禦類型的盾牌,所以左肩才兩個肩甲疊加,而右手是拿進攻的鐧,所以右肩和右臂膀處肩甲的多處疊加是能夠預防進攻的右臂的設定吧,五郎的盔甲大概是著重防守的設定。六、七郎前面說了,我就不說了。至於攜帶武器的皮帶,二郎,三郎,五郎都有,二郎、三郎的都是綁在身上,五郎的是掛在身上。

至於文服和盔甲下的顏色除了七郎幾乎差不多一樣,突顯他們的性格。大郎文服灰色和黑色,盔甲下的衣服是深灰色,沉穩的表現,圍巾是褐色。二郎無論文服還是盔甲下的衣服都是紅色,突顯他的驍勇和外向,圍巾灰色,不明白為什麼二郎的特別一點,唯獨他的圍巾前面有兩條繩子,是不是為了在騎馬的時候,飄逸的兩條繩子表現得更威風凜凜?三郎無論文服還是盔甲下的衣服都是黑色,代表他的沉寂寡言,圍巾紫藍色。四郎文服是淡紫色和水色,盔甲下的衣服是藍色,藍色突顯他比較輕鬆,圍巾淡水色。五郎無論文服還是盔甲下都是棕色,顯出他的自然、樸實和猶豫的感覺,圍巾接近黑色的墨藍色。六郎無論是無論文服還是盔甲下都是白色,突顯他的純淨還有忠孝的感覺,圍巾也是白色。七郎文服是藍色,也是輕鬆感,而盔甲下的衣服是綠色,給人的感覺是有活力的感覺,圍巾棕色。圍巾我覺得純粹更加令觀眾容易區分,配色也是跟他們盔甲下的文服顏色配對。披風色是由灰色到淡水色都有。文服七子腰間都有一塊玉珮,而文服我比較喜歡耶律原的文服,很有一種哥德式的風格,周圍有著金色鈴鐺。盔甲我真的想說,看這麼多楊家將影視作品,這是最靠譜的盔甲鏈甲設計。肩甲等純粹個人看法,與電影無關。

武器方面和人物方面,小說也沒有明確說明楊家將是全部拿槍,所以在血徑小路的時候,楊家救援軍七人各自都有拿楊家槍。二郎設定臂力好,所以只有他左手拿槍,看到大旗就扔插在地上了。最主要使用槍的還是大郎和六郎,一個是楊家的長子和長兄,一個是貫穿整個故事和唯一能回家的弟弟,也是楊家將小說的主角。許多人討論這個武器,原著楊業是用關刀,有金刀老令公外號,所以這個很正常,竟然還有人說導演和編劇沒有看過原著亂改,這句話應該說明你根本沒有看過任何楊家將小說還亂說。還有其他郎的武器,原著只有六郎是使用槍之外,只剩下七郎了,其他郎並沒有記載是用什麼武器。還有楊家槍不是一種武器,是一種槍法,全稱是楊家霸王槍法。這部電影每個人的武器設計挺不錯,楊家槍攻擊或者拿著的時候,都會有叮噹的聲音,非常的清脆。步戰和馬戰的武器作用不同,是可以理解的,馬上用長武,步戰用短武。二郎、五郎、七郎在小說都是好勇好戰類型,電影裡都給他們配上雙武器,而三郎是謹慎型所以是遠距離武器。七個郎也有匕首配備,主要都是楊大郎最後戰鬥的時候使用,楊三郎近戰的時候使用,既可以遠程,又可以近戰,還有楊六郎最後用匕首插耶律原。楊家槍為次要武器,但他們只是用過一會而已,往後武器就忽然消失了,本來掛在楊三郎背部的楊家槍也不見了,我還以為每個人都會耍幾幕楊家槍法再換正選武器呢,除了二郎和三郎沒有耍過楊家槍,其他郎都在開路的時候使用過。楊家將七個將帥的槍是白纓,而軍隊裡面的士兵是紅纓,一樣的槍只是纓的部份不同,而楊七郎的子母槍是墨藍色的纓。遼國的槍是另外一種,是黑纓,槍身部份是一節一節的凹凸。頭盔楊業、呼延贊、潘仁美三人都有,他們頭盔頂端,都好像很高聳和尖塔的白纓,突顯他們三人在國家的地位,除了他們三人,雙方士兵也有頭盔。楊業的主帥服飾大概是潘仁美紅色那一套盔甲,而先鋒的服飾就是藍色那套吧。個人認為可能顯示他們雙方的大將,還有可能令七子和遼將更加特別,只有他們沒有頭盔但有披風。最後七子和令公都丟盔卸甲的落泊,披風有的破爛,有的已經在逃亡中沒了。

髮型等方面,大郎、二郎無論是文或武服裝髮型都是一樣,234567郎文裝都是有髮髻和頭髮固定飾物。大郎髮型都是往後垂直的長髮,左右的發線也向後,完全沒有明顯的髻,但其實有個小小的發網在他頭頂端固定髮型。二郎髮型是短髮裝,有髮髻,左額長疤痕,唯一一個有疤痕。三郎髮型是在二郎基礎上稍微增加中馬尾,七子唯一一個有鬍子,有頭髮固定飾物和布料。四郎,上戰場摘下了頭髮飾物,沒有髮髻,後面摘起的長髮馬尾。五郎,有些鬚根在嘴上,有髮髻,後面大長髮沒有紮起來。六郎和七郎的髮型和五郎的差不多,六郎後面的大頭髮是分開的,七郎和父親一樣是高髮髻。遼邦的髮型全是現代類型,挺適合的說,很有個性。

楊業,武器是關刀(關刀是所有版本小說的設定,過往的電視劇一直都有沿用這個設定,除了那部什麼少年楊家將,把全部楊家將的角色的武器亂改為槍之外)。人物設定有威嚴,又細膩的角色。對朝中的人沒有提防之心(一貫楊家將小說的設定,也有文字記載),電影中以大局為重,只為國家的忠而放下兩家的芥蒂。楊業在這場抗遼戰役陷於苦戰,也知道七子順利通過前方是耶律原的詭計。這裡我自己將楊業這樣理解,年老與苦戰而消磨了自己的銳氣,所以命令大郎把其他兒子帶走,拒絕五郎的醫治。最後撞死李陵碑也是小說的設定,總體來說,楊業差不多沒有過多修改,完全是楊家將小說一貫的故事設定。至於撞碑那裡我覺得拍得不錯,不故意去拍攝撞碑的過程,而是用一個蘇武夢中的對話解開令公的迷惘,也不能說夢,是他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裡,現實與虛幻中走向李陵碑。楊業被蘇武提點了,沒有一個皇帝會救敗軍之將,然後令公問蘇武兒子如何,然後說羊去隱喻,是守節還是求生,讓楊業自己選擇,這裡也可以理解為,為了兒子全部脫險,唯有自盡。楊業角色塑造是歷史60%(被潘美和王侁派往不利的戰鬥中,導致戰爭失敗被俘虜,守節絕食而死)+40%(小說一貫設定撞碑,小說是一路上保護宋主,評書版本改成是保護假扮宋主的兒子們,最後大軍全軍覆沒,他和六郎逃到蘇武廟,子盡失,又盼不到七郎請救兵回來。楊業看到蘇武廟門前有人為李陵(李陵本是漢朝,後投降到匈奴的降將)立碑,楊業他也不忍做下一個李陵,唯有自盡) 我不覺得楊業愚忠,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制度和看法,現在愚忠這個詞盛行就亂用,你能明白當時朝代的生活過的人嗎?你明白當時的制度和現在的制度嗎?你又不是國家的大將和朝廷大臣,我只能說愚不愚你根本沒法說。

大郎因為長子和長兄,楊家槍很正常,只是當初和宣傳照的設定是長劍,但最後都沒有用過而已。有擔當和壓得住弟弟的角色,長兄如父。就如父親出戰前,弟弟們在馬棚議論父親這次出戰的事宜。當大郎聽到弟弟們的議論後,他不想弟弟們對父親明天的戰役而顧慮,也是給大郎自己的安慰,所以他說 剛才那些話,我以後不想再聽到。一個雷響,他朝上顧慮,既顧慮明天的戰役,也顧慮自己的父親。很多時候他也有弟弟的顧慮,但他作為長兄,很多時候唯有頂著頭上,都要作為長子和長兄的位置為家庭和兄弟作打算。大郎和二郎打了這麼多年仗,都是出生入死的,大家都有一個默契和共識。到大郎獨守的時候,二郎打算跟他一起獨守,他知道二郎的脾性,才會去勸阻這個親兄弟二郎,所以他們平時不會有過多的對話和提點,但危難時他們就會有互動性的對話,表現出兩兄弟一直有一個默契。三郎的話,電影中一個眼神,大家不會說話,一個動作讓三弟領會該做;也沒有交帶二郎什麼什麼的,因為他們以前一起戰鬥過,二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大哥沒有說就知道去找回自己的馬撤退。掌摑六郎,是他沒有對弟弟的負起責任而掌摑,怕六子回的預言,不是他自己來終結,也是對弟弟的緊張,教導六郎應該對弟弟負起職責的一掌。最後楊大郎接受不到眼前現實,所以叫楊五郎快點幫爹療傷。他們這麼辛苦來到這裡,就是救爹,可是最後竟然自盡。當六郎說帶爹回家,他也把父帥的頭盔給爹戴上,將帥的頭盔應該是一個英雄的象徵和地位。至於總是被某些人笑的一句話:五弟,快點把爹治好,這句話是國語版本;但我看的是粵語版本,他是這樣說:五弟,儘快幫阿爹療傷。不過我還是勸某些吐槽腦殘不要直接把粵語版本的語句又直接翻譯國語來繼續吐槽,免得文化不同,又亂吐槽。我覺得粵語版本翻譯得妥當,但是鄭伊健的後期粵語配音不夠入戲。

二郎使用雙刀,他的設定是什麼勇猛和臂力類型(簡介是寫力型),所以我覺得蠻合適,只是那雙刀的模樣很道具的感覺,進擊的二郎,立體機動裝置就是暴雷了。在馬棚的時候,他斥罵七郎的說話,感覺上他是不喜歡戰爭的角色,大概多多少少和他額頭上的刀疤有關的吧!這刀疤,可以說他久經沙場,也可以說他當初勇猛不計後果造成。雖然是責罵弟弟,但他出戰前在馬棚,也可以體現出對弟弟的愛護。平常他對大郎的敬佩,兄弟二人的職責都是指點他們弟弟。二郎他帶著雄雄戰馬奔襲,那個畫面他真的非常帥非常有震懾力,語言上的表達都是很率直,很有膽氣的。他騎術的精湛和與馬交流七子非他莫屬。二郎的人物其實都挺戲劇性,他最擅使馬,卻死在馬之下。有人說他留下自己大哥獨立抵擋,不代替大哥抵擋死的位置,真是狼子野心的白痴弟弟。這趕回去是不是有病,這樣死沒腦和白痴,這樣就死了根本就是庸才。鄙視說以上話的人,我上面說過他們之前一直一起打仗,本來二郎就是打算和大郎一起抵抗遼將,但二郎也知道大郎的脾性,他知道大郎決定了就會去貫徹,所以才會離開。他回來是對家人的顧慮,某些觀眾一直說一就一,來來去去作甚,我自己一直這麼果斷,這個我對你非常無語;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人無時無刻果斷,所有人一定會有顧慮和憂慮的時候。二郎有勇氣為自己將要死的親人一起死的人,反而令有尊敬,這個就是義氣。我也可以這樣理解,網友認為他最後沒有精彩的武打戲就被殺,所以覺得他死不值,我看到他砍死了兩、三個兵就被拉下來了。什麼叫死得沒腦和白痴,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你本人救你父母,你救不到還被人殺死了,你是不是算沒腦和白痴的廢物?愚孝沒腦庸才?我看到以上話,瞬間覺得你本人根本連孝義都沒有,有吐槽沒孝義的廢人一個,不想跟這種廢人作解釋。二郎他最後臨死前,心裡說的那一句話非常非常非常煽情。

三郎使用弓箭,沉默寡言的性格很適合擔當狙擊的位置。小說沒有明確性格設定,影視作品通常把小說楊五郎的設定放在楊三郎身上,通常都叫作衝動的三弟弟。說回電影,三郎除了按照大郎的方法去做,也很聽二郎的話,二郎說三弟,你帶弟弟先走,我和大哥留下,他就第一個先走,所以這裡我也理解為二郎和三郎大家都有一個默契(順便解釋現實某二郎和某三郎扮演者在床上的某些行為*3*)。有人說他好像或者與奧蘭多•布魯姆的Legolas勒苟拉斯一樣,其實我覺得正正相反,只能說他的形象和狠勁與Legolas勒苟拉斯相似。對比言語上,Legolas比較有情緒上和語言上的起伏表達,有問題會敢怒敢言,也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表現的角色。而楊三郎是一個寡言,喜歡在行動上表現。開心的時候他會用表情和舉動來表現,發怒的時候,他會用嘴臉和行動上的節奏去表達他的情緒,並不像Legolas勒苟拉斯個性張揚,我只能說形態上比較相像。危急和真正憤怒來臨時,他就會發聲。電影雖然刪剪多,但還是有很多細節。很多觀眾評價說什麼楊三郎的箭用不完,我只想說你們只會看楊三郎的假戰發笑,沒有看他為什麼假戰。在戰場上撿取的箭矢,你會看到箭筒有兩種不同的箭,一種是還沒有發射的箭矢,另一種是沒有羽毛殘爛的箭矢,正在給自己補給。如果你是純粹耍花痴,你根本不會留意,還要一直說用不完。最後把剩下的箭都放在一個箭筒里。最後在禾草最後的戰鬥,兩個箭手完全就是屏息以待的靜默對決,導演完全用西方方法來拍攝,箭矢在禾草對射,在東方是沒有這種效果。

四郎使用緬刀,性格比較活躍的設定,基本什麼事情經他一說,都好像迎刃而解一樣。剛開始就想,這個緬刀跟楊四郎結合有點奇芭的感覺,沒有見過有正派的人拿一把這麼長的刀具。當你看完電影,你會發現這把武器跟楊四郎很貼合,這個緬刀的外貌其實就是日本武士刀的前身。當你看到楊四郎在夜裡裸身揮刀,你會感覺恍如日本武士在夜晚挑燈一樣。他總是需要亢奮,體現出他多麼的需要狂熱,令自己無時無刻進入興奮的狀態。他的武器配合他的性格,在戰場上那狂熱式的奔跑與燕返攻擊,你砍倒我,我必然回敬你的,這正正就是一個狂熱的日本武士的表現。四五郎不到最後,我都不知道他們兩個是超越所有兄弟的好兄弟。

五郎使鐧盾,性格是多愁善感(小說原著都是暴燥設定,幾乎影視作品的設定都是武力高強,但愛好和平的設定;而暴燥的設定,通常都給了楊三郎),也是軍中的一名醫療官。鐧盾很明確,他不愛戰爭而有盾牌的設定,單鐧是他不可能不作出攻擊,但單鐧的傷害較少,體現出他不喜歡戰爭的設定。到最後一戰,他需要用一個藉口讓自己廝殺敵人,所以他問四郎拿檳榔,作出最後的犧牲;和四郎對視的契合,二人聯想兒時山澗跳河的畫面令人感到惋惜。至於有某些人說那個時代哪裡有電烙鐵這些高科技,到底編劇和導演是不是有問題,我只想說那只是一把燒紅的短刀,何來有高科技電烙鐵?

六郎武器楊家槍,性格就是青春期到成熟期的小子,經過一場戰爭和父親離去的洗禮,浴血成長的這樣一個角色,最後因為眾兄離去而憤怒打敗耶律原。回馬槍雖是大快人心,但是我真的覺得這個橋段,非常的刻意。

七郎武器子母槍,子母槍是什麼呢?我真的不知道,真的沒有看過他用來耍過或者戳敵軍,怎樣使用真的不知道,詳情看海報,弄出來純粹裝飾。性格衝動魯莽類型,每一次說話都比較衝動和率直,就如馬棚、幫父親穿上戰盔時一樣。他的魯莽既是給楊家帶來災難,也給自己帶來死亡。有人說他白痴,竟然向潘仁美投槍,如果他不投槍,潘仁美會出兵救他們,他就不會死,愚蠢到白痴。這裡是一個孝字吐槽腦殘到底明白不,就算他不投槍潘仁美都不會發兵救他們。到底有沒有看劇情和對白?潘仁美明知道他是楊七郎,都故意說他是遼兵不支援,還叫他快滾。在這樣生死關頭,看到自己的父親危在旦夕,大軍元帥竟然都公私不分,當然會恨不得把這人殺了,投槍很正常。還有這個演員我不認識,但人設、造型什麼的,我覺得真的不錯,只是故事性,這個人物真的比監軍大人還要少戲份。

如果外國人認不到誰跟誰很正常,就如中國人看外國人一樣。中國人也認不到角色是誰跟誰我覺得也正常,除非你是事前留意這部電影。恐怕除了大郎,六郎,七郎是知道是什麼角色之外,其他那些恐怕比較難知道,他們除了開始的字幕有提到之外,不到危急關頭也不說出對方是多少郎。鄭伊健我相信誰都知道他是大郎,總是在最前端,還有那個大哥氣場,很正常。還有那個六郎和七郎,事從他們所起,認得到很正常。至於其他的,二郎在最後才被大郎叫了一聲二弟,三郎就是被六郎叫三哥,被二郎叫三弟,四郎沒有說過,五郎,大郎和四郎叫他五弟。雖然導演在開始用字幕標明角色名字,武器也故意各自不同,圍巾和盔甲下的服色也是不同,但這樣也影響不到觀眾認不清角色的事實。

馬棚裡基本說明了七人的性格,七人平時是怎樣相處的地方。有部份觀眾評價是七子完全就是蠢死和愚孝,說他們救父親就等於蠢和愚孝。唉,我大概明白這些人,當這些人的父母親遇到危難,一定是丟下自己父母第一個落跑的人,他們的父母在危難中去世,就只會在遺體面前裝作難過罷了的渣子,最後順理成章承繼遺產。

耶律原在台灣觀眾來說,聽說超帥,超有魅力的反派,甩斗篷那一下超帥。心靈扭曲的角色,手到拿來的把每個郎解決,每次都在半殘的情況下把對方解決。許多觀眾說他最後單挑這麼沒腦,只能說你不理解耶律原這種人。對於沒有反抗能力的仇人,一家人快死光,只剩下一個,一切都在自己的鼓掌之中,不弄死這是最好的享受,慢慢折磨自己的仇人。可惜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超出耶律原自己的預算,被楊六郎怒殺了。至於他的蘋果,我想問是不是在監軍大人頭上拿的呢?為什麼這麼說,自己看看監軍大人的頭飾你就知道。

潘仁美出場比較少,主要都是和他妹妹搬弄是非什麼的。不過在最後那場表現得很好,楊七郎被射殺後,眼泛淚光,說了句「好!」。應該是想起自己的兒子,也是為自己兒子之死解恨。這裡沒什麼可能因為楊七郎死而感動,如果他被感動到,故事劇情他應該增援了楊家將,而不是在結尾語句介紹留下臭名。

粵語和國語配音,還是喜歡國語,但國語某些台詞不是翻譯得很好,而粵語的配音許多不夠入戲,四郎粵語配音古明華,雖然配得很好,但好像聲線不太符合四郎。大部份粵語配音完全不入戲啊,我不建議看粵語版本。有些地方沒有刀劍的聲效,或者聲效延慢了。

董瑋的動作設計,你會發現楊家將,呼延贊,還有耶律原他們的攻擊動作都是迴轉式。就是說他們作出每一個攻擊都會帶身體迴轉連攜,你會看到同一個畫面,呼延贊-楊六郎-楊四郎都會作出好像波浪式的迴轉攻擊。

川井憲次的配樂不錯,這個是黃百鳴一直合作的配樂大師。有點振奮,又有點催淚。

導演是好萊塢的導演,許多腦殘噴粉打手還當他新導演,不認識的無知腦殘噴粉打手還說他只會在內地撈錢。可惜這個導演如果像你這樣說,在這6年時間應該在內地有許多作品,而不是拍了一部霍元甲就沒有拍。當初導演在節目說過,他本來沒有打算在華語這邊拍電影,打算一直待在好萊塢那邊,因為他離開了中國這個電影圈有十幾年,不熟悉中國這邊的情況,自己的國語也不好,也沒有自己的電影團隊,所以根本沒有想過在中國這邊拍。只是李連杰多番邀請,才幫李連杰拍霍元甲。當初李連杰找他,打算重拍霍元甲,於仁泰覺得霍元甲這個題材很舊,又拍了這麼多次,還翻拍做什麼?李連杰跟他說是要表達自強不息的精神,而不是純粹表現武打,導演頓時明白,對重拍這個題材而改觀,認為這個是電影有意義,所以才拍。他當初也不看好票房,但出來後,想不到霍元甲的票房過了億,在中國和國外也有許多好評。相反這次楊家將,幾乎是沒有看就批的腦殘打手,所以導演這次想表達的孝與愛沒有人理解,還一直被某些腦殘說愚忠愚孝。

如果你喜歡幾個人把敵方整個師和軍殲滅,勸你不要看,楊家將他們不像抗日殘片那樣,一個人把一個師消滅,幾個人把一隊大軍完全殲滅。楊家將他們每個人都是隻身一人之下頑強抵抗,最終壯烈犧牲。

楊業本來是北漢降將,不屈投降而死節是歷史,撞李陵碑是小說添加,給他一個英雄的冠冕。這一個七子去,六子回這個設定變成宿命,鬼谷子跳到楊家將故事道出預言,其實我覺得小說設定有問題多過編劇,編劇都是按照小說設定去編寫。七子去,六子回有人說鬼谷子純粹騙人,他有騙人嗎?的確是六子回,有人說佘太君自己誤會,恐怕是觀眾你自己也跟佘太君一樣誤會了,所以才會導致你對電影的差評因為鬼谷子的騙人預言。不要說電影不按什麼歷史,楊家七子一直都是戲劇化的演變跟你添加入物情節,歷史七子就只有大郎楊延朗楊延昭是有名氣,其他的六子都是沒有記載就死了,看楊家將根本不能說用歷史去看待,因為大家都已經把小說的戲劇化情節與歷史相結合在一起了。你說電影不按歷史,證明你連歷史都都沒有看過。再說這電影給人的感覺很偶像劇的感覺,但觀看完後,並不是偶像劇,而是表達家庭和兄弟情的電影。什麼愚忠愚孝愚蠢的仁義我不敢說,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你我都不能各自否定。

這部電影的編劇,黃子桓 / 劉詩嘉 / 於仁泰,出品人黃百鳴兒子黃子桓和新晉編劇劉詩嘉是這整部電影的編劇。聽說於仁泰是設定這部電影的人物性格特點,圍巾和盔甲的,是最後那一場蘆葦箭役也是出自他手編劇,參考西部的槍戰,來設計這場曙光蘆葦戰。我相信和肯定導演的能力,但我不是很肯定黃子桓的編劇能力。黃子桓的劇本其實比較一般般,有時候會給觀眾出現質疑,真的紅起來只是葉問,開心魔法實在用爛字形容。劉詩嘉好像是這部電影才開始出現的編劇,如果初出茅廬,我還可以說算,不評價。劇本我真的覺得很多地方都不通,雖然電影很好看,但是劇本如果再弄好點就好,葉問不感動,但絕對比楊家將這部電影精彩。

當你認識二戰史,你就會去吐槽拯救大兵瑞恩;當你只認識葫蘆娃,完全不認識楊家將小說,你就會去吐槽忠烈楊家將;當你不會二戰史和看過楊家將小說,你就不會去吐槽兩部電影的設定。楊家將小說很多版本,並沒有什麼原著之分。

觀看完可能有人覺得無聊,有人覺得感動,無聊可能是只因為看帥哥,忽略劇情,自身也遺忘或缺失忠孝仁義,感動可能是忠孝仁義這精神,觸碰到那薄弱的淚點,也有可能自己的偶像扮演的角色被殺,而感到惋惜落淚。

楊門女將嚇壞人了,害慘這個題材。加上還沒有上映之前和還沒有看的水軍加鹽加醋,我只能說水軍真是害人不淺,票房一直低迷。過了一個清明節後的新一個星期週末,反而比較多人想觀看忠烈楊家將,可惜的是,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各地某些一線城市的電影院,忠烈楊家將竟然下線了,可惜可惜,才一星期多幾天而已。正因為太多人不看就低估,不看就噴,導致票房慘不忍睹。我身邊許多朋友在之前也是這樣看待這部電影,但他們看完後,都感覺比預期好很多。雖然電影有差的地方,但他們都覺得比預期中好太多。

「據說」華誼的宣傳不給力,想打壓剛堀起的河南製片廠,所以這樣對待這部電影。導致天馬和河南自家作宣傳,自開心魔法已經是這樣情況(本人覺得開心魔法真的很爛),這個只是網上據說而已,導致票房收益低迷。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楊家將上了,還在詢問上了沒有。如果四大名捕,畫皮和這部楊家將電影的意義對比,楊家將比較靠譜,但在光線的畫皮,四大名捕等特效來看,我真覺得光線的特效很不錯。同樣是被人過多吐槽的電影,四大名捕的票房卻有一億多,這兩部電影票房一個對比,問題出自哪裡?這我真的不理解,華誼和光線旗下的電影。

聽了於仁泰導演的訪問,當他知道編劇黃子桓找他拍這個題材,導演就想糟糕了,因為這個古裝電影已經對觀眾很疲憊,觀眾一定會說又古裝電影?又刀劍電影?悶都悶死了,所以他覺得古裝電影不容易拍。他說如果我只是為了賺錢,就不會找這麼麻煩和不容易的題材和戲種來拍。香港的試映後,有一個觀眾看完找導演他說了句,他說這個觀眾不同其他人,不像其他觀眾都是在討論吳尊、仔仔等偶像,而是對於仁泰說說他有膽量,竟然會拍古裝電影,逆水行舟,看完也很感動。電台主持人森美,說現在的時代是反的潮流,不明白忠孝仁義的那些現代人,大部份人都認為,不送父親回家,就是聰明人,送父親回家根本就是蠢人,現代人對忠孝仁義的理解就是蠢,蠢就是忠孝仁義。導演就是想說給你聽,就算楊家將知道是死,楊家將他們都要貫徹忠孝仁義,不明白的忠孝仁義那幫人就覺得是蠢貨。

作為觀眾,希望電影能死而復生,票房水漲船高,急起直追,後發制人,有2億就不錯了。粉絲和觀眾,快點把票房治好。沒有去電影院看的人,在網路資源上看完之後都有良好的口碑,但電影就是這樣,就算口碑有多麼好都沒用,當電影票房在虧損的時候,都不會有下一部。打手多數都是見低就踩,見高就拜。

PS:票房聽說只有內地不可觀,其他地方都可觀。不過我看電影不是看票房,主要是自己覺得怎樣;看完之後啟發了什麼,或者電影帶來了什麼資訊,什麼特效效果,什麼新鮮的東西。電影完全就是男人的浪漫,兄弟的義氣,家庭的大愛,反派的狂傲。

總的來說,楊家將小說的人物都是為戲劇而生,為戲劇而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