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搜索--Caught in the Web

搜索/CaughtintheWeb

6.5 / 1,157人    117分鐘

導演: 陳凱歌
演員: 趙又廷 高圓圓 姚晨 王學圻 陳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在場

2013-04-11 06:17:35

網路時代的隱私與道德


《搜索》改編自曾入圍魯迅文學獎的網路小說《請你原諒我》,是陳凱歌導演從宏大敘事轉向關注現實的一個體現,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上市企業董事長秘書葉藍秋在獲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輛公交車,沉浸在驚愕與恐懼的她,拒絕給車上的老大爺讓座,引起眾議,這一過程被電視台實習記者楊佳琪用手機拍個正著。佳琪將公車上的新聞火速交給准嫂子陳若兮,憑著新聞主編的敏銳嗅覺,若兮將此新聞惡意放大,從而引發了一場社會大搜索,集體討伐葉藍秋的道德淪喪。在公眾指責和病魔降臨的夾縫中,葉藍秋帶著老闆沈流舒借給她的100萬,徹底玩起了消失……
    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道盡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衝突,及從中透視出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而具體到與《網路編輯》這門課,我們可以說它探討的是新聞從業者的倫理,和對網路狂歡的反思。
   先從網路來說,片子從視訊被傳到網上開始,接著引起網民的各種評論轉發,輔之以媒體的深挖,最後放太甚至導致問題轉向,傷害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網路固然在展現事件的多維度性上表現突出,然而它的非理性不能被忽視。網路的非理性,又與網路資訊的主體之一網民有莫大聯繫。人的行為受其心理活動的制約與支配,而心理活動是在行為中產生,同時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網路熱點新聞事件傳播中,網民參與事件討論的整個傳播過程,都受到其心理活動的影響與制約。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群體性行為中民眾的心理特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引用到網路上,他們有從眾、盲目、偏狹、暴力、隱匿、不受傳統規範約束等特點。
   在網路上,網民用的是和現世生活中與自己利益攸關的身份不一樣的虛擬身份,在部落格、貼吧這樣的公共場域中,可以隨意的表達意見、發表評論,現世生活的緊張、壓抑由於涉及利益而壓抑,但可以在網路上盡情發洩,人性中惡的部份得到激發,則演變為語言暴力,網路圍攻,甚至延至線下。雖然從整體上來講網路能較為詳盡的展現一個事情的原貌,但畢竟不可能復原,而網民作為個體所能掌握的資訊就更為簡單,每個人根據自己掌握的「客觀事實」,加上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經驗閱歷,得出意見,不可避免地陷入山中而顯得偏頗。人都有群聚的本性,體現在言語上,則更願意尋找觀點相同的人,在網路上表現突出的則為意見領袖,或者犀利或者詼諧的意見,得到眾多網友的大量轉發,很多人不自覺的參與了這樣的網路狂歡,而顯得客觀公正的意見則被埋沒。越是簡單越是有爆發性的語言,容易在眾多的意見中顯現出來,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發酵膨脹,異化演變,最後成為和原有事情毫不相關的鬧劇。
   在《搜索》中,少數人的推波助瀾,網民毫不猶豫的道德大棒,言語暴力輪番而上,探窺別人隱私的惡被激發,成為置合法隱私權於不顧的人肉搜索狂歡,最終將一件簡單的不讓座事件擴展為帶有倫理嫌疑色彩的「小三」事件。
   再說說新聞媒體的職業倫理。新聞人作為現實生活的記錄著,應該忠於現實本身,持中立的態度,儘可能還原事件,向公眾傳達全面真實的資訊。而不是道德的評判者,更不應該道德先入來調查事件,尤其不應該引導被採訪者按其主觀評價來作出回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假新聞。新聞從業者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置身事外」的觀察者、記錄著,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參與者、引導者,儘管不可能完全沒有立場,但是最大限度的去立場應該作為基本追求。
   在本片中,某記者事先就設立了這樣的偏見:讓座者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行為是令社會憤慨的,報導討論這樣激發社會公論的事情則會贏來較多的關注,而關注意味著公司的利益。在這樣邏輯鏈條的驅使下,她專注於引導輿論對當事人的討伐,通過挖掘葉藍秋私人生活來炒作熱點,吸引眼球。一個合格的新聞人,對事情做評判,不應該僅僅是道德上的、感情上的,更應該基於法律、規範等,公交車上付費做座,是基於契約的合理行為,也是個人的合法權利,不讓做只是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中形成的規範,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更不用說不讓座者可能有身體不適的原因。將一個不太符合倫理規範的個人置於道德漩渦中,用媒體這種社會公器進行攻擊,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新聞倫理的。
    網路與現實交織的社會,個人的隱私越來越容易被洩漏,因而也更應該尊重別人的保有隱私的權利,網民在獲取資訊便利的時候,獨立判斷、公正評論的能力也應是文明社會公民參與的共識。新聞從業者,作為人與社會的中介,調查社會黑暗的真相, 呈現真實的社會面貌,應是職責所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