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7,297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小其

2013-04-11 22:04:48

一些感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高大全的冉阿讓

    
    冉阿讓年輕時因為偷麵包給快要餓死的侄子吃,坐了二十年的牢。假釋後的冉阿讓,因為假釋身份找不著工作,飢寒交迫,主教收留了他,當晚他卻偷了主教家的銀器逃走了,被人贓俱獲抓捕歸來,主教卻說這些銀器是自己送給他,並不是他偷的。免去了冉阿讓的牢獄之災,也從此將他從沉淪的泥潭裡救了出來。

    悲慘世界這部名著也不知看過沒,略有映像卻不深。以致冉阿讓在做了市長以後,我心裡還在黑他,想著果然人只要沒有過去就勇往直前無所畏懼。事實卻不是。冉阿讓撕了假釋書,改頭換面重新做人,辦了工廠賺了很多錢,甚至做到了市長,當年的抓捕他的監獄官沙威對他說已經抓到了逃脫的冉阿讓,準備將那個人起訴判刑時,冉阿讓隨即放棄市長身份,救了那個正被錯認頂替他的人。也從冉阿讓身份暴露,在沙威追捕下重新開始了流亡的身涯。

    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勵志模式故事,說某小偷在某家偷東西,主人的某種行為感化了他,從此重新做人。這主人可能是牧師、教授、老師、某某大家,各種可以教化人的角色,而該小偷以後自食其力,或者出人頭地,版本也有許多。或許本身這些劇情是從悲慘世界故事而化。總之,總會有這樣的故事,你在第一次時看到覺得甚為感動,第二三次看至隱約覺得雷同,之後再次看到就是麻木了。這就是我看到冉阿讓被感化的故事略覺得麻木的原因吧。不是故事不夠好,是遇上太晚了。

    看了太多關於人性中掙紮著黑暗陰鬱的一面,以致於對於這樣高大全地存在的一個人反而有些無法接受。人真的很奇怪,價值觀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變成這樣。你會被一個惡人做的唯一一件善事所感動,也會被全身毛病的人所閃現出人性本善的光輝所感動,但對一個全身散發著上帝感召下的金光閃閃的人卻顯得無動於衷。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



擁護制度的沙威

    整部電影讓我再看一次的就是沙威和愛波寧。

    沙威作為冉阿讓的對立面出現,他就是不容高大全的冉阿讓在世間的揮灑光輝的獨裁者。他彷彿沒有任何同情心,鐵血無情,對犯人從來不網開一面,哪怕這個罪犯只是偷了片麵包去救那些快餓死的人。他認為執行制度是上帝賦予他的責任,上帝命他去懲罰這些墮落的人,以使他們得到自己應有的懲罰。他對自己也不網開一面,他曾在心裡懷疑了市長的身份,當他找到「真實身份」的逃犯時,向市長表達他的愧疚並請求懲罰。他這樣公正地執行著自己的職責,並一生無愧。直到那個逃犯冉阿讓在有機會可以殺死自己,從此得到自由的卻沒這樣做,而放了自己。這時,他那堅定的信念開始動搖。信念和人性,人性戰勝了信念,他放走了要救人的冉阿讓。但是沙威他這一生都為制度而活,人性戰勝了制度,以制度為信仰的他也就從此沒有了生存的意志。

    堅守一輩子的信仰被顛覆真的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意味著要否定從前,一直否定到自己所以為所理解的那個上帝為止。

    沙威投河自盡,為制度最後所做的守護。這樣有尊嚴,令人無比敬意和嘆息,這和制度本身無關。事實上將制度提升到信仰的高度本身就是一件悲劇,很難不發生信仰倒塌的事故。

    也正因為有了信仰,沙威令這個腐朽的制度如此有尊嚴,這是沒有信仰的國度里人們所無法企及的。


愛而不得

    相比芳汀,我更同情愛波寧。

    芳汀因為年少時輕許人,生女後被拋棄,從此生活困苦,從工廠被排擠趕出來後,為女兒的生存,賣頭髮賣牙齒直至賣身。不是不同情她,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無法做任何選擇,因為她是母親。而從許下甜言蜜語的美好到無法直視的現實,這樣大的差距多少是自己親手選擇的。

    愛波寧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馬瑞斯請她找出柯賽特在哪裡,她可以找不到。愛波寧的父親要去敲詐冉阿讓,她可以不驚叫提醒,柯賽特寫給馬瑞斯的新地址,她可以不轉交。她的父母是劇里唯一對反面角色。愛波寧的父母沒有信仰,只愛錢,為了錢可以做任何無恥的事。愛波寧是騙子的後代,是個陰影裡的人物,她只是在街頭給父母放哨,扮演流浪者,騙錢為生存生活而已。

    而至於選擇,破壞男女主角的愛情,才是一個在陰影裡的女二號應該做的,但是她還是選擇了無私地去愛。無私地愛著,微弱的期冀,悲傷的絕望。再無私地愛著~~~~如此反覆。

    她如願死在了所愛的人懷裡,那個愛著別人的男人,為她流下了真摯的眼淚,她的一生就此圓滿了。不然怎麼樣呢,難道要從此看著心愛的人與他所愛的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並以此折磨自己一生嗎?愛到這裡就夠了,不要再折磨那些不被愛的人了。

    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愛過吧。終成眷屬的人又算得什麼,不過是在他人的成全下,開了花結了果。



打醬油的革命者

    看完兩遍,我仍然想不出這些革命者在故事中對劇情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他們,大概男女主角還是會在一起的,或許還要經歷一些曲折,沙威還是會放了冉阿讓,因為高大全的冉阿讓還會做事能令最惡的人也能生出善心的事來。

    革命者多是一些窮人聚集在一起,有進步思想的學生,敢於拼命的年輕人,當然還有能支持革命的有錢人,沒有資源支持,所有進步思想都不能付諸實現,所以如果能得到有錢又有進步思想的人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關健。馬瑞斯就起了這樣的作用。本樓主與馬瑞斯對話如下:
    「馬瑞斯你好奇怪,你家有錢有勢,只是因為同情窮人,把命都搭上了值得嗎?」「當然值得!不管窮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民主。」
     樓主為馬瑞斯豎了一根大拇指。比起其他革命者,他要放下的東西更加多,他的目標也更加無私。

     所有的民主自由都不是和平演變來的,都是要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這些打醬油的革命者們用血並沒有換來民主,但是民間有些聲音略有些不同了。雖然這些底層的人們並不因此感謝他們,也沒有在他們革命時給予很大的支持,甚至在這些學生們被追殺時緊鎖了自家的大門。

     革命失敗後,大街上的鮮血被清洗了,那些彈孔還在講著昨天的腥風血雨,底層的人們用眼神交流著。

     這些先驅者,要多久才會被放到烈士碑上,或者根本就沒有留下名字,在歷史上打了一次醬油。


look down look down

    向下看向下看。上帝往下看看,憐憫那些罪人吧。在位者往下看看,治下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只有聽這首曲子時,你才知道他不是要在劇里講愛情。那些革命者不是來打醬油的,真正打醬油的才是愛情。冉阿讓從開始對社會充滿的報復心態,到被上帝感召後得以新生。上帝的愛救贖了他,令冉阿讓重生,有了愛,並去愛人。這樣寬廣無私的愛,只有上帝才能有,男女之情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擬。

    劇中的天堂令人很意外,冉阿讓一直都在避讓著革命浪潮,有無革命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的天堂里卻有無數革命者在唱著歌。個人覺得這樣的結尾是敗筆,但又說不出怎樣的結尾更好。

    個人覺得電影中的革命與救贖情節是兩個不同的線,放在一起並不十分融合。革命者的使命是喚醒,上帝的使命是救贖,各司其職,兩者在冉阿讓身上未見衝突,更無昇華。這樣就把整個故事的主題削弱了,作者要表達的是底層人們是通過自我民主意識覺醒和反抗,還是信靠上帝來救贖自身。有時間還是要再去看看原著者要表達的是什麼。

    然而,這樣有煸動內容劇情電影居然審核過,是很難得了。


附部份歌詞

look down and see the beggars at your feet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look down and see the sweepings of the street
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an


低頭看 低頭看 看你腳邊的乞丐
低頭看 若你還有慈悲就拿出來
低頭看 低頭看 看看街讓的垃圾
低頭看 低頭看 看看你的同胞


d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e never dies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we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


你聽到人們在歌唱麼
黑夜幽谷 歌聲迴蕩
那量個民族歡呼 翻山越嶺見光芒
人間困苦都嘗遍 終得見希望
慢慢長夜已落幕,也將升起太陽
我們將重生得自由 主的園中鮮花綻放
(餘下的詞太過煸動,不錄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