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odacc

2013-04-24 00:59:27

啟蒙者的風險


觀影結束,精彩頗多。悲劇部份尤其引發思考。
    威爾頓預備學院的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按其邏輯,思想啟蒙是危險的。它挑戰傳統、破壞紀律從而失掉了本應有的榮譽與卓越。因此,啟蒙者從開始便背負巨大的道德風險--絲毫偏差,均可推責至此。
以劇情發展為線,試梳理基廷先生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初次授課基廷先生便選址教室外,鼓勵大家把握人生,讓生命不同尋常!「不同尋常」,並非比他人獲得更多榮譽,更顯卓越。只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一概念,對於這些慣於被「體系思路」牽引的青年人,無疑很新鮮,甚至有些可疑。
回歸課本,權威的導論被指為荒謬。突破體系,引出詩歌的意義。基廷先生認為,詩歌不同於一個學科、一種專業,而是超越形式限定的一種人生態度。既然如此,讀詩、寫詩則與職業或人生髮展不相矛盾。社會需要分工,不同社會身份的人都有書寫優美人生的權利,而詩歌可以更好地闡釋這一願望,留下美麗篇章。
富有聲望的作品為何總那麼艱深?也許是視角出了問題,基廷先生如是說。站在講台上,眼望不一樣的世界。試著跟作者溝通,聽聽自己的聲音。體系中的優秀青年,常善於把握和迎合體系的需要,對自己卻慣於冷酷。你的聲音對別人也許不重要,但不要忽略了自己。迎合可帶來表面的平靜,冷酷則遲早引發絕望,正如梭羅那「平靜的絕望」一說。
天氣不錯,基廷先生上起了體育課。為了運動而運動,為了優於他人而運動,自然帶來各種評價及紛爭。基廷先生的運動觀:「運動,是讓他人把我們推向極致的機會。」體系中人看似一致,實則競爭嚴酷。先生話鋒一轉,立刻將視線收歸自身,把主題定為自我超越。旁人是夥伴,而非自身的參照系。精力是用來快意生活,而非和影子賽跑,將自己逼至絕境。
詩歌創作,強調原創,與陶德的精彩互動頗具感染力。內心原始的狂野,為何引發羞恥和恐懼?體系青年被各種信條式的真理包圍,面對原始,還未及梳理,便被大棒喝止。順從信條,得到肯定,繼而自我肯定。內心那份原始,如果還未消逝,會時不時跳出來詰問:「我是我自己,還是他人眼中的幻象?」
庭院步伐,無論美醜,找到並堅持自己的方式。生活無需表演,抓緊時間做自己。體系中人往往浪費大量時間跟精力去揣度他人心中的自己。個體被體系標準束縛的同時,也在對體系觀念進行無休止地維護,即用該標準去框定周圍。這種形式的「自給自足」,可使來自正統的束縛綿遠不絕、自強自盛。置身其中,真我和性情會愈發快速地招致否定、壓抑直至淹沒不見。
「17歲的自由思想家?」基廷先生的啟蒙遭人質疑。「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容易受影響。」
基廷先生的做法招致警告。青年人活力四射,充滿勇氣,果然惹出「事故」。事後適時進行引導:「大膽和謹慎並行,聰明人會知如何把握。」若為了反抗而反抗,則背離了自由的意義。
    有了以上鋪墊,再來看尼爾的案子。這是個優秀、懷揣夢想的青年,真心在自我與家庭間掙扎。基廷先生的出現加速顯現了個人願望與家庭責任之間的矛盾。旁觀者一眼便可看出,其實矛盾一直都在--他的家庭存在嚴重的溝通問題。體系青年的困境在於,一方面擁有自我實現的願望,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卻運用那些「與生俱來」的體系價值夥同他人一起捆綁自我。這可能也是尼爾幾次欲言又止的原因--他過不了自己這關,倒在了自我懷疑腳下。拿出勇氣直面問題,真誠地溝通,啟蒙者已給出了方案。然而弱者最終選擇了激烈的方式,似在抗爭,實為一次徹底的逃避。面對優秀學生和標準兒子的自斃,試問有幾人有勇氣反省?於是懦弱和恐懼在傳統、責任和道義的強大支撐下變成暴力,輿論基本不必判斷便砸向勢單的一方。
啟蒙者的風險由此顯現。它是來自不明真相者的譴責,是同行者的倒戈,也是眾人的拋棄。但最深重的危機是自我懷疑,一個不小心就會加入體系的行列進行自我審判。還好,影片的結尾給了我們積極的調子。啟蒙者收拾行裝,獨自上路。面對學生的負疚,先生一句話、一個眼神表達的只有信任和感動,沒有夾雜。無所謂背叛或妥協,智者總是懂得取捨,也能體諒他人的選擇。思想的火種開始播散,啟蒙者已盡到責任,去留隨緣。
提到風險,總想到外部世界。在那裡,挑戰和質疑總以各種姿態出現。半真半假、半虛半實,可無論在哪條路上,走著走著總會發現,最大的矛盾是自身。結果從來無法控制,惟有保有一顆鮮活、警醒的心,才不至於悶壞了自己,凍到別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