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30 00:24:2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被人理解的生活永遠是痛苦的。
初看《時時刻刻》印象最深的是蘿拉•布朗在廁所里失聲痛哭,門的另一邊是他的丈夫不斷地催促她快點出來睡覺,他對她說:「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卻不知深埋在這表面和平之下的痛苦。個人認為朱麗安•摩爾的確將這個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每次和兒子丈夫談話時眼神遊離不定,強顏歡笑,看似平淡的生活對她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迫,家庭主婦不是她想要的,比起做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更崇尚自由。然而世人往往過於墨守成規,認為一個母親的責任便是教育孩子;一個妻子的責任就是體諒丈夫;一個女人永遠無法達到男人的高度,就是這樣被大眾所認為的各種人群所都理應具有的責任和做法恰恰成為了某些人的負擔。蘿拉是這樣,弗吉妮婭是這樣,理察也是這樣。所以對他們來說生是痛苦的,死反而是一種解脫。
孤僻,獨特這是對弗吉妮婭的註釋。這位女性擁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對自己的生活乃至世界擁有著憤憤不平。她是普通人眼中「病人」,於是一度被她的家人帶去鄉村過平靜的生活,但她說:「我一個人在黑暗中獨自掙扎,只有我才會知道,只有我才能了解我的情況…這是我的權力,這是每個人的權利,我選擇不過郊區的寧靜生活,而是大都市的強烈震撼,這是我的選擇」 然而最後弗吉妮婭選擇了死亡,就如同她筆下的詩人那樣。我不得不說這種死亡在我看來比生還要有價值。
曾記得政治課上老師說:「那些會自殺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傻瓜。」和普通人狹隘的自殺觀念(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即是對生命敬畏的一種體現)相比,影片中的幾次死亡則將自殺的意義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其實某些人的自殺並不是對生命的不敬重,而恰恰是對生命的禮讚。因為他們活著沒有辦法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著,沒有辦法給這個世界帶來色彩和不同,他們只是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於是乎那些心懷夢想之人當然無法滿足,他們選擇拒絕平庸,最後從身一躍,摔個粉碎。
「為什麼有人要死?」
「這樣才會讓人更珍惜生命,這是一種對比。」
「誰會死?」
「那個詩人會死,那個先知。」
自殺的人真的很蠢嗎?我想我只是為他們惋惜而已,但我卻不認為這是愚蠢,而是一種智慧,走向解脫的智慧。
然而詩人的解脫往往會給詩人周圍的人帶來痛苦,克拉麗薩和弗吉妮婭的丈夫就是兩個例子。克拉麗薩代表的是能被這個世界所接納的一類人,和理察的格格不入相比她的熱情,善良使得她能更加容易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理察明白她的心中存在著一種巨大的虛無感,她認為人要為彼此活下去。於是在好幾年中不斷照顧理察,以致於忘了自己的生活,她深知自己害怕失去理察,害怕改變,因此照顧他、為他辦派對、向別人推薦他的書。但最後當她聽到蘿拉•布朗說的一段肺腑之言之後才開始明白理察的決定得以釋然。
Dear Leonard..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it..for what it is...at last to know it..to love it...for what it is...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了解生命的本質,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或許很難,但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期望、希望。有時總覺得我們因為被責任、義務所困住,而忽略了真實的想法,錯過太多的美好。不被人理解的生活永遠是痛苦的,但特立獨行的我們又何必去在意他人的意見呢?
所以,請在必要時選擇自己,哪怕需要從身一躍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