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謊言的烙印--The Hunt

狩猎/谎言的烙印(台)/诬网(港)

8.3 / 364,786人    115分鐘

導演: 湯瑪斯凡提柏格
編劇: 托比亞斯林道赫姆 湯瑪斯凡提柏格
演員: 麥德米克山 湯瑪斯博拉森 安尼卡威德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3-05-03 21:12:26

當你成為獵物


《狩獵》是一部虐片,沒有血漿暴力,而是虐心的虐。在我看來,影片也像達內兄弟和李滄東的混合物。兒子反抗和平安夜教堂段落,劇中人物遭遇都讓人有一種心口被擊中的猛烈震撼。這些悲傷或絕望的故事起始平靜,似乎一馬平川,前方一覽無遺,然而恰是雪崩前的屏息,是冰川開裂前的細紋。

達內兄弟擅長拿普通人做文章,推敲現代社會的善與惡,《狩獵》也設置了一處其樂融融的北歐小鎮,打成一片的普通人,他們完成了對主人公的合圍跟獵殺。影片的難受勁堪比李滄東的《綠洲》,而在主題上則更像那部講述「平靜罪惡」的《詩》。就連教堂戲,都有全度妍在《密陽》的坎城影后級表演做對比。

其實,《狩獵》的故事題材並不鮮見,可以說是傳統的「好人蒙冤」,但《狩獵》的解決之道並不是道德感化之類的空談。準確來說,看不見的道德在這部電影裡充當了幫兇。人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真相是多數人壓倒少數人。《狩獵》反其意而行,群眾的眼睛也有可能是沾滿牛糞狗屎。所謂「真相」是幼稚園大媽想像出來的噁心畫面,是昔日朋友的不容分說,無關路人的拳腳相加。

電影巧妙地安插了eyes on me的細節,主人公近乎絕望地喊到:看著我!什麼都沒有!而用眼睛來洗脫嫌疑,只能說是美好希冀,並非真正的解決方法。因為置換下對象,一個小孩的眼睛更有可能告訴世人,她不會說謊,她是純真無邪的代言人。從小孩到成人,雙眼渾濁彷彿是經歷罪惡、遭受不堪的見證。殊不知很多時候,就像近些年的《白絲帶》或《詩》,小孩所為往往殺傷力巨大。它是一個人的絕望,也是文明社會的扭曲與脆弱。面對青少年,成年人不似過往,只需憑體格和身份就能獲勝,他們同樣會沒有安全感。

《狩獵》的片名來自片中的成人禮,兒子可以取得狩獵證。成人儀式意味著一個人能獨立行事,能自我控制,然而,《狩獵》又說,成人世界和整個社會,它們未必能分辨是非。有說,影片創作是源於歐美世界對兒童性侵案的聞風色變。可在一個東方觀眾看來,群體的盲動和愚昧更令人崩潰。小女孩並非罪魁禍首,她完全不知道一個謊言的殺傷力。在小鎮上,多數成人都不在乎真相,而在乎事件本身所引發的噱頭和離奇想像——幼稚園大媽或者請來的大叔,他們是一堆道德強迫症患者,好不容易逮著了一頭稀罕的獵物,添油加醋,伺機放槍。

但反過來看,由於這些人的面目可憎,更顯主人公兒子和那位乾爹的可貴。像兒子,一出來更是哭鼻子的文弱形象,不想導演還成功利用了形象反差。電影也沒有徹底一邊倒,同時還安排了一年後的表面和解。而在吃人的社會,在泯滅人性、混亂失序的時代,總有一些人會堅信人性光輝。

餘震之後,《狩獵》更叫人思索:為何一個平靜而有規矩秩序的社會,它會讓一個如此之輕的謊言,引發如此嚴厲的懲罰,槍傷之重,沒人能承受得起。而在如今的網路,消息源滿天亂飛,為什麼僅憑一段文字、幾張圖片,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比其他人更靠近真相,更有責任和義務去發表個人意見,行使人身攻擊口誅筆伐之實。往更糟糕的層面去想,所謂的善與惡、白與黑,多數人是根本分不清的(也可能根本是對他們的切身生活無關緊要)——無論過去現在或者是將來,這是多麼悲觀的論調啊。因為,有一天槍口掉轉,也許你就會成為下一個獵物。【中國新聞週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