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少年歌德的煩惱--Goethe!

少年歌德之烦恼/少年歌德/少年歌德之烦恼

6.6 / 3,004人    102分鐘

導演: 菲利普‧史托徹
編劇: 亞歷山大‧杜度納
演員: 亞歷山大菲林 米麗安斯坦 莫里茲布雷多 沃克布魯赫 布卡克萊斯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凱西

2013-05-04 06:12:18

我只透露了一個情節,但確實「有關鍵情節透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片是對Goethe的高級黑。

這片讓人實在太腸斷。我懷著準備好要回來打五星的心情去看,無奈回來不得不打兩星——我很少打電影兩星,尤其是德國電影,因為德國電影我通常從四星開打,往往因為是「德國的」,都會打到五星,不中意的片子最爛到現在為止也只打過三星。IMDB打出本人有史最低分:2/10. 這片實在讓我痛心疾首。要是有人和我同感,過來支持一下留個言什麼的唄。
這片是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搞得週五影片活動看的。德國方給的中文抬頭就是硬翻德文片名《Goethe!》——《歌德》。
我以為裡面能看到一個歌德簡要的生平——我要的也不多。從小時候到老年。我期待看到歌德的愛情,與父親微妙的關係,成名後的生活,我期待看到歌德的成長。但是這篇讓我想到另一部惡人的人物傳記片——Miloš Forman的《Amadeus (1984)》,而且要比那部莫扎特更爛。
全片100分鐘,我相信導演花了80分鐘在Goethe和Lotte的不清不楚、有性無愛的生死糾紛上。這部片子讓我長知識了,原來德國人從認識一個全新的小姑娘到結婚可以只用一個禮拜。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評價這部電影,我一定會用:輕浮。輕浮,並不只體現在一個禮拜就結婚這一件事情。
我原本期望看到從Goethe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或者至少家庭氛圍說起,然後可以開始說Goethe被逼學習法律並且順父親的意當律師,然後碰到Lotte有那麼頂多三分之一片子篇幅的愛情糾紛,然後來寫個《Werther》。嶄露頭角。紅。然後開始別的劇作,如何開始《Faust》,然後罷寫,經歷人生成熟期,然後可以電影快進到Goethe如何又重新提筆而完成了《Faust》,各種在回憶錄中結束影片。當中能看到Schiller, Eckermann, 各種人各種人。
但是!這部片子竟然花了幾乎全片的篇幅來講Lotte, 其餘的竟然隻字未提!!!而且活生生地把一個情感豐富細膩、富有哲思的Goethe演成了一個膚淺幼稚、懦弱無用、愁氣沉沉的「完全紈絝子弟」!!!這讓我想起兩部影視作品,一部是上文已提的《Amadeus》,還有一部是國產電視劇、黃曉明的《唐伯虎點秋香》。都是一樣輕浮不穩重,都是一樣小孩演大家,都是一樣無邏輯可言!!!
Philipp Stölzl的該片中,歌德的文學才情莫非是天生的?究竟是怎麼來的?Goethe的文學巔峰莫非就是《Werther》了?Goethe難道只有文學方面的發展,以及隨隨便便碰兩下古鋼琴?
該涵蓋的面都沒涵蓋,該抓住的重點都沒抓住,該想像的也都沒想像。
片子內容實在狗血,實在讓我吐槽不盡。
片子配樂也是schlecht, so schlecht, unglaublich schlecht!!! 德國在(古典)音樂上的地位是如此之高,無人能比,怎麼這部片子配樂就如此之爛?這片子講的是過去,就該多用基本樂器;講的是個德國名人,相當於中國的孔子,那就該用點絃樂,大氣輝煌,聲勢宏大,而且這又是德國人的強項。配樂不出彩的片子多了去了,中國就有很多,美國也有很多。德國這個音樂大國不但這部片子的配樂不出彩,而且還與情景非常不相配,配樂顯得小氣、過於簡單,甚至不正常,不正常得讓人感到厭惡而不是耳目一新,配樂與所述人物的地位和貢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與該配的場景有著異常對立的不融合。全片只有Goethe出獄後的那一段配樂還算「正常」,但實在過於普通,無法也沒有襯托出場景,感受不到出獄時的心酸,簡單說:配樂無法深化觀眾的即刻感受。其他場景的配樂,更是簡直忍無可忍。而且真不巧,我前兩天才剛剛看了一部配樂給我感覺相當不錯的作品:《Indecent Proposal (1993)》。在之前,也有幾部電影的配樂給我留下了真心很深或者還不錯的印象(加上它們的劇情又很特別),如《霸王別姬 (1993)》,《Barfi! (2012)》(此片還是印度片,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部印度片真正打動過我,看完該片當時一高興我就給了五星),《Tristan and Isolde (2006)》。今天的《Goethe》,題材(硬件條件)理應是這些所有的片子裡最宏大、最真實、最具有高度的,又是德國片,我想我期待令人拍案叫絕的配樂應該也不為過。但是,實際讓我大失所望。至今,再沒有任何一部片子能夠讓我如此絕望。就先不說導演、演員和編劇,德國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呢??那些真正的音樂家都去了哪裡了呢???
不說了。太累了。這片讓我實在太痛心了。不知道編劇是怎麼編的,導演是怎麼導的,演員又是怎麼演的。唯一讓人還有點真實感的是Alexander Fehling第一次舉起槍自殺時,在黎明中的那個眼神,到還有點真實感。其他的,不談了,簡直就是鬧劇,簡直就是幼稚園小朋友的兒童節匯演節目。
今天簡直就是Katastrophe. 觀影者各種德語跟讀,而且只會跟讀「Aber ([en] but)」, 「Nein ([en] no)」…… 還有什麼?我記不得了,似乎都是以「單」詞構成的單句。旁邊還坐了一個異常stinky的大叔,喜歡在觀影過程中各種條件反射性的「啊……」,「嗯……」,「哦……」,「哎喲……」。吐槽點頗多。算了,focus on the film.
片子很爛,文化教育處給的抬頭是《歌德》(已經說過了是吧),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這片怎麼能叫《Goethe!》呢,竟然還好意思打個感嘆號,就該叫《 Die Leiden des jungen Goethes(少年歌德的煩惱)》嘛。來豆瓣一看,原來豆瓣上就叫《少年歌德之煩惱》。你看你看,當時給這個名字/上傳這部電影資料的人是多麼的通情達理,改變原名《Goethe!》的直譯,再花了個功夫多翻了那麼幾個字,此人/譯者定是對Goethe也像我一樣,至少有那麼一丁點兒的了解(應該比我了解更深吧),然後對電影實在是痛心疾首,才給了如此精闢的一個抬頭翻譯。
最後,真想問一句:究竟是誰,竟然如此信心十足地,拿著這樣的劇本去拍Goethe???德國人啊德國人,請再另拍一部像樣點的吧。
以前老師教我們要文末點題,前後呼應。所以,我又要來一遍了:這片是對Goethe的高級黑。

P.S. 呵呵,「有關鍵情節透露」,我只透露了一個情節而已,不過我確實是一不小心,就透露了所有情節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