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挪威的森林/挪威森林/Noruweinomori

6.3 / 12,501人    133分鐘

導演: 陳英雄
演員: 松山研一 菊地凜子 水原希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緋牡丹博徒

2013-05-07 23:21:47

轉林少華的部落格


電影《挪威的森林》:村上為何中意陳英雄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言
 
    六月中旬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無疑是滬上一件文化盛事。其間,電影版《挪威的森林》舉行了專場新聞發佈會。導演陳英雄和渡邊君的扮演者松山研一參加了,我也參加了。我參加的原因,自然因為我是小說版《挪威的森林》的譯者。無須說,沒有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就不會有這部電影;同樣,沒有《挪威的森林》的中文譯本,恐怕也不會有這部電影的引進。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可以說是始作俑者。既然如此,我就多少有責任回答不少人懷有的一個極為樸素的疑問:村上春樹為什麼選擇陳英雄執導這部電影?
 
    我和電影原著作者村上春樹見過兩次。二OO八年十月底第二次見他的時候,因為在那之前不久媒體報導《挪》將由越南裔法國電影導演陳英雄搬上螢幕,所以當面問他有無此事。村上回答確有此事。他這樣說道:「就短篇小說來說,如果有人提出拍電影,一般都會同對方協商,但長篇是第一次,因為這很難。不過《挪》還是相對容易的,畢竟《挪》是現實主義小說。」他說關於《挪》此前也有人提出拍電影的事,他都沒有同意。而這次他同陳英雄在美國見了一次,在東京見了兩次,覺得由這位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國人的導演拍成電影也未嘗不可。至於演員,可能由日本人擔任。村上最後是這樣結束這個話題的:「將會拍成怎樣的電影呢?對此有些興趣。不過一旦拍完,也許就不會看了。以前的短片都沒看,沒有那個興趣。」
 
    的確,《挪》在日本走紅之後,據說一位名叫原田真人的電影界人士給村上寫信,希望允許他立馬搬上螢幕,不料村上一口回絕,說即便庫伯利克(Stanky Kubrick)提出申請也不理睬。庫伯利克是美國的大牌導演,導演過《斯巴達克斯》和《2001太空漫遊記》等名作,當時的聲望未必在今天的陳英雄之下。那麼,為什麼後來村上同意由陳英雄出手了呢?
 
    其實村上在上面那段話中已經明確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陳導「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國人」。大家知道,村上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並且很熟悉美國人,外國朋友中也以美國人居多。但作為事實,身為日本人的村上的確不看日本國產電影,同時好萊塢那樣的電影製作模式又難免使他感到焦燥和疲憊。而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陳英雄「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國人」這一特殊身份。進一步說來,陳導還既非越南人又不是法國人。這樣的特殊身份意味什麼呢?意味一種第三者眼光或游離於外部的視線。換言之,這樣的身份很容易使得陳英雄對所處理的題材保持相應的距離感——實際上陳導拍攝的越南題材電影也大多給人以彷彿隔岸觀火的冷靜的距離感——而距離感或疏離感恰恰是村上文學的一個主要特色。惟其如此,村上也才從這位越南裔法國導演的作品風格中敏銳地嗅出了相似的距離感,進而產生信賴感,最終向影片製作方日本TV局推薦了陳英雄。
 
    至於村上此舉是否正確或陳導是否不負村上厚望,日本國內外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不過我想,從電影中具體考察和體味這種距離感或外部視線,也未嘗不是一種樂趣,一種知性的審視性的樂趣。日本國內報導說「是村上春樹本人看了腳本後決定開拍的」,還說「村上君極力稱讚扮演直子的女演員的演技」。對此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或不情願相信,信不信由你。反正作為我可是滿懷期待的。
 
    所以滿懷期待,此外還有一個大約只適用於我的小小原因——我覺得譯者、尤其文學翻譯家和電影導演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二者都是以自己的解讀方式使原著生命在另一符號系統中獲得再生。作為導演的陳英雄主要運用影像符號系統達到這一目的,作為譯者的我則利用漢語這一不同於日語的語言符號系統向這一目標逼近。與此同時,二者的危險性也大體相同:或工於技巧,因匠氣太重而堵塞原著精髓的傳達;或失於粗疏,因功力不足而妨礙原著美感的再現。總之都影響原著生命及其美感的再生。作為同類,但願陳導在這方面有比我遠為出色的表現。平心而論,對中國觀眾來說,陳導所傳達的,較之原著文本,恐怕更是中文譯本所再現的原著美感和生命。這是因為,觀眾大部份首先是中文譯本的讀者。在這個意義上,倘若中國觀眾覺得電影同原著即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同中文版《挪威的森林》之間存在難以接受的距離感,那麼責任究竟在誰呢?借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經典句式:在陳導,還是在我,這是個問題。而最理想的結論是:誰的責任都不是。但願。

來自林少華部落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