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漂泊的玉瑾

2013-05-16 15:29:15

Democratic Regime是很難容得下一個理想主義的right-wing conservative fighter的 -- 記二戰中的邱吉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那是一個能夠製造英雄和偉人的年代. 領導人有FDR, Winston Churchill, etc. 如果再算上女人的衣香鬢影, 宋美齡也是那個時代最閃亮的明星之一.

但波瀾壯闊的戰爭時代終究會過去. 戰時的偉人, 可能在戰後的政壇上找不到一席之地.

覺得這個電影拍得最討巧的地方是雙線敘事: 讓戰時和二戰將要結束時英國大選其間(歐洲戰場結束, 日本也快要投降)的兩個Churchill交替出現. 前者是在國家危難時力挽狂瀾的領導者, 後者則是在和平時期快要來臨時在政壇上"吃不開"的理想主義的right-wing statesman.

兩者的對比, 其實很能說明democratic regime的某些特徵的.

印象比較深的幾個鏡頭, 大多是關於戰後大選時期的Churchill. 在等待選舉結果的時候, 他的夫人要他去參加一個鄉間party, 結果這個出身貴族, 恐怕本身自動和平民隔離的老小孩十分氣惱, 直接衝她夫人吼: I hope you did not accept the invitation. 問題來了: democratic regime下的政客都得取悅選民的, 尤其是佔人口多數的working class. 受過良好教育,出身高貴但眼睛長在頭頂上的"清高型貴族"顯然不受歡迎. 問題是...如果最後選出來的都是選民愛聽什麼就說什麼的politician, is it really good for the country as a whole?

鏡頭二: 最後Churchill和夫人一起去看戲. 觀眾在他敗選的情況下還是起立鼓掌. 如果歷史上真有這樣的史實的話, 我倒覺得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當然是對他戰時功績的肯定. 另一方面...有錢去那種劇院的人們...恐怕絕大多數在投票的時候也是他的支持者吧...

話說之所以Churchill could be called a statesman rather than merely a politician, 也是因為他的那種不隨意取悅選民的個性. 覺得social welfare state和evil communism看齊, 就直接說出來. 對錯姑且不論, 成為statesman的先決條件, 至少是這個人得truly believe in something an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carry out policy initiatives under the political ideology he or she believes in.

裡面幽默場景不少. 比如這老小孩執意要go with the invading forces to France on D-day. 結果國王只能親自出馬, 說自己也要去. 然後委婉勸Churchill: If I am killed, I still have a replacement. You do not. 當時看到這裡差點一口茶噴出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