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易十三

2013-05-16 21:48:26

最好的商業片


關於結尾:劉恆寫的結尾是約翰載著船帶著十二個女學生離開,這樣一個詩意的結尾。嚴歌苓在原著中寫的是十三個女子,除玉墨一人之後成功逃離,其餘的染病死,被殺。最後玉墨站在國際大法庭作為證人,指證日本,只可惜玉墨已不是當年的玉墨,她整了容,書娟是從她的聲音和背影認出了她,不過在審判結局後,書娟衝出去叫她玉墨,她失口否認自己是玉墨,並匆匆離去。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之前也想了一個結尾。最後的鏡頭瞄準南京大屠殺的紀念館,此時的孟書娟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她在仔細的翻看著逝去者的資料帶著複雜的心情,然後出現旁白:「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打聽她們的下落,但卻無從得知,我甚至不知道她們是生還是死。」當時是出於一方面讓更多的人包括國外了解,並認識到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因為至今還有很多的老外對於南京大屠殺一無所知,更有甚者說是中國人的誇大和捏造,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可以讓他們看到事件的真實性。另外一方面,是基於一種感恩,書娟她們的順利逃離得益於秦淮河的那十二位女子。我們今天的生活,得益於中國戰士的前仆後繼。
       再一次觀影之後,對於張藝謀我的真的是佩服:十三位女子壯烈的登上日本人的貨車,關於他們的故事戛然而止,轉而則是12個女學生逃離南京的溫馨畫面。按照以往的國產電影或商業電影處理方式,片尾會有一場驚心動魄的肉搏戰,如國產片慣用的套路,霍元甲,葉問1,葉問2,還有精武風雲陳真,一次次的「打鬼子」激發起了我們的愛國情感,也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放在目前社會形勢下,又有什麼現實意義?然而張藝謀並沒有陷入俗套和商業的黑洞,轉頭避之,留給觀眾和評委一個平和充滿希望的結局。這才是高招!!此結局所表達的,完全緊扣影片主題——人性!人性可以是諒解、是救贖,人性不是復仇和廝殺,張藝謀對於影片主題的貫徹是堅定的。這種帶有中國式的樂觀和避諱所留給觀眾的是一種完美。12女學生乘坐貨車奔向夕陽的場景肯定要比12妓女大戰日本兵要溫馨難忘的多。不是嗎?
 
  
       關於約翰為什麼是個殉葬師?了解內幕的人都知道,和日本的《入殮師》有關係。當初在看《入殮師》的時候,就引發了對於死亡的思考,尤記得裡面的台詞:「死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個旅程。」很早的時候就看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於渡邊說的:「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生的一部份。」頗為深刻。不同的是《入殮師》講的是人自然死亡,演片有一種靜謐的美。而十三釵是關於戰爭的死亡,通過戰爭的殘酷引發深思。這方面我只能意會,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因為它表達的很微妙,沒有《入殮師》那麼深刻,因為畢竟影片主題不一樣。不過,我借用《入殮師》中社長的話告訴大家:「既然活著,就好好享受生活吧!」
    
 
 
       影片的亮點:不得不佩服劉恆和嚴歌苓的編劇能力。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秦淮河十二位女子從性感的御姐,捋直頭髮,裸平胸化身為十二位清純的小蘿莉,還有陳喬治的變裝。將影片救贖的主題最大化的深華。此外還有國軍,一條線人扎人的去炸坦克,還有李教官最後犧牲的場景,包括那扇五顏色的窗戶,看過十三釵記錄片的都知道,張藝謀在這裡面花下的功夫。此外注意到了第一次觀看時,忽略的細節,再一次為之動容。
 
 
      
       對於沖奧:作為十三釵的粉絲客觀的評價,張藝謀確實有衝著奧斯卡的決心。當年就憑《英雄》誇張的視覺藝術表達,複雜的邏輯條理,反戰價值觀,以致於影片順利的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當然提名與獲獎是兩個概念。而這一次的十三釵張藝謀是完完全全拋棄了其一貫的大場面和其擅長的視覺衝擊,沒有《南京!南京!》裡面人堆人的死亡,沒有《英雄》《黃金甲》的大場面。轉而用平實冷峻的鏡頭風格還原了一個故事中最真實的影響,將影片所表達的內容暗藏在畫面之下,不炫技、不復雜、不刻意的藝術化表達,換個方式講故事,張藝謀很棒!不像同期的《龍門》為了效果而製造效果。
       同樣關於人性的影片《黑幫暴徒》也看過,十三釵在對於約翰,妓女,軍人人性復甦方面的表達方式上是異曲同工,兩極化的對調成為影片幾次高潮的觸發點,也是影片的幾顆催淚彈。這種通過個別個體反思出宏則哲學思考的表達方式,有學者說是張藝謀在討巧,擺明了在猛打奧斯卡的軟肋。儘管是忠實的粉絲,但我還是認可的,因為關於人性反思,種族衝突,犧牲與救贖一直都是熱門的話題,而十三釵是佔了兩項。我也終於知道張偉平為什麼要犧牲經濟利益,選擇十三釵在北美聖誕檔上映。
        同期的最大的競爭對手應該是伊朗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不過無論拿不拿獎,十三釵永遠是我心中的奧斯卡。更何況奧斯卡並不向歐洲三大電影節以純粹的藝術至上論,從貝魯奇拍《末代皇帝》就知道,當初選尊龍,陳沖,鄔君梅這些英文較好的中國演員,就是為了最佳演片獎,而不是最佳外語片。儘管當時《末代皇帝》上映之時,引起了美國曆史界和文化界的巨大轟動,並順利成章的拿下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在內的9個獎項。不過,如果是中國人拍的這個電影,從歷史政治的角度,估計會被口水淹沒而死。
 
 
       電影結束之時,一個人默默的流淚,並且站起來鼓起了掌引起了周圍的人驚訝和不解。至始至終我都是帶著民族情感觀看這部電影的,這一點我是力頂韓紅的,說我盲目也好,憤青也罷,但是在民族的情感上哪還有理智??
 
      
 
      不再去一天天的看票房,也不再用網票分析票房走勢,因為好電影自在人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