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1990)

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德·贝热拉克/西哈诺

7.5 / 25,973人    137分鐘

導演: 尚保羅哈波諾
編劇: 尚克勞凱立瑞
演員: 傑哈德巴狄厄 安妮柏琦特 文森培瑞茲 Jacques Web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雨凡

2013-05-20 04:56:20

西哈諾:孤獨的騎士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百無聊賴之際在好友的空間裡看到了《西廂記》中的詞句,於是藉此杜撰一下,「想人生最苦是離別,你憐我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牽腸掛肚,倒不如義斷恩絕」,恰好手中正讀著羅斯丹的《西哈諾》,不由感嘆東西方的劇作總是既驚人的相似。張生與崔鶯鶯在花園中那段對話其實像極了西哈諾扮作克里斯蒂安與霍克桑夜晚中的細語,張生道:「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回:「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香。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只不過霍克桑沒有崔鶯鶯那般清醒決絕,張生也沒有西哈諾那般遺世獨立,現實與浪漫的區別或許就在於此。
    《西哈諾》(又譯《大鼻子情聖》)是羅斯丹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品,依舊延續著其作品一貫的理想主義和愛的哲學,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其孤獨的騎士精神。故事發生在17世紀的法國,深愛著自己表妹霍克桑的勇敢劍客、詩人西哈諾因自慚貌醜而將自身情感深藏不露,霍克桑則對缺乏才華的美男子克里斯蒂安一見鍾情,於是西哈諾代替克里斯蒂安寫情書在暗中助其像霍克桑求愛,霍克桑愛上了求愛者的深情與才華並最終嫁給了克里斯蒂安。迷戀霍克桑美色的伯爵特吉許出於報復把西哈諾和克里斯蒂安送到最前線,在前線西哈諾每日仍以克里斯蒂安的名義給霍克桑寫情書,直至克陣亡。霍克桑在丈夫去世後進了修道院,西哈諾每日去看她,十四年如一日,直至遭人暗算,身受重傷的西哈諾仍堅持來到霍克桑跟前,此時霍才明白自己真正深愛的人是這個一直秘而不宣默默陪伴著自己的人,而他已經永遠離她遠去了。故事到這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情節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重要的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西哈諾無疑是作者在這部戲劇中著力塑造的角色之一,從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到歐洲人所崇尚的騎士品格:名譽、禮儀、謙卑、堅毅、忠誠、驕傲、虔誠……因鄙夷孟夫勒利的品性而大鬧劇場破壞其演出且就算為此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自覺鼻大貌醜身形慚愧不配擁有企盼的愛情寧願就此拱手讓人並在旁暗推波瀾,拒絕與隨從為伍厭煩趨炎附勢追逐名利匍匐塵土奴顏婢膝不願違背自己的內心,在戰爭被圍眾人挨餓瘋搶老鼠肉時用一首牧羊曲喚起思鄉情抵抗高貴的飢餓感,遭人暗算身受重傷的彌留之際仍堅持赴約來到心愛之人的身邊讀完當時的遺言。「然而歌詠,夢想,歡笑,前進,獨處,有選擇,冷艷辨是非,理直氣壯,不戴帽子,論詩起口角動武不惜戰死,功名富貴於我如浮雲,奔上月宮也不耽懷,有機緣取勝建立一己功勳,拒做常春藤也不做橡樹或菩提,如此可能走不遠,然向千山我獨行」,不覺間劇中西哈諾的這段獨白實則暗示了全部。如果說與《西哈諾》幾乎同時期的《堂吉訶德》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我更願意相信《西哈諾》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重生和延續。
    「我創作志在勵人,不求開達。可記得克里斯蒂安訴情那一夜?那正是我人生的寫照,總躲在幽暗的角落裡,看人家登上樓台一親芳澤。」愛情,好像是東西方藝術創作不可忽視的元素,或者說不可不言的人性因素,而西哈諾的愛情其實一定程度上也融合了我們不可理解的騎士精神。對於「愛」這個名詞我只能給出我比較贊同的定義:愛是給予,是自我付出,且絲毫也不期待等值的交換。或許是太過執著於自己,執著於信仰,有時候會習慣性忽略自己做出某些行為的原因,因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是必然的。通俗點理解則是,只要所愛之人過得幸福安逸,就算犧牲自己,就算陪她到最後的人不是自己,又如何,只要她幸福安逸。或許把中間的種種假設種種可能都去除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悲情純粹的西哈諾。故事的最後,當西哈諾唸出霍克桑珍藏的「情書」的時候,聰明的霍克桑明白了一切,後悔不已,西哈諾的極力掩飾,不過是為了讓這個他一手創造的美麗故事在霍克桑心中留下陰影和瑕疵,連遺憾都不可以。
    受人所託已然許久,才斷斷續續開始看這齣戲,這也是第一次正式地接觸巴洛克時期的戲劇作品。各種翻譯版本中我最喜歡那唯一的電影台詞,原來戲劇語言也可以這般美,這般含蓄,這般令人沉迷,我在此不再贅述,剩下的交給各位在不久之後評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