莔莔莔莔蟲牙莔
2013-05-20 17:47:28
就像生命的虛無和意義
整個影片中的那種無力感,就像生命的虛無和意義。
片子拍的是女作家伍爾夫寫一本小說的過程。同時一個全職主婦蘿拉在看,同時一個女編輯斯特里普過著小說裡的日子。
就像電影的基色,棕褐,暖黃,黑灰。三個中年女人,或者說千千萬萬的人,過著沉悶,平淡,沒有亮色,只是『深深淺淺或濃稠或稀薄的暗』的日子。
也許只有像她們一樣,生活富足,家庭和諧,有愛人,有人愛,鮮有來自於物質和人際得困苦的時候,才會『閒』的發瘋,『悶』的抑鬱。
貧窮到完全無法滿足花花世界的時候,滿眼全都是物慾。過多的荷爾蒙發洩不出去的時候,滿眼都是情慾。
當物慾和情慾得到長久的滿足後,還有一些更加熱愛自己而不是別人所謂的生活的人, 影片裡的無力感,會多多少少或快或慢的讓他們領悟,何謂意義,又何謂虛無。
沒有多少前輩可以在探究的道路上告訴我們太多。因為本身這道題目就是無解.一切只不過都是虛無而已,從虛無中所找到的意義,也都不過是像電子遊戲,讓你更好的浪費時間而已,但是什麼又不是浪費呢?
先說我最想吐槽的愛。
美國電影裡習慣於宣傳愛(現在中國電影也喜歡)。就好像愛是世界上所有的意義,有了愛就一定要把人都綁在一起讓我們好好的歸順過日子的『秦始皇的連坐制』一樣。
全職主婦的兒子說『mammy, i love you.』只不過是不想讓他的媽媽離開而已。用所謂的』母愛『來拴住一個精神上開始要求自由的女人會不會很可笑? 如果愛真的可以自由到讓對方的let go,那麼死亡也不是一個不可為之的選擇。我們連出生都無法自己選擇,為什麼還要用愛的輿論禁止死亡?
是因為人們對於生命無意義的恐懼。愛滋作家不開心的活著,只是為了女編輯而已。很多人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生命的無意義,卻必需要為別人的愛和自己的愛的快樂堅持活下去。
多想想自己。
女作家也一樣,她明白了這一切的無意義。但是姐姐的造訪,小孩和失去生命的鳥兒,讓她些許的迷惑在了別人的證明意義中。
愛永遠不可能是生命真正的答案。
因為愛只是情慾的一種而已,不光不能是答案,連作為答案的一份子都片面而偏執的可怕。
然後到了意義。
女作家無數次的說她羨慕姐姐,她確實是羨慕的。每個人都在生命這個遊戲中找尋意義:
最幸福的人,就是她姐姐那種人,就像遊戲裡wow頂級之後公會一起打副本,在lol把各個英雄符文都買全就像有的人,他們好好的按照遊戲規則真人投入的玩。
其次是自得其樂的遊走在大眾意義和虛無的邊緣的人:把dont starve玩成牧場物語,把OR打成換裝遊戲,雖然不按常規的樂趣但至少還是在玩遊戲。
無奈的是像電影中的三個女主人一樣的人:她們意識到,打遊戲不過是在浪費時間而已。他們想下線,想退出,可是卻又不知道,下線退出後能做些什麼不浪費時間的事情。
家庭主婦開始過於把生命意義寄託給了愛,丈夫的朋友的孩子的。後來又寄託給了自由。
而女編輯,寄託給了前男友。
無論是什麼,只要有寄託就好,因為意義這種問題,很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所有存在的問題是,這個遊戲,你想怎麼玩,這樣的生活你想怎麼過。
從原始開始,大多數人選擇了物慾,物語滿足或無法滿足之後,又有了情慾。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裡的選擇於是就變成了所謂的「正確」和「意義」
這一切只不過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裡』給自己創造的意義而已。
就像如果現在大多數人都選擇酗酒飆車濫交吸毒,我們就選擇這些成為生活的意義嗎?
最後是死亡。
片子裡的死亡有兩種:一種是逃避虛無感的去死,一種是直面虛無的去死。本質上的區別也是通過個人定義而來,卻是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死亡是各種文化中的禁忌話題。
因為死亡的吸引力過於強大了,以致於人類這個種族為了種族的延續,在各個文明中都將其block了。
死亡是一種對於動物原始性的挑戰,就像苦行一樣。
生命中的每時每刻,我們都在為自己(或別人)所設定的意義而奔忙。雖然結果是別人看到的,但是度過這每時每刻分分秒秒的是我們自身。
所以,在這虛無的一切里,請多想想自己。
就像兩位作家和家庭主婦一樣,生命不由得你後悔。
We are who we once w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