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柏林諜戰--The Berlin File

柏林/柏林谍变(港)/警探哪有这么逊(台)

6.6 / 7,631人    USA:120分鐘

導演: 柳承元
編劇: 柳承元
演員: 河正宇 柳承范 韓石圭 全智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3-05-21 19:44:52

柏林暴雨將至


如果說,合拍片見證了香港回歸十五年的風雲局勢,那麼,韓國電影的南北題材也一直籠罩在政治迷霧當中,值得深究。一直到今天,半島形勢依然緊張。《柏林》的故事背景是金正日逝世金正恩上台,平壤權力交接重組,這也改變了幾個駐外朝鮮人的命運。

得益於2000年金大中和金正日的歷史性會晤,韓朝關係打開了新的一頁。趕逢這個時間點,韓國電影也從開化期走向了開花期。在此之前,南北問題造成了韓國和朝鮮的對峙和敵視,兩國人民長期被灌輸了國讎家恨的思想教育。而如果要用一個特定類型的電影來概括韓國電影的特徵特點,那麼,數量多達上百部的南北題材無疑是最合適的。只有談到分裂現實和兄弟操戈,我們才能更深入去探討韓國人的民族性。

南北題材是韓片特有的類型,華語電影沒有,其他國家地區也沒有。再者,韓國電影的振興是以《生死諜變》的破局為序幕,以《太極旗飄揚》的大片模式達到製作巔峰,連帶《共同警備區》、《實尾島》、《歡迎來到東莫村》、《義兄弟》等經典影片,它們都是關於南北題材。十多年來,哪怕朝鮮還是保留了一個無賴國家的流氓姿態,結果也只是偶有震盪,大致平安,半島局勢相對緩和。韓國電影人也如願以償,自由地表達創作,南北題材時而嚴肅、時而荒唐,有時候也會編成爆米花娛樂片。

一旦從南北題材進行切入,《柏林》的最大突破是讓這一題材走出了半島,遠離了韓國。柏林成為了主要取景地,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過。這幾年,從資金到人員,韓國電影全面走向了國際——頗像上世紀90年代中葉的香港電影。如果《盜賊同盟》還只是泛亞的老路子,那奉俊昊拍攝《雪國列車》、朴贊郁拍攝《斯托克》、金知雲拍攝《背水一戰》就是集體發力,張東健、李秉憲、全智賢、裴斗娜等人都向海外發展,就連拍攝文藝片的洪尚秀也去過了巴黎。

由於套上國際背景,《柏林》成了一部很規矩的商業諜戰片,沒有跨國風光跳島游,也沒有核彈頭等重大機密,取而代之的是陰謀推論的海外帳戶。反映在片中,美國CIA、以色列摩薩德、俄羅斯和阿拉伯人等多方勢力被捲入,朝鮮駐柏林大使館成了眾矢之的。然而,拋開主人公表宗盛身份不說,圍繞幾個主要場景而展開的槍戰和動作戲,竊聽、跟蹤與反跟蹤的大量場景,《柏林》會讓人想到《007:大破天幕殺機》以及《神鬼認證》系列,突顯了被流放的末路感。尤其是結尾處,荒野黑屋,雙方惡鬥,進程跟007如出一轍,連抒情手法都異常老派。

一般說來,超級間諜都有個人魅力,但表宗盛出身朝鮮,只知愚忠自保,多少表現得不識時務。《柏林》所做的就是尋找這個人的情感裂隙,讓此人的情感、性格和立場產生動搖,甚至變得複雜化。墜樓一場戲,表宗盛被電線裹纏,丟來甩去而不死。這一場面與他的安危無關,也不存在對手,那麼,作這樣的處理既是讓動作場面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讓表宗盛表現得更像一件殺人工具或國家機器的零件,開頭特寫快剪、中間華麗動作設計、結尾無目的的逃亡也有類似功效。

影片又一次談及痛苦的身份問題,選擇當人還是當工具,而是個人會叛變,是個工具難免被替換。超級間諜表宗盛失去了領袖、祖國和工作,也失去了妻兒和自我。他一無所有,只能選擇「未完待續」的復仇。在投韓舉動的背後,南北問題退而居其次,我們看到了一個可憐的人類。他能力超群,立足於世,為很多大而無當的東西活著,惟獨沒有為自己以及愛自己的人而活。這也是政治高壓下的離奇荒謬,人和人被主義跟顏色劃分,沒有信賴可言。能證明表宗盛本性向善的標準不是勇氣,不是內心真誠,而是改變國家立場。

以柏林為背景,那並非是想引出德國或歐盟等主導勢力。仔細回想,東道主的力量在片中反而是缺席的。或許,柳昇完只是需要這樣一張城市名片:由柏林推及柏林圍牆,由柏林圍牆聯想到兩德統一。不要戰爭,和平過渡,避免流血衝突,這恐怕也是包括導演在內,很多韓國人最希望看到的南北和解。而對國內觀眾來說,效忠領袖、揭發告密等段落同樣令人膽寒,看著朝鮮人的對話方式,便知獨裁政黨何其相似。

陰雲籠罩,無處避雨。片中,朝鮮大使這樣感慨道。聯繫到他後來接頭暗號也是天要下雨,那《柏林》的意圖就再明顯不過:娘要嫁人。面對即將降至的暴雨,這些人都無處藏身,即將遭受清洗。在一個專制極權國家,絕大多數人都充當了賣命的棋子,沒有真正的安全可言。況且,位高權重如金正恩者,誰敢說,他就不是大國之間的棋子?這等獨夫,上躥下跳,整那麼多動靜,無非還是可憐巴巴地尋找一些好處。

由這邊的暴雨將至,我還想到了1994年的《暴雨將至》,苦難仇殺成了絕望的循環。在朝鮮半島真正和解前,南北題材的痛苦還會持續下去,無法安寧。【南都週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