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的故事/卢贝松之圣女贞德

6.4 / 69,935人    158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達斯汀霍夫曼 費唐娜薇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藍蓮花瓣

2013-05-24 04:15:50

白衣人、黑衣人與劍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看了部電影——聖女貞德,米拉·喬沃維奇99版的從電影伊始,我內心就有了疑問。
    電影的開頭是充滿令人不解的細節與大致可以了解清楚的故事梗概,自始至終的坐在椅子上的男孩(後來是個男人)也出現了;小貞德在幼小的時候可以理解為心地善良吧,而且內心有這似乎神性的偏執。後來她得到了一把劍,戰火就迫不及待的燒到了她的家鄉,她看到了幫助她的聖女——她的姐姐受辱而死。後來的劇情大家都知道,就是英雄般的救國,然後又是英雄般的死去。
   電影中有幾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意象——劍、紅葡萄酒、黑衣人、白衣人與風。
   在貞德覲見法國皇太子之前,電影中表現出了貞德原本的一面,但是也加入了她逐漸偏執和帶有自我臆想的因素;這部份因素,在電影的後期比重越來越大——以致於有很多的對話都是在她的腦子裡進行。看到這裡,我想到了一個詞——精神分裂;或許這麼說有些重,但是貞德的確在平衡兩個自我方面失衡了——內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 導演盧克貝松將聖女貞德去「神聖化」,並試圖去探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不識字、不動戰略的農家女子帶領法國軍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貞德的內心有兩種力量支持著她能夠完成她所說的——需傳遞的資訊:一、內心最原始的信念,二、內心的偏執、堅持以及自我臆想。當然第二點是在她備受嘲諷之後才產生的。內心最原始的信念來源於他對於上帝的信仰,對於上帝的立約和宣誓,她堅信主耶穌始終與她在一起,是她的精神食糧。但是,貞德也曾經產生過懷疑和不解,他不解為什麼上帝讓他趕走侵略者,卻又不免了殺戮。這時,白衣人滿頭是血的場景——我想,不僅一起了我,也引起了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的注意;這算得上是這部電影裡面比較駭人的鏡頭了。我認為這時貞德第一層自我臆想發生了崩塌,這是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發生的。她發現了她頭腦中一直盤旋的想法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貞德是帶著正義主耶穌給他的訊息來解救法國人民的,她一直堅信自己是絕對正義的化身,為此她不理睬戰地指揮官的命令——後來證明了這樣做是對的。白衣人隨著貞德的長大也在長大,不斷在貞德的腦海中浮現。白衣人總是與著風伴隨著產生,我想這是能夠使貞德產生臆想的誘因;電影中有個鏡頭,當其他人還在廝殺,這時,一陣風從貞德身邊刮過,天空中光與雲不斷交錯,貞德以一種非常疑惑的表情產生內心的臆想。或許正是以這種方式,她內心的信念得以不斷強化,才能在充滿非議和嘲笑的眼神中堅持下來,也是因為她背後的白衣人。
     在法國皇太子加冕之後,白衣人幾乎沒有出現過,貞德被出賣了,身陷囹圄。這時候,取代出現的是一個黑衣人。貞德曾稱呼他為撒旦,因為她看到了這個黑衣人可以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但是黑衣人,並不能算得上是魔鬼。黑衣人是讓內心逐漸正視現實的力量。黑衣人頻頻向貞德發難,他質問貞德內心的信念,視圖打破貞德內心曾經建立起來的虛妄。貞德在另一個自我的「拷問下節節敗退」,這個景像與世俗的宗教審判交織在一起。貞德不相信她所做的一切難道僅僅是巧合,亦或是從起點就開始的誤解?貞德陷入絕境之時,不得不對於內心原本的堅持發問。當她發現了自己內型的真相——一切或許僅僅是自己的臆想時,貞德的第一層臆想真正相識的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在狹小囚室中與現實和殘存內心信念的掙扎。
     貞德的劍在片中僅僅出現了幾次,但是卻恰恰是貞德自我產生臆想和誤解的開始。貞德或許相信那把劍是上帝降下,後來貞德又得到了她要帶給皇太子的資訊。劍——是誤解和貞德之路的開端。那把劍或許是戰爭中遺落的武器,畢竟那時戰火已經到了她的家鄉;但是貞德以此拯救了法國人。
    貞德是一個偉大的人,她在內心掙扎中拯救了法國人;她在接受火刑之前的一句「上帝,為什麼遺棄我?」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