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靈不會哭

2013-05-24 23:48:54

時間與現實的荒漠


       給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所下的一個最有名的定義當屬「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電影」。這部1964年的電影距離我們教科書中的「第一部彩色片」馬摩里安的《浮華世界》誕生,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了,但要講到對色彩的內涵的探尋,《紅色沙漠》的先鋒性讓它當之無愧。安東尼奧尼在他揚名立萬的「情感三部曲」後所拍攝的《紅色沙漠》,其水準依然達到了令人吃驚的高度。在影片的開場片段中,故意的失焦攝影讓灰色的大煙囪和廠房變得飄渺又不真實,而灰色的建築與女主人公一出場所穿的綠色大衣的對比則給觀眾呈現出一幅非對稱的另類風景。在《紅色沙漠》中,色彩是整片鋪開的,帶有明顯的象徵意味。大片的色彩運用與空間構造的迷幻、迷離狀態相結合,達到時間、空間對位的效果。

    莫莉卡•維蒂飾演的茱莉亞在工業化氣息的包裹下顯得呼吸困難。她焦躁不安,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與丈夫、孩子漸行漸遠,並開始與丈夫的朋友保持曖昧關係。安東尼奧尼只是告訴觀眾,女人的反常似乎只是在一次車禍中受到了驚嚇,但觀眾卻發現她的記憶在影片中被隱藏了,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由特定空間所外延的情緒。觀眾很容易發現那些被刻意塗上顏料的牆壁是荒蕪與迷惘的象徵,而紅色的小木屋則蘊含著一種性衝動的原始力量,主人公家中白色的牆面給人恍惚間置身醫院的錯覺,而歇斯底裡的茱莉亞就是其中的病人,還有象徵自然與生命的綠色,這些帶給人最直觀感受的色彩資訊在當今看來確實已經屬於司空見慣的東西了,但安東尼奧尼在色彩運用上的大膽讓這些符號資訊貫穿影片始終,偉大的實驗性不言而喻。

    在論及《紅色沙漠》的主題時,現代工業產品對人類精神的壓抑與異化是被普遍接受的說法。影片中無時不在的噪音、廢氣和被污染的河流傳遞出一種令人厭惡的感覺。但在安東尼奧尼的採訪中,他卻對此持有相反的觀點。他並不同意將工業進行妖魔化,他對工業對生活帶來的好的改變也是贊同的。既然安東尼奧尼如此表態,那麼為什麼《紅色沙漠》中工業社會對生活的異化卻成為了最直接的視覺意象?我們不妨將「工業社會」的概念放下。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空間,而且這個空間是被人工化的(被故意改變顏色與狀態),在這些空間中生活的人物還被記憶的噩夢所困擾,可是除開女主人公之外,他的丈夫、情人、兒子與朋友在其中均能從容生活。這樣看來,空間中異化的色彩與改變的結構實際上是女主人公自身心理的投射。在安東尼奧尼那裡「空間就是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演員只是走位的機器,她所處的空間才能真正代表她想要表達的東西。

    如果我們將影片從對工業的批判轉移到對女主人公心理狀態的異花上面來,又會提出「她為什麼會憂鬱」這樣的問題。完全歸結於車禍陰影這樣的解釋也過於牽強。從前面的「情感三部曲」來看,這一階段安東尼奧尼明顯更關注於對空間的構建,在這些影片中,外在力量總能輕易打敗主人公們的反抗。對話被壓縮到最低限度的同時,電影劇情變得支離破碎、乏味壓抑,這是安東尼奧尼由故事走向內心實驗的必然。在「內心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過往新現實主義所追求的感人的故事、真實的人物、現實化的拍攝風格均被無情地拋棄,象徵性的場景取代了現場感極強的攝影風格。由此看來,《紅色沙漠》絕對是「情感三部曲」的延伸,只不過安東尼奧尼在《紅色沙漠》里加入了「色彩」來擴充情感的空間。

    既然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空間就是角色」,有時空間甚至比角色更重要,那麼是否「紅色沙漠」這個空間就是影片主題呢?「紅色」代表原始的衝動力量,而「沙漠」是主人公內心的真實寫照,導演是否想要表達對原始自然力量消逝的恐懼?這點安東尼奧尼本人卻不置可否,他對影片片名並沒有給出太多具象化的解釋,只說是他偶然間想到的一個題目而已。但「紅色沙漠」畢竟是一種空間狀態,而影像的空間是流動的,可時間卻是靜止的,這與現實正好相反,這是內心世界投射的結果。人內心環境(時間)與現實環境(空間)的錯位,也許這才是安東尼奧尼真正想要表達的。對於茱莉亞,電影中那些極具象徵性的空間與被壓抑的記憶、被疏離的情感之間是無法和諧共存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時無刻都在被傷害的時空裡,被工業力量、被他人、被自己。茱莉亞嘗試了多種抵抗這些傷害的辦法,她逃離、尋求肉體的原始慾望,她用絕望與痛苦來抵抗這個麻木又美麗的世界。在影片中有一段茱莉亞的幻想場景,那裡有美麗的沙灘和岩石,碧綠的海水和自由暢遊的人,但這樣幸福的場景永遠只會存在於回憶之中,現實仍然被灰濛濛的霧霾所籠罩。

    影片的結尾,安東尼奧尼如同「情感三部曲」結尾的處理方法一樣,和觀眾打起了啞謎。茱莉亞是否已經選擇了與環境妥協?當然站在安東尼奧尼的角度,茱莉亞與環境的妥協是空間對時間的又一次勝利,對工業化的戰爭只是暫時的,但人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的戰爭卻從未停止,從「情感三部曲」一路走來,安東尼奧尼就沒有放棄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