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鑫鑫

2013-05-26 20:42:36

關於《悲慘世界》


前一陣看了電影《悲慘世界》,又一部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不同的是有名著《悲慘世界》作為最基本的陣腳,除了華麗的視覺效果、音樂、演員,故事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本身就足夠矚目。

    作為四大舞台劇之一的《悲慘世界》電影版,各路演員陣容龐大,演技不俗,至於唱功,比起同樣是四大舞台劇之一的《歌劇魅影》的電影版,還是很不錯的。尤為突出的,這部電影裡的所有唱段都是邊演邊唱,所以哪怕演員的嗓音條件不是那麼好,情感的表達卻一點不缺。

      《悲慘世界》男主角然阿讓著實讓人喜愛,因為一時無奈偷了片麵包而一生受累,即使改頭換面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連一直以來的敵人賈維爾都不再認為自己是曾經的那個「24601」,只是因為一個素不相識被誤認為是自己的人受到冤枉,卻能毅然站出來,在法庭上大吼:「我才是冉阿讓,24601!」的瞬間,導演拍攝角度選取之巧妙,足以讓人誤以為市長大人在自由領導人民。

     冉阿讓的一生拯救別人亦是拯救自己的一生,他是每個受大眾歡迎的故事裡集不可或缺的集勇氣、力量以及命運於一身的男主角。先是咆哮法庭還那個假冉阿讓的犯人清白,算第一次救贖;然後是從賈維爾手邊保下妓女芳汀,送她到醫院得以善終,這算他第二次救贖;然後是貫穿全劇的第三次救贖:收養芳汀的女兒——柯賽特。

     柯賽特是全劇最幸福的女人,她的丈夫馬呂思是全劇最幸福的男人,而他們最終的幸福,都是他們的先人奮鬥的結果。沒有冉阿讓,馬呂思不是死在巷角的堡壘里就是死在士兵的槍口下——冉阿讓的第五次救贖;沒有馬呂思的外公,馬呂思無以順利迎娶柯賽特。無論是平民的女兒,還是貴族的兒子,最終能夠在一起,可見雨果對於人類的未來依然是樂觀的。這種對於人類未來的樂觀態度,似乎是那個時代作品的共同點,或許這樣的作品更易於被認作名著。

     冉阿讓拯救了他人之後,自己卻死去。雨果加入了宗教的概念使得其死不那麼讓人悲傷——冉阿讓之初的改頭換面正是之初宗教的教化——雨果埋了老大個伏筆呢。宗教概念的引入同樣使得冉阿讓的死亡成為了他的第六次救贖——自我救贖。從法國大革命的巴黎人民起義(就是劇中ABC社團領導的那場),豪情萬丈卻失敗了,雨果在此事的書寫,堪稱「史筆」。最終用宗教給了死去人們一個「莫須有」的大團圓結果——包括最終在堡壘里死去的人民在天國歡呼的景像,不可謂不貼心,幾乎照顧到了讀者的各種心理。

    中國描寫某些特殊時期的的作品,不是苦逼得以致於我完全懶得看——毫無希望的人生只要上一天班就全明白裡的,何必在虛擬的世界裡再體驗一把;要不就是習慣性大團圓而忽略了寫實,比如拍成電影「或者」,電影到最後終究沒敢像小說寫得一黑到底,葛優和鞏俐那會看著還挺般配。或許這些作品裡,缺的就是「宗教」這味料。

   有一些看過舞台劇的人不喜歡ABC社團團長安灼拉的演員,認為他沒有演出領袖那種氣場。我倒很喜歡他。青年學生,即便是貴族之後,除了滿腔熱血,還能有什麼?指著這樣的人能有拿破崙將軍的乞丐是不現實的,中國的「五四運動」以及只有的一件同樣以數字命名的運動均以鮮血證明了這一點。

    但我要補充一句:這種事件本身並非高潮,甚至連大戲開場可能都稱不上,但它們卻是偉大而不可或缺的,他們有個美麗而準確的名字:導火索。

      ABC社團在得知巴黎人民沒有響應起義之初就知道這次革命的失敗,他們之前也提出不願參加的可以退出,卻全部毅然上陣。所謂「知其不可以為而為之」,所謂「按住命運的喉嚨」,所謂「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大致如此,大致如此。

    最喜歡ABC社團里那兩位青年領袖面對槍口時最後默默而堅定對視的那一瞬,槍響,革命頭子身穿紅衣還要披著紅旗倒掛在巴黎的上空。

    賈維爾這個人我實際上是很欽佩的,有追求、有信仰、有原則。能有這樣一個人做朋友會很幸福,能有這樣一個人做敵人會使自己更接近聖人,具體例子冉阿讓。幾十年始終堅守法律,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評個「感動法國」、「法國好警察」之類的大獎了。面對——姑且稱為「統治階級」吧——的可能,比如冉阿讓之類曾經犯罪後又逃亡的潛在犯罪分子、芳汀類嚴重威脅水手錢包安全的墮落女性、ABC社團挑唆本是祖國的未來的人們送死的邪惡組織,賈維爾親力親為,儘自己一切的努力去防止、阻止、毀滅這些威脅。

   不幸的是,抑或萬幸的是,賈維爾同樣被冉阿讓拯救,這是冉阿讓的第四次救贖,就是在救他女婿之前不久。同之前的數次不同,這次冉阿讓拯救他的生命,與其說拯救,不如說是暫時延長的他的生命,因為這次救贖直接導致了賈維爾信仰的崩塌。正是「犯罪之人永不悔改」 這樣的信念支撐著賈維爾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於冉阿讓蹤跡的追蹤,所以劇中他唱到:「今日你饒我於不死,其實已殺我於無形。」與當時身無長物的冉阿讓不同,信念改變不過一個轉身;賈維爾則代表法律,他自己也說「我是法律,法律不容嘲笑」,但他若不轉身,像冉阿讓這樣的人亦不免同樣蒙冤。於是賈維爾選擇了死,他的死,同之前ABC社團團員之死一樣,乃為信仰而死。

   中國人總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卻常常忽略赴死的原因,故而有什麼錯的東西出來,打到制定它的人就可以了,而這錯誤卻掩蓋在鮮血與眼淚之下,依然持續著。

   很多人吐槽扮演賈維爾的演員的嗓子,其實,我,覺得,他跟芳汀的扮演者,差不多,都屬於演的比唱的好太多的水平,但後者拿了奧斯卡最佳女配獎,對比另一位悲劇命運與芳汀一脈相承的女配艾福妮,演員唱的非常好——她也是《悲慘世界》舞台劇25週年的艾福妮飾演者,可想像唱功——卻長得欠佳,要我一定頒獎給她。

  毫無疑問,賈維爾的唱段與芳汀的唱段都是難度比較高而比較華麗的,但兩人能演到這份上真心不錯了。賈維爾扮演者一成不變而缺乏生氣的嗓音恰能表現出一個固守原則幾十年到近乎冷酷的人的內心呢。其實我也很想看舞台劇版《悲慘世界》,只是每次緩衝到賈維爾開口就卡了。。。。。

  對於芳汀無感,無論是其角色本身還是演員本身,都無感。芳汀的美麗造成了她悲劇的命運,她悲劇的命運因她的美麗而動人,但對於她自身,毫無用處。這樣的人以前會有,現在會有,以後同樣會有,但悲劇的命運卻永恆不變。

  艾福妮悲劇性的命運與她略有不同,在劇中可以看到,長大後的她以及她的家庭條件已大不如從前——雨果是不是也在此暗示社會矛盾的激化呢?——她不出意外也會成為一名妓女,出賣自己的一切。但在此之前,她的不幸是她愛的人馬呂思不愛她,幸運的是她可以選擇與之同赴戰場,如ABC社團唱的那樣「堅定地站在我身邊」,她在最後把握了自己的命運,除了最終把信送到,更是為民主自由而死。

  不小心說了這麼多,這是在是近年來讓我想法最多的一部電影了,能在電影院與之相會也是幸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