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鹽湖城校園事件--DARK MATTER

暗物质/流星/暗物质

6.1 / 3,053人    88分鐘

導演: 陳士爭
編劇: Billy Shebar
演員: 劉燁 梅莉史翠普 艾登昆恩 Sina Amedson Erick Avar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mber_ Eileen

2013-06-08 17:23:43

【事實勝於雄辯】「盧剛事件」帶給我們的深度思考


              我覺得造成盧剛的悲慘結局的原因大部份應歸屬於中國教育體制的不健全。
  

    在外國,高中生進入大學後要學的專業都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而且他們完全是按照自身的興趣去選擇,也就是他自己去選這個專業的時候,他對於這個專業已經認同了,是他個人的喜好,是他願意一輩子去搞這個專業的時候才去選的;

    外國的學生在求學時期,家長與老師是十分鼓勵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他們從初中開始就出去打工,做過無數的不同的工作。
 
所以到了大學如果他們發現他們學的專業出來以後找不到工作的話,他們會比較靈活地改變方向,或者去臨時找一份工作,等到專業有希望了再回來,或者他們會改變專業方向再去學一個專業。
 
    對於國外的人來說,同時學兩個專業,學兩個本科,甚至是一個碩士完了再去學另外一個碩士,實際上是一種常態。
 
但中國的現實恰恰與國外的相反,中國對孩子的未來目標、方向的灌輸是比較單向性的。
在進大學以前,中國的父母只是告訴孩子們要進大學,所以說孩子進大學要學什麼,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孩子思考的問題,跟他的愛好是沒有關係的。

到孩子們填大學志願的時候,實際上他們填什麼專業,也只是根據自己選這個專業是不是能進這個大學來決定的,而不是說我喜歡這個專業,所以我要進這個大學。

盧剛他的求學經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所學習的物理並不是他所喜歡的,而是在全社會都熱衷於數理化時他的父母要求他學的——這就為他後來發覺學習物理對他來說是一門絕望的路定下基調。

   

當然我們探究問題不能一味地糾纏於客觀世界,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盧剛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當自己深陷泥潭卻無法自救。

首先,他的接受新事物與應變能力太低。
如果說在中國時盧剛對自己的人身路不能夠自己規劃,但當他去了美國這個自由之都,面對美國開放式的教育體系,他沒有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式。

比如說,他發現自己的這個專業未來找不到工作,迅速改變專業,這在美國是有可能的,或者說即使他畢業以後,發現找不到工作,那麼他也不應該遷怒周圍的老師和自己的同學,而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在美國這個社會進行生存,去繼續深造去讀就業面更寬的專業。

就業上的應變能力對於每個大學生來說都必需的。

再次,極端的私我,促使了盧剛犯下了大罪。

他在臨作案前寫的公開信里,把校方和他的導師們所做的事都誇張地稱為「令人髮指」。

看來他是一個十分自負氣盛的人,他對任何對己不利的事表示出了極大的不容忍,如果說他曾經容忍了的話,也是為了達到他的目標而強忍著,直到他不能忍受下去,做出了真正「令人髮指」的事情來。

他孤獨自閉,沒有真朋友為他排解心中的鬱悶和義憤,他在為達到自己期待的目標獨行匆匆,搜尋著所有可能成為他前進路上障礙的「想像敵」,並把他們列到自己仇恨的名單里。

卡內基曾說過:不能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他曾經問過那位給威爾遜、哈定、柯立芝、胡佛、羅斯福、杜魯門等六位總統當過顧問的伯納·巴魯,他會不會因為敵人的攻擊而難過?他回答說:「沒有任何人能夠羞辱我,干擾我的思想,我絕對不會讓他們這樣做的。」

    盧剛已去,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太多太多……

轉載於 岩鷹清心居 的新浪部落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