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91,734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誠孚

2013-06-08 21:59:44

往事怎堪回首


如何是結局
《禁閉島》的結局讓人回味無窮,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就在於他那讓人無限揣摩的結局,而真正讓人值得推敲的是泰迪的那句「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 「monster」的一般意思是「怪物」,其實這裡的意思是「像魔鬼一樣的人」。這句話最好的翻譯是:「像魔鬼一樣活著或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死去,哪個更糟?」這句話翻譯不同,意思就會變調。首先,泰迪說的是哪個更糟,而不是哪個更好,可見,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只有糟與更糟,這種糾結到令人蛋疼的選擇不禁會令大家回想起那種「老婆和老媽同時掉入水中先救誰」的經典矛盾問題。像魔鬼一樣活著還是一個正常人一樣死去,擺在面前的只有痛苦的回憶與選擇。
妻子將自己的三個孩子活活淹死,自己為了結束妻子的痛苦而槍殺了她,之後被關入精神病醫院治療,在這之前,作為一名在二戰中目睹許多無辜平民的死亡深受創傷的士兵,自己甚至還扮演過槍殺投降德兵殺人者角色……這些痛苦的回憶都終將把他推向崩潰的懸崖邊緣。擺在面前的選擇,更是叫人痛苦。清醒著,卻會被回憶折磨;手術後雖然失去記憶,但卻行屍走肉,像植物人一樣直到死去。大部份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精神上的折磨遠勝肉體上的折磨。男主角正是選擇了後者,讓人猜測男主角其實在影片結尾還是非常清醒的,但為了快速解決這種痛苦而毅然決定裝瘋賣傻從而進行腦葉切除手術,一了百了,俗話說的好,長痛不如短痛。
泰迪在結尾的表情依然嚴肅與痛苦,但是在他坦蕩的走向燈塔時,他的臉上多了一份淡然,他淺淺一笑,顯然,他選擇了一種解脫,並且,他也正需要這種解脫,讓自己能靜靜地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回溯到原著
《禁閉島》的原著是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中文翻譯為《隔離島》。對於這種同是「Shutter Island」不同的翻譯,我覺得還是「禁閉島」這個名字比較好,套用一段萊塔•卡羅格里迪斯的話:「這個故事所講述的是一個人在孤島上追尋真相的故事,關於片名Shutter Island,我覺得有兩層含義,這在原著小說里都體現了出來。一是物理上的故事發生地點,是一座孤島,它不與外界聯通,這裡發生了什麼,我們要很久以後才會知道,因此這裡的過去顯得非常的神秘;另一層意思,它所刻畫的是主角內心的封閉,主角泰迪是一個擁有著許多秘密的人,他或者說自願,或者說被迫的要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而整個故事的揭露過程,就是觀眾逐漸走進他的突內的過程。」可能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吧,兩種類似卻不同的翻譯竟也有如此好壞之分。總之,為體現上述那兩層含義,我覺得非「禁閉」一詞莫屬,一者,醫院小島的禁閉,二者,心靈小島的禁閉。
原著的結局沒有那句經典的「Which would be worse」。這應該是劇本改編的時候加的一句至關重要的對白,堪稱點睛之筆。原著里,泰迪在徹底清醒後帶著哭腔說了一句「我不會再回到過去,我叫安德魯•利蒂斯……」。於是,讀者會被泰迪依然瘋著的結局給搞的莫名其妙。電影改編後,泰迪在徹底清醒後只是很淡定冷靜地說了一句「我叫安德魯•利蒂斯……」。這樣,結局便順理成章,清醒與否,都可以算作是主人公無奈的選擇。
像《禁閉島》這種,假如你先讀完原著,應該再看看電影版,電影中奇妙的畫面,演員精湛的演技,導演獨特的構思,都是原著所無法提供的;假如你先看完電影版,應該再看看原著,原著中老辣的文字,故事重要的細節,場景無限的聯想,都是電影版所無法展示的。總之,不可不看。

峰迴老山路
《禁閉島》是典型的哥德式電影,馬丁•斯科西斯對其分寸的把握也是恰到好處,美中不足的就是那個背景音樂,其他都可圈可點。回歸這部電影本身,無論是情節還是結局,都走著愛倫•坡與歐•亨利式的路線,雖然單個來看並非原創,但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卻似一種新穎的配方,這些秘製的調料足以調動大家的味覺神經,體驗著這種美妙絕倫的口感,不能不說是一種享受。
峰迴老山路,憶惜舊時情。其實每個人都不是人生的看客,就想泰迪一樣,看似以一個聯邦調查局警察來調查一件事不關己的案子,但是他最後赫然發現,失蹤的病人、多出來的患者,以及全部陰雲疑團的驚悚謎底,競都源於自己!誰不是如此呢?自己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回憶到痛苦,自己則會多一份煎熬;回憶到快樂,自己則會多一份惝恍,無論如何,回憶是無法掌控的雲朵,飄忽不定,不知何時又變成雨雪落下,你能做的只是仰望,或者緊閉雙眼。
往事怎堪回首?逝去回首不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