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7,915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herine微瀾

2013-06-10 07:35:39

春天不再來——從儒學的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這確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並非是停留在視網膜上,而是深入每個人的心。關於電影本身前人之述備矣,於是我想談幾點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電影之外的啟發。
  
一、 蒙丹的笑與倫理心境
  當蒙丹被拖出「池塘之底」時,對著馬修老師回眸一笑。這一笑恐怕是這個「試驗品"在整個「實驗」中,引起的唯一的反應。
蒙丹的笑雖不如蒙娜麗莎的美麗與神秘,卻同樣那一琢磨。同樣的一笑,有人說他笑的如此單純,亦有人說他笑的如此詭異。這一笑到底意味著什麼?是良心的未泯,還是報復的警示,甚至是徹底墮落前的迴光返照。
  若僅從邏輯出發,要討論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去明了,這個男孩到底還有沒有良心。
  但「一個人是否有良心」,這在中國哲學中本是無需討論的。孟子曰:良心我固有之。也就是說,良心是天給的。亦如我們熟悉的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依據這個傳統的觀念,馬修老師的工作便是用音樂和善良去喚醒,每個孩子心中原有的良知。
  不過這一說法卻無法解釋,蒙丹為何沒被喚醒,而僅僅是「一笑而過」.於是我們不得不去懷疑那個「儒學公理」,我們要問良心到底是不是天給的?面對著個問題楊澤波老師在《孟子性善論研究》給了我們這樣的解釋:良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不天給的,他來源於倫理心境。或者說良心是後天並且先在的。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斷,蒙丹聽到「男高音」這個陌生的詞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侮辱性的話。這一反映本身一定是現在的,先於任何理性的判斷。但形成這一反映的原因,又必然是後天的。如此去理解,我們便明了了,後天而先在的倫理心境如何可能。同時,我們也明了了,馬修老師的音樂教育的偉大,以其說是在喚醒,不如說在塑造。
 為孩子們重塑一種「倫理心境」,重塑破碎的心。


二、馬修的人生與成敗標準
 若從一般的角度去衡量,馬修確是一個失敗者。且不說,他的音樂從未登過大雅之堂 ,即使是作為一所鄉間小學的音樂老師,他也沒有善始善終,剛剛乾得有所起色,便被掃地出門;而對那個單身母親的追求,也以尷尬的誤會不了了之。
作為一個男人,馬修老師可謂是要事業,沒事業。要愛情,沒愛情。
可恰恰是這個禿頂,失落的男人,用音樂創造了「池塘之底」的奇蹟。也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一個高大的形象。
   於是有人說馬修是一位成功的音樂家,因為他理解了音樂的本質。當我們對這一說法,產生了某種認同時,我們事實上已對原來的成敗標準發生了動搖。我們不可以簡單把成敗歸於「 叢林法則」。我們對一個藝術家的評價不能僅僅依據他的知名度,社會地位,或是市場價格。而是要更多的審核他的操守。
    一個能否出人頭地並不完全決定於他自己,尤其是作為一個超越於時代的藝術家,曲高往往和寡。但只要在「一簞食,一壺漿」時,仍能「不改其樂」的便是賢者,便是真正偉大的人。

三、池塘之底的未來與王霸之爭。
當馬修離去,校長下台之後,我們要問放牛班究竟要走向何方? 春天是否不再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所有分歧的起點:即馬修的「感化式」的管理,與校長的 「反應—行動」式的管理之間的根本衝突。若從儒學的角度看來,這便是「王道」與「霸道」 之爭。而這小小的「池塘之底」亦如微觀的亂世春秋!孟子所談的「王道理想」在秦王的劍下無情的破碎,恰如馬修老師在校長的呼喝中,無奈的離開。但只相信「霸道」和劍的「秦」亦無法長久,很快被自下而上的反抗吞沒。電影中校長最終也因不得人心,被各位老師聯合趕下台。
  中國千年的歷史在「王」與「霸」之間徘徊。究竟烈火中的池塘之底會走向何方?或許,我們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