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

逆光飞翔/

7.4 / 826人    110分鐘

導演: 張榮吉
編劇: 李念修
演員: 張榕容 黃裕翔 李烈 懷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noch Tam

2013-06-11 01:17:01

舞與曲︰《逆光飛翔》的微小世界


舞與曲︰《逆光飛翔》的微小世界

張榮吉的《逆光飛翔》在去年於台灣上映時,已甚獲好評,影評人尤其讚譽有加,及後獲得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代表台灣角逐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很難想像,這不過是張榮吉首部劇情長片。第一部片已經有此成蹟,又是一位叫人期待的年青導演。

故事並不復雜,取材自盲人鋼琴家黃裕翔的故事,一邊講述盲人大學生黃裕翔(黃裕翔飾)的大學生活,一邊是小潔(張榕容飾)追尋跳舞夢想的故事;一方是在苦難中堅持自己音樂的路,求的是不讓人看見,一方是在否定中堅定自己跳舞的路,以求別人看見。在在都指向勵志,儼如鼓勵人面對逆境的通俗劇。


然而,這部電影出色之處並不是取材自真人真事,那份感染力也只是來自於正面向上的戲劇成份,而是在於導演鏡頭的細緻,與其運鏡的律動。那份細膩確實能把觀眾帶來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中。導演在整部電影中都運用手搖鏡頭,手攜攝影機近鏡拍攝人物的細部。例如當黃裕翔初到大學宿舍,鏡頭就隨著他的手觸摸宿舍的物品︰手的觸感是盲人與外部世界的交接點,而電影的鏡頭就是坐在黑房裏的觀眾與陌生角色的交接點。拍攝小潔跳舞的時候也是如此,旁白是跳舞老師一句句教授小潔以身體、呼吸和心跳感應律動和世界,而鏡頭則是近距離的拍著小潔手、腳和身體的移動,鏡頭彷彿就像是與角色共舞的幽靈。



影片極少運用中、遠鏡頭的,主要是用近鏡,但張榮吉的手搖近鏡,沒有帶來壓迫感,也沒有帶來不安感,反而是靜靜的迫近角色的內在世界。鏡頭的移動、小潔的舞姿和黃裕翔的琴音,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致影像本身成為舞曲。這種細緻,正正是來自於角色對身體的認識︰黃裕翔的聽覺和觸覺;小潔身體的伸展和旋轉。他們把身體都張開,以別於其他人的方式從皮層體驗世界,這確實是很多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體驗世界的維度。因此,張榮吉的鏡頭才得以這魔溫柔的,把觀眾引向他們並不慣用的感觀,並非慣常的觀賞模式。



就在導演鏡頭聚焦於微小的世界,把微小生命中的限制突顯出來。那種本來可以叫人灰心喪失的限制,在導演的手下沒有變成鼓勵和勉勵觀眾的途徑,沒有以此說出人跨過缺憾就可成功這種陳腐而廉價的教育意義,而是把限制放回電影的角色中,容讓限制照見角色的確認,自身的存在︰在限制中還極力去愛的,顯明那就是自我存在的方向。其實最後有沒有那場音樂表演和那場舞蹈甄選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那種「逆光飛翔」,並非誇父追日的徒勞,也不是伊卡洛斯蠟翼的輕浮,而是對生命感恩下的堅忍。當中沒有奇蹟,沒有神化,只有日常的細水長流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1337期(2013年4月14日)。
作者︰譚以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