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上海明威--Hemingway & Gellhorn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恋上海明威(台)/海明威传

6.3 / 7,819人    155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Jerry Stahl 芭芭拉透娜
演員: 妮可基嫚 克萊夫歐文 羅德林哥桑特羅 勞勃杜瓦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3-06-13 06:13:51

《海明威與蓋爾霍恩》:針尖對麥芒的愛情


(芷寧寫於2013年4月2日)
「我們在戰爭中很默契,若沒了戰爭,我們之間就會有戰爭,在家庭生活這個戰場中,我們都活不下去。」在影片《海明威與蓋爾霍恩(Hemingway & Gellhorn)》里,瑪莎·蓋爾霍恩如是定義著她和海明威的那段婚姻。
很欣慰影片沒有將視角偏向於在普世價值觀中更有名的海明威,而是差不多對半分,這讓那種將片名只譯為《海明威傳》的做法顯得無稽。走過漫長生命歷程的瑪莎·蓋爾霍恩是第一位戰地女記者,也是一位優秀的女作家,然而長期以來,大眾對她的認知僅限於海明威的第三人任夫人上,影片從這兩個名人的愛恨交織入手,展開了這對戰地情侶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即便只截取了其中的片段,也讓瑪莎的形象從扁平簡略的文字簡介變得飽滿立體起來。
該片採取了回憶倒敘的方式,再現著一段關係從相識相戀到分奔離析的全過程,就像杜拉斯所言的「你天生就適合我的靈魂」,海明威和蓋爾霍恩在靈魂上十分接近,當然,在片中他們肉體上的契合度也不輸於靈魂,他們從性格、追求到工作狀態都太相像,生命模式都屬於「沒有一點兒瘋狂,生活就不值得過(語自昆德拉)」的類型,這樣的兩個人一旦朝夕相處便猶如守著火藥桶生活,缺乏安穩因子的躁動氣息始終圍繞著這段婚姻,走向覆滅,只是時間和機緣的問題。
該片對人物的塑造彷彿採用了將定語形容詞光影化的方式,如海明威的精力旺盛,才華斐然,狂浪不羈,控制欲強及嗜血暴力。蓋爾霍恩的則是外表性感嫵媚,內心剛毅堅強,且工作欲強,又極富冒險精神,越是驚險的地方,越讓她感到安心。妮可·基德曼演出了角色風騷可人又個性獨立的一面,她對自我理想的執著訴求,令人想起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話:「世上有各種各樣的力量,而我一樣都不喜歡,它們都暗示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控制。讓我感到愉悅的唯一力量應該是自主的能量。」
令人遺憾的是,成片殘留了不少缺點:時長不短,整體略顯沉悶,節奏有拖沓之嫌,情節的梳理不夠,銜接也稍顯突兀,其中有關戰時中國的戲份,更令人啼笑皆非。片中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切換,本是該片最大的亮點,但終因使用得太過頻繁,反而失去了新鮮感。不過,有關集中營的紀錄片圖片與本片情節畫面的結合,頗有即視感,配上瑪莎畫外音「我真希望我的個人遭遇不要影響我的世界觀」,達到了一定的撼動效果。而影響瑪莎世界觀的人類災難有兩個,一個是西班牙內戰的失敗,一個是看到集中營裡堆積如山的如人干般的屍體。
影片結束於白髮的瑪莎依舊背著簡單的行囊奔赴戰時現場的畫面,令人想起81歲的她仍然在現場報導美國入侵巴拿馬事件的事實。若他日,有人要拍一部純粹再現瑪莎一生的影片,可以預見的是,海明威只佔其中很少的一部份。的確,不論寫過5部長篇小說、14個短篇小說、出版過兩本短篇小說集、獲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的優秀作家瑪莎;還是報導過西班牙內戰、芬蘭戰爭、二戰等八次世界上著名戰爭,去世後新聞界以她名字命名新聞獎,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地記者」的瑪莎;她都是獨一無二的瑪莎,她不是月,無需藉助別人來發光。
(雜誌約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5996640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