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

逆光飞翔/

7.4 / 826人    110分鐘

導演: 張榮吉
編劇: 李念修
演員: 張榕容 黃裕翔 李烈 懷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茱莉亞n

2013-06-16 08:17:09

真正的中國電影


今天慕名去電影院看了臺灣電影《逆光飛翔》。據報導這部電影在臺灣十分火爆而且反響非常好,準備角逐2013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個新銳導演在前一部作品《天黑》已經獲得十分良好的反響。這部題材關於社會關懷,人生理想,以及家庭的主旋律電影再加之王家衛的牌子貼上,獲得良好的市場和口碑並沒有太出奇。

    個人覺得影片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驚喜和感觸,當然不是說影片平平無奇。無論電影情節本身,還是電影的節奏把握都恰到好處,內容飽滿。更出彩的地方或許是這部影片的攝影。據聞這個攝影師,Dylan Doyle,曾經和鬼才導演 Michel Gondry,也就是那個曾經拍出神片《無痛失戀》但同時又拍出什麼《青蜂俠》的法國導演,進行合作。具體是什麼項目我倒沒有查出來。不過從《逆光飛翔》的攝影效果來看,這位攝影師對臺灣,日系的感覺把握地無比精準,從每一幀的畫面裡的顏色搭配,構圖幾乎都無可挑剔。以致於影片的其他的和攝影比起來,倒沒有多出彩了。

   不過更令我著迷的是影片中對臺灣地區以及文化,或者說是中華文化,的表現。

   影片之中的家庭戲永遠都是以沉默為主,例如從鄉下到臺北一路上母子之間都沒有說過一句話,母親只說必要的話而從來沒有說過任何煽情之詞。也可以看到無論在女主角與朋友的談話,還是母親與老師的談話中,它們的內容都僅僅限於客套寒暄。哪怕是說一聲謝謝,都要通過錄音帶的方式傳達。影片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細節,片中幾乎所有人物表現情感的方式都非常委婉,電影用寥寥幾個細節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際關係的含蓄,以及「禮」表現地淋漓盡致。和好萊塢等西方電影中主流價值觀以及表達方式完全劃清界限,張榮吉拍出了真正「中國人」的感覺。很多人喜歡說「加點中國元素」,然後唐裝漢服中山裝,大紅登錄中國結,都遠不及母子共處一室中的沉默所帶有的中國文化含量之多。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不矯情」「很真誠」,其實我覺得是編劇和導演抓住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性格。

    整出影片展現的本土元素也非常濃厚。從黃裕翔家裡的農村風光,還有安靜舒適的海邊小鎮風光,到臺北熱鬧繁華的城市。從溫室大棚的花苗培養,到路邊的小小奶茶店。還有輕鬆豐富的校園生活,沒有下限的社團組織(什麼除靈社都有)。實際上,如果認真觀察,你會發現《逆光飛翔》將臺灣的風土人情展現得一覽無遺,加之夢想與家庭的主旋律題材,電影子乎可以作為一部臺灣的形像片向全球輸出。

    也難怪臺灣人民會如此喜愛這部電影,更加難怪連馬英九總統都專門為這部電影寫影評(在Facebook上)。而在影評結尾一閃而過的眾多合作方名稱中看到很多如「臺灣文化局」這樣的名字(沒看太清楚,大概這樣的部門吧)。不知道因果關係是如何,但肯定這部電影是獲得了官方的大力支持。難能可貴的是一部如此具有主旋律和宣傳特性的電影,在其最終的效果卻絲毫沒有任何地做作和矯情,這在中國大陸簡直就是無法想像。

    回想一下中國大陸的主旋律電影,之前還有一部首映喜得0票房的成績。這除了兩地電影創作人的水平差距之外(個人相信這種差距實際上並不存在)以及文化產業中各種體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盛行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太過急於要獲得收益,要表現主旋律就拼命塞好人好事感動中國,要金錢收益就乾脆用堆出一部什麼山居。馮小剛說,從今以後中國電影史要按照「《山居圖》前」和「《山居圖》後」也相當有他的道理。

    說了這麼久,其實最終也得不出一個結論,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我想還是需要依賴整個社會共同的進步(好吧,這是一句廢話)。
評論